陳華鋒
摘要:觀察能力是人的一種基本能力,是智力發(fā)展的基礎。特別是一年級新生對事物有新鮮感和好奇感。本文根據(jù)充分考慮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兼顧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我們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作為教育的中心。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老師要有目的性的對學生加以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態(tài)度,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新課程實施的主要目的,也只有這樣科學教學才會有“科學味”!
關鍵詞:天性;培養(yǎng);觀察能力;科學味
觀察能力是有意識有計劃持久的知覺活動,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基礎,它作為一種認識方法,在人的一切實踐活動中,有著廣泛的適用性,特別是對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觀察能力也是我們人的一種基本能力。人們從外界獲取信息首先就需要一種觀察力,我們所獲得的信息90%是通過觀察獲得的。倪鵬云老師說過:“科學是人類比較系統(tǒng)、全面和更本質認識客觀世界的知識體系, 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這就要求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正確、敏銳的觀察力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以學生為主導,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
良好的科學觀察能力是成就人才的重要條件。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jīng)在他實驗室的墻上寫著六個發(fā)人深思的大字:觀察、觀察、觀察!他一連寫了三個觀察,說明巴甫洛夫認為觀察力及其重要。記得我們曾經(jīng)學過一篇課文《瓦特發(fā)明蒸汽機》,課文中的蒸汽機的發(fā)明者瓦特就是因為用敏銳的觀察力看到了水燒開時蒸汽沖出壺蓋,從而受到了啟發(fā)而發(fā)明了蒸汽機。這些名人故事不都在充分說明了觀察的重要性,因此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觀察能力是啟蒙教育的重要任務。
1.1 從學生天性入手,培養(yǎng)他們觀察能力
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從他們進入新學校后,看到的一切都是新的,心中充滿了好奇,而他們具體表現(xiàn)形式就是玩。玩是兒童的天性,但是也是他們學習的一種手段。在玩中學,學中玩,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這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往往是樂此不疲,屬于良好積極的學習情緒,這一情緒的學生處于歡快的狀態(tài),他們思維敏捷、清晰,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強,效率高,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fā)展,也有利于學習的有效。如果在這一狀態(tài)下,我們老師積極引導學生在玩時加以細心觀察,將會非常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并促進學生發(fā)展良好觀察心理品質。例如一年級開學第一課就是《我們知道的植物》,第一節(jié)課我就帶領學生去操場上玩,并且在操場邊上的綠化帶里開展“看看校園的植物”的活動,讓學生穿梭于樹叢草地間中,邊玩還可以收集一些不同植物的落葉。孩子們在樹叢間開心極了,這棵樹摸摸,那棵樹抱抱,這片葉子看看,那片葉子聞聞,他們在玩的過程中也在有意無意的留意這些植物。
在第二節(jié)課中,我就問學生,上次在校園里你看到過哪些植物,你能叫出他們的名字嗎?有了上一節(jié)課與植物的親密接觸,學生能回答一二。從課堂的教學來看,平時生活中常見的桂花樹、銀杏樹他們能說出一二,但是那些紅花繼木、紅葉石楠等,雖然學校里常見也較多卻但也叫不出名字。當然要能讓學生認識這些植物,還得老師進行指導,最好再一次近距離的走進植物。
1.2 塑造學生良好觀察心理品質
良好的品質,是事業(yè)成功的關鍵。學生良好的觀察心理品質是成就他們觀察能力的重要條件。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觀察這一復雜多變的對象,既需要耐心也需要細心,精心地觀察事物的方方面面,不厭其煩地反復地觀察,從紛繁動態(tài)的現(xiàn)象里,概括出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
我們學校里常見的植物有桂花、紅楓、石楠、紅花繼木等,比如在一年四季里石楠的葉子都會呈現(xiàn)不同顏色,顏色會隨季節(jié)改變而改變,我們可以讓學生每天在上學放學時仔細觀察它們的變化。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他們持之以恒。而且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的觀察,往往需要付出艱辛,需要有頑強的意志。因而,塑造學生良好觀察心理品質,是培養(yǎng)他們觀察能力的重要基礎,讓學生做一個有“心”人。
