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鵬
摘 要:《都市里的鄉(xiāng)村》一書讓筆者反思了這些年,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隨著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城市化進程加速,舊城改造,原有的建筑幾乎無保存的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無地域特色、冰冷的“水泥盒子”和公共建筑。對于長期聚居于此的居民感到對這座城市的陌生,無親切感。本文將闡述筆者對這一過程中城鄉(xiāng)文化保存形式的一些思考,尋求城鄉(xiāng)中那份情感的歸宿地。
關鍵詞:城市化;公共建筑;以人為本
《都市里的鄉(xiāng)村》一書讓我反思了這些年,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城市更新的理論與實踐始于西方發(fā)達國家,隨著“城市化”這一名詞的誕生,我國的改革開放,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內陸,從城市到鄉(xiāng)村,進行著深刻立體的大變革,中國城市化的速度以及農村人口比例的減少是不言而喻的。2012年,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和上海社科院城市與區(qū)域研究中心聯合發(fā)布了首部國際城市藍皮書—《國際城市發(fā)展報告2012》。《報告》指出,雖然我國一直以來是農業(yè)大國,但是近年來快速的城市化使得人口結構發(fā)生了里程碑式的變化。2011年末我國城鎮(zhèn)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首次超過50%,在統(tǒng)計學意義上,中國已成為"城市化"國家。預計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55%。對照各國城市化發(fā)展歷史,未來五年中國城市化進程依然處于高速發(fā)展階段。中國現在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已是世界同期的兩倍。根據發(fā)達國家的經驗,消除城鄉(xiāng)差距的成功辦法是用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然而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好多問題被人們忽視或輕視。在經濟上城市化使城鄉(xiāng)貧富差距得到了顯著的改善,然而城鄉(xiāng)文化的合并,特別是舊的城鄉(xiāng)文化的保護是問題重重的。本文闡述了我對這一過程中城鄉(xiāng)文化保存形式的一些思考。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fā)展,舊城拆遷已成為隨處可見的景象,紅色的“拆”字當屬現在覆蓋最廣的墻體涂鴉。拆遷過程中的老式建筑一個接一個的倒下,除了特別重要的文化古跡得以幸存外,許多體現地方和歲月特色的痕跡蕩然無存,到處都是不同顏色的水泥盒子。個別風俗博物館里陳設的模型,也是現代人用現代材料從老照片里撿回的復制品。在節(jié)奏緊張的都市生活里,能觸動我們回憶的東西少得可憐,老年人可追憶的實物更是少之甚少。切身而感,現在即使回到老家也很難感受到村的概念,水泥的巷子,一溜煙的“大廈房”(山東德州民間俗稱)。除了村里的老人還能勾起筆者些許兒時的景象外,一切都都是那么陌生與冰冷。許多村莊甚至連原有的地址都不復存在,幾個村莊剛建了幾年的新房被夷為平地,整合到鄉(xiāng)鎮(zhèn),住進高高聳起的水泥盒子,原來的村子毫無保留的變成了耕地。雖然沒有水泥的景象,但也沒有原來的樹林、丘陵。大片的耕地,一望無垠的農作物,成堆的大型收割機。沒有牛羊、沒有菜園、沒有果林、更沒有集市可尋。
隨著國外“城市百分比”觀念的引進,他們在經濟發(fā)達后又開始回歸歷史,追溯文化淵源,搞公共藝術,最典型的便是建立城市雕塑,借此來表現其原有的文化特色,地域風彩,留住人們的原始情感。然而,縱觀全國,大體流程基本相同,注明所要表達的主題然后招標,藝術家或藝術公司在對這座城市做若干了解后,不久一座在規(guī)定工期內完成的城市標志誕生了。漫長的地域歷史就這樣在短短的工期內被“濃縮”在這樣一個實體里。筆者認為開始關注城市建設的百分比固然是一種進步,但多數城市只將其詮釋成資金預算的比例,好多公共藝術將俞百萬、千萬的資金花在那里,換來的卻只是群眾的冷漠,帶給普通人的僅僅是距離和高大上之感,缺乏的是百姓情感上的認可和作品中百姓情感的百分比。
這里介紹一組個人認為很成功的城市浮雕作品,那就是由中國美術學院楊奇瑞教授設計的《杭城九墻》(圖1、2)。它們與我腦海里一貫的浮雕形象相差甚遠,設計者將拆遷過程中的老墻保留下來,再加以古舊的生活器具進行組合,用不銹鋼的折板做成相框,包裹著每段墻的四個斷面。屹立在馬路旁還有街區(qū)的小廣場,宛如一座露天的“建筑歷史博物館”。這種有機的更新,還了杭州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以當代的風貌,通過合理撿拾歷史的碎片,通過梳理,使其和現代建筑緊密融合,用現代的手法體現出一種獨特的古韻。跟傳統(tǒng)的以人物為主的城市雕塑和現代強調設計感的抽象形制相比,不僅在藝術形式上具備了很強的突破。在作品與人的距離上也是突破,包含一層感情的? ? ? ? ? ? ? ? ? ? ? ? ? ? 交融。自然并加以整合的墻體,更應該說是一組圓雕,墻的兩面在同一個形制上包含著不同的內容,一片墻土、一塊磚瓦、一根電線桿、一個物件都真實的擺在那里,這種真實拼貼的浮雕觸摸著老百姓心目中關于城市老墻的記憶。這是老百姓心目中真正喜聞樂道的城市記憶,讓每一個市民看后都追憶起老城的故事,在繁鬧的街頭找到自己心靈的另一處歸宿,青年、童年、幼兒.......
公共藝術不是簡單的建幾座雕塑、鋪幾片廣場、搞幾段綠化。我覺著講究人性很重要,畢竟城市用來生存的。滿地水泥盒子的今天,有多少我們所謂的地球人連土地都沒摸過便離開了這個世界,即便安眠也要化成骨灰住在盒子里面。記得著名的建筑大師菲利普·約翰遜說過:“設計從腳底開始”。這就需要讓設計規(guī)劃者在城市文化的建設中要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在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城市公共藝術觀念需要延展和革新,真正反映自己民族特征的,提升城市化品質的作品并不多。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環(huán)境的,將要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消逝的,具有普通老百姓生活痕跡、令人感到溫馨的事物需要我們給予關注,要保護的不只那些隱含經濟價值的古董大院。若干年后即使我們把古老影片里那些場景塑造的再完美,民俗博物館里制作的模型再逼真,都只能給我們以視覺的圖像,而不是心靈的溫馨。
參考文獻
[1]《都市里的村莊》 作者:藍宇蘊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雕塑》雕塑編輯部? ?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7-2144? 2011年 六月刊
[3]《中國城市旅游》 中國城市旅游雜志社2011年 12月 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