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佳楠
摘要:教育和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學科課程結構決定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想在學科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就要運用有效的方式、方法。文章以中國明朝內閣制為例,運用時空觀念來思考高中歷史教學應該如何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時空觀念;明朝內閣制
“素養(yǎng)”一詞,“素”指平素,它強調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應有的文化教養(yǎng),甚至是一種道德水平?!梆B(yǎng)”釋為修養(yǎng),既可以理解為掌握本學科專業(yè)知識的水平,又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所養(yǎng)成的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學生在本學科內所具備的基本專業(yè)素質,這些素養(yǎng)是通過長期的專業(yè)訓練,豐厚的歷史知識積累,扎實的歷史史學觀點,以及在長期的歷史思維中不斷形成的。同時,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與歷史教學是密不可分的。這其中包括歷史教學的有效指導、歷史史料的選取與重新組合、歷史體系的構筑等方面,這些都是高中歷史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筆者以中國明朝內閣制為例,談談如何運用時空觀念來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以時間概念為框架,構筑縱向演變圖
歷史學科的特點是時序性、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脫離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歷史理解、家國情懷都是一紙空談。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把三公九卿前面冠以“秦朝”,把三省六部制前面冠以“唐朝”,把二府三司制前面冠以“宋朝”,很少會考慮到歷史的發(fā)展其實是漸進的,具有一定的因果聯(lián)系,有一定的發(fā)展性和繼承性。筆者注重時空觀念的引導,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
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制,其實呈現(xiàn)出來的都是皇權和相權紛爭角逐中的一種畸形發(fā)展?;蕶嘣谄胶鈾喑紮嗔Φ耐瑫r,不斷謀求權力的最大化,通過分權、弱化、職能分割等方式來一步步瓦解臣子們在一定范疇內對皇權的約束。同時,歷代丞相也在不斷斗爭中學會妥協(xié)、學會分析利弊得失,到了明清之際,這種中央官制就不斷形成了變式。
在中國明朝內閣制的教學中,筆者就是從朱元璋的故事講起的……
朱元璋幼年喪親,曾為地主放牛,25歲參加紅巾軍起義,經(jīng)過十多年艱苦的抗元斗爭,最后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筆者帶領學生從朱元璋的人生經(jīng)歷來分析他的人物性格,自幼失去雙親,使他處處被人欺凌;流浪生活也鑄就了他堅毅果敢的性格;心中的信仰,使他有目標,有強大的內心。
那么,這樣的一個人在沒有現(xiàn)代的監(jiān)控手段下,怎樣做到對大臣的行動了如指掌,怎樣讓群臣俯首帖耳呢?其重點就是進行中央官制的改革——廢除丞相制度,這是朱元璋第一步要做的。
這時,有學生提出:當丞相制度廢除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事無巨細均由皇帝親自過目,這樣行政效率、行政質量都會受到影響,心思縝密的朱元璋難道覺察不出來嗎?接下來內閣制的誕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整體演變規(guī)律呈現(xiàn)出相權不斷削弱,皇權逐漸加強的趨勢。歷代中央官制之間有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通過這種方式,進而展開深化,使學生體會中國古代一直秉承的丞相制度,皇權作為九五之尊享受至高無上的權威,而相權卻把持全國最高的行政權利,宰相雖號稱“奉旨辦事”,但實則不然,很多事情宰相是不與皇帝商量直接獨斷專行的。當某位在朝皇帝“懶政”時,變相安無事;而當在朝皇帝“勤政”時,就容易激化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秦、漢、唐、宋皆如此,尤其到了元朝,隨著一統(tǒng)中原,很多帝王的文韜武略都力不從心,宰相專權就愈演愈烈?;诖?,明太祖認為元代滅亡的原因就是政權委任于臣子,再加上“胡藍案”導火線的催化作用,那么廢除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就認為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以空間概念為框架,構建橫向思維圖
在大陸的東向正展開一場權力的角逐時,大陸的西向也上演著權力的更迭。同樣是內閣制,卻有著實質性的差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妨直接對大陸的東、西兩向進行橫向對比,深化思考,明確兩國的不同。
例如,筆者采取表格對比的方式橫向深化知識點。對這一歷史知識要追根溯源,從東西方現(xiàn)行制度的角度分析,一個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上升的階段,另一個則是不斷形成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從內閣閣臣的權力來源分析,明朝閣臣基本為科舉和世官兩種,而英國基本上是以貴族為主。到了18世紀中期,內閣成員和首相的產(chǎn)生不斷的呈現(xiàn)出民主色彩。另外,從國家整體特點來看,中國與英國最大的不同就是制衡的機制。一個是人治,一個是機制(法治),這也說明中國古代在不斷走向沒落。從經(jīng)濟方面來看,雖然英國還沒有開始工業(yè)革命,沒有進入到資本主義大工業(yè)時代,但是資本主義早在15世紀就已經(jīng)萌生,并迅速發(fā)展,而中國卻在封建自然經(jīng)濟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基于這樣的分析,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
以上的教學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在具體歷史的時空觀念下分析政治制度,避免簡單的記憶、背誦歷史知識或史學觀點,讓學生學會理性地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同時,作為歷史教師,既要拓寬自身的學術視野,又要在具體的實踐中探索核心素養(yǎng)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有效方法。從素質教育到核心素養(yǎng),從文科綜合到選科模式,高考改革已經(jīng)進入深層次階段,我們要時刻準備、時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