1.3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習慣是長期養(yǎng)成的,具有穩(wěn)定性,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將使學生受益一輩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1)要有的放矢。培養(yǎng)學生有針對性,有意識地觀察事物,避免熟視無睹。
例如第一課就讓學生回家后種植一棵植物,我要求他們回去種一棵大蒜或是蘿卜,再每天仔細觀察植物的變化,拍照記錄,通過幾天不停的觀察,發(fā)現(xiàn)它的變化。在要求學生回家觀察時,一定要跟學生講清楚,要觀察什么?觀察植物的哪些方面?需要怎樣記錄,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讓學生隨隨便便去觀察,沒有目的性,那就失去了觀察的意義。
(2)要具有持久性,因為觀察的對象是發(fā)展變化的,有的稍縱即逝,需要我們長期、反復觀察。因而必須增強他們持久性,培養(yǎng)他們長期觀察的習慣。種植一棵植物,觀察一棵植物是需要長期的過程。如觀察一棵大蒜的就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在某次教研活動中,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家長記錄豆芽生長的過程,還制作成了相冊,這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足以看出學生與家長的不容易。
2 以教師為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2.1 創(chuàng)設好情境,提供觀察舞臺
科學課來源于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上科學課是我們老師還原給學生重新體驗人類實踐活動。因此教師要盡量把觀察活動設置在自然發(fā)生的條件下,并為學生做好觀察活動的準備工作,為學生創(chuàng)設觀察、研究的情境。達到一切學問皆來源于客觀,來源于學生親身體驗、親自觀察,而不是老師或科學家的目的。例如:在上一年級第一單元第四課《觀察葉》時我從校園里找來幾種不同植物的葉讓學生觀察。
教學片斷《觀察葉》
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課件欣賞:校園里的植物? 設問:“同學們,請仔細欣賞校園里的植物視頻,你認識哪幾種?在哪里見過?比一比誰記得最清楚。
(2)學生回答:在校園里哪個地方看到過這些植物?(板書“觀察葉”)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身邊的植物開始尋找,明白科學問題來源于生活)
觀察葉
(1)出示四種形狀特別的葉子。銀杏葉、楓樹葉、桂花葉、八角金盤葉
設問:老師帶來了四種不同植物的葉子,請大家仔細觀察,各有什么不同?你能說出它們的特點嗎?
(2)小組仔細觀察,找一找這些葉子有什么異同點。(設問:我們可以怎樣去觀察植物的葉,從哪幾方面去觀察。
引導學生說出可以通過看、摸、聞比較各類的葉的不同。
(3)學生活動:分組觀察植物的葉
(4)交流匯報:說一說你看到葉子有什么特點。(設問:剛才同學們在認真觀察葉子,你能說說它們各有什么特點嗎?
(5)學生匯報:匯報時也得從顏色、大小、硬度、形狀、厚度、氣味等方面描述。
(設計意圖: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開放的形式,培養(yǎng)小組合作精神.)
2.2 用趣味性,吸引學生觀察
趣味性能有較強的吸引力,打破知識的古板單調,吸引學生的求知欲,特別對于一年級學生,剛走入小學,從幼兒園里玩玩鬧鬧變成規(guī)規(guī)矩矩學習,課堂氛圍很難把控,有些學生會不聽老師的指揮,我行我素,課堂里吵鬧,自顧自玩。怎樣才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課堂中來,是值得思考的。有些有經(jīng)驗的老師會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給學生。
比如在一次公開課中有位老師執(zhí)教的《植物是“活”的嗎?》很有特色,課前讓學生經(jīng)歷“和綠豆種子的七天之旅”,在課堂上通過她無線終端向每個學生展示她了大量圖文等資料,學生們在種植過程深刻體會到了植物是有生命的,把觀察過程由家長拍照發(fā)給老師。
再由老師整理通過無線終端展示,把先進的平板教學引入到了課堂中,一臺平板電腦對學生的誘惑力多大啊!所有的學生都在盯著電腦,認真仔細的聽著老師的講解,一邊聽一邊操作,仔細觀察種子的變化過程。
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的教學中老師運用動畫、圖片等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起以往的教學,學生更容易也更喜歡接受這些新鮮事物。
此外還可以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游戲、繪畫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3 教師要有“大科學”的觀念,全方位地提供學生觀察
科學課與日常生活、生產(chǎn)活動緊密相連,我們科學教師不要僅僅停留在課堂,而要具有“大科學”的觀念,有意識的 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去觀察校園的動植物、家庭的種養(yǎng)業(yè)和自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xiàn)象,也就是把學校、家庭、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詳盡的觀察。由于這種觀察活動有些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xiàn)象,有些需要耐心探究師長幫助的,有些需要家長認真協(xié)助的,這些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對于其他能力的發(fā)展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年級教材中尋找《校園里的植物》更需要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校園的各個角落。如果只讓學生在教室里說說校園里有什么,而不去校園里找植物,這真是紙上談兵,學生沒有了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怕麻煩敢于帶領學生走入校園里尋找植物,當然去哪里找,找什么,都需要事先做好功課,踩好點。
我在上這一課時,自己課前在校園里走了一圈,看看學校里面哪個地方是安全的,植物又是比較豐富的,觀察時,能夠容納整個班級,學生記錄比較方便的等等方方面面考慮,最后選擇合適的地方帶領學生有組織、有紀律、有目的的進行觀察。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非常認真,仔細觀察葉子的細節(jié)并且按照要求做好詳細記錄。
2.4 引導學生觀察,提高他們觀察的有效性
在觀察過程中,教師的職責是激勵并引導學生,做到進退有度,提高學生觀察的有效性。在觀察活動中,學生可能形成自己的合作伙伴,有計劃、有步驟的完成觀察任務。教師需要觀察他們的活動、傾聽他們的想法并適時給予幫助。教師需要適時退出,留給學生寬松的觀察研究的環(huán)境;在科學課上,更不是灌輸概念,強給結論。
3 以家長來協(xié)助,促進學生的觀察能力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只利用一周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40分鐘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充分發(fā)揮家長的作用,能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這樣我們的觀察時間可以更加充足,觀察對象也更加全面,觀察目標更加細致,這對于學生而言也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模式,孩子們在不斷思考,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鍛煉,科學探究的本質得到了充分體驗,促進了科學素養(yǎng)的進一步形成。
如《觀察葉》一課里,我上完課,要求學生回家和自己爸爸媽媽們一起制作一張樹葉畫,在制作前,仔細觀察樹葉的特點,從樹葉的形狀,顏色、大小考慮設計好圖案再進行拼貼。當然這些活動單靠一年級學生一個人是完成不了的,所以需要家長協(xié)助指導完成樹葉畫的拼貼制作。我們的家長也非常配合,當作業(yè)交來后,看到了各不相同漂亮的樹葉畫。有了家長們的協(xié)助,學生的觀察的指向性更加明確了,有也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4 以授“漁”來捕“魚”,培養(yǎng)學生非凡的觀察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非凡的觀察能力,需要我們老師長期悉心的教導,教給學生系統(tǒng)的觀察方法。
4.1 驗證觀察法
驗證觀察法,就是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事物的本質特征進行驗證觀察。例如,我在教學《觀察葉》時,讓學生從葉子的顏色、形狀、質地等方面觀察眾多的葉子之處。我只是給學生一個觀察的方向:“既然都稱為葉,一定有相同之處”。未過幾分鐘,學生就豁然開朗,興奮地叫起來“我發(fā)現(xiàn)啦,我發(fā)現(xiàn)啦,它們都有柄和葉片?!睂W生自己在觀察比較中找出葉子的相同點。。運用驗證觀察法,便于知識形象化、感性化,而且在驗證過程中既鞏固了已學的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4.2 順序觀察法
是按一定的順序觀察物體的外表特征,以便獲取事物的整體形象。再如教《觀察一棵植物》,我就是引導學生從植物這種由整體到局部觀察,充分運用看、摸、聞這三種方法來觀察顏色、形狀、軟硬、氣味等。
觀察的方法不一而同,教師應因地制宜地進行選擇。
總之,小學科學教學,既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也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引導作用,以家長來協(xié)助,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從一年級學生天性入手,課內外結合,逐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觀察的習慣和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在觀察活動中倡導學生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觀察;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這一終極目標,讓一年級的科學課真正做到具有“科學味”!
參考文獻:
[1] 王先華.淺談利用化學實驗進行化學啟蒙教學的體會[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10).
[2] 韓濤.信息化歷史教學情境的導入方法與創(chuàng)設策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5).
[3] 郭章明.試論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現(xiàn)代技能開發(fā),1999(08).
(作者單位:浙江農(nóng)林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