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芬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地指出:“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由此可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訓練方式。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能深入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寫作的思路及文章的脈絡。在語文教學中有必要加強學生朗讀的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筆者就如何突出“朗讀”訓練進行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訓練;語文素養(yǎng)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讀入目,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能深入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寫作的思路及文章的脈絡。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突出“朗讀”的訓練,教給學生恰當?shù)?、充分的朗讀方法,對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發(fā)展語言能力,發(fā)展思維和陶冶情感益處良多。
但是,筆者認為目前的語文教學似乎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qū):課堂上教師講得太多了,學生讀得太少了。特別是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有時候甚至以講代讀??赡苡行┙處熆傄詾橹挥兄v得多,講得透,學生才會明白,理解課文。害怕一旦講少了,學生就不明白。卻不知這種觀念既束縛了學生“讀”的能力發(fā)展,又失去了語文教學應有的教學功能。這好比讓學生在看畫冊上精美的食品,任憑教師如何繪聲繪色地介紹,學生只能看到食物精美的外形,又怎能品味出佳肴的味道呢?如果語文教學缺乏學生“朗讀”,就失去了語文教學的意義。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有必要加強學生朗讀的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突出“朗讀”的訓練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四個途徑:
一、教師范讀,感受語言美
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以傳播祖國語言文字為榮,為己任。想要學生讀得好,教師要做好表率。正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言:“文學創(chuàng)作除了注意文字的意義外,還要注意文字的聲音和音節(jié),這就發(fā)揮了語言的音韻美?!崩仙嵯壬v的是文學創(chuàng)作,同理,教師進行語文教學也應該注重賞析文字的音韻美,不能讓文字總是“趴”在紙上,應該讓它“動”起來,讓文字的聲音傳到空中。能入選小學教材的課文都是名篇佳作,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任教教師抑揚頓挫、繪聲繪色地范讀,能使學生感受到朗讀的美妙、課文文字的優(yōu)美,還使學生掌握課文中的停頓、重音等技巧,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如在執(zhí)教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浙江潮》這類寫景的文章,筆者首先“聲情并茂”地把課文范讀了一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文字的優(yōu)美。然后筆者針對課文的特點,教給學生朗讀這篇課文的方法,并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浙江潮壯美雄奇的景色。緊接著筆者指導學生先劃分課文的節(jié)奏,掌握邏輯重音,然后配上激昂震撼的音樂進行示范朗讀。這樣通過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讀,逐漸地把學生引入浙江潮雄奇壯觀的勝境中。讓學生品味浙江潮形、色、聲、勢四個層次中比喻修辭手法使用的貼切、夸張修辭手法使用的傳神以及用詞的精確,同時,學生也陶醉在朗朗上口的韻律美、音樂美中。然后筆者讓學生照此朗讀。這樣一來,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讀得津津有味,而且在讀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在情感上獲得美的享受。
二、多讀少講,激發(fā)對課文的情感共振
在語文教學中,為了體現(xiàn)語文的教學特點,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精心選擇課文里能突出美好形象的重點句子,讓學生反復誦讀,并使學生心口并用,從中感受美、領悟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由此激發(fā)對課文的情感共振。如筆者在執(zhí)教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一個蘋果》這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志愿軍戰(zhàn)士在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爭歲月里互相關懷的階級友情,筆者精心安排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的第14自然段,當學生讀到“這樣一個挨一個傳下去,轉(zhuǎn)了一圈,蘋果還剩下大半個”這個句子時,筆者加以點撥:“防炮洞里的每一個戰(zhàn)士都十分需要這個蘋果來解渴,但是這個蘋果在戰(zhàn)士們的手中轉(zhuǎn)了一圈,卻還剩下大半個,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們通過反復朗讀(包括自由讀、合作讀等),然后開展討論、交流,從而理解到:在艱苦的情況下,每個志愿軍的心里想的都是別人,他們時時為別人著想、互相關心,都甘愿把方便讓給戰(zhàn)友,這種純真的階級友愛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接著筆者引導學生想象:這時,防炮洞里格外沉靜,戰(zhàn)士們心里會想些什么?然后,筆者指導學生飽含深情,用低沉緩慢的聲調(diào)朗讀,不少學生眼里閃動著盈盈淚光。人民軍隊中戰(zhàn)友間的深厚情誼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思想感染。教師少講,精心引導學生多讀,從讀中感悟,真正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中的“讀”的作用、意義,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反復練讀,品味出課文的意境美
一篇文章,為了收到更好的表達效果,作者有時故意不直接表情達意,而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蘊含在字里行間,只有通過對文章詞句的品味,才會讀懂文章的意境美。而要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反復練讀來體會,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不無道理。
又如筆者教《“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時,是這樣讓學生體會哈爾威船長臨危不亂、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zhì)的:筆者先請學生朗讀課文前四個自然段,要求學生注意環(huán)境的渲染,然后展開討論:“諾曼底”號為什么會遇難?(通過這一問題的討論,使學生明確天黑霧大造成撞船,撞船與船長沒有關系,為后文凸現(xiàn)船長盡職盡責、舍己救人的偉大形象做好鋪墊。)接著讓學生反復朗讀船長在營救中一共發(fā)布了幾次命令?想一想這幾次命令體現(xiàn)了他什么品質(zhì)?(在品詞品句中體會船長忠于職守、臨危不懼、沉著果敢的高尚品質(zhì)和人格魅力,體會船長在指揮營救中所表現(xiàn)的英雄品質(zhì)。)最后讓學生用多種形式的朗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加以體會。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不用對課文主題進行剖析與挖掘,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細細品味,入境體情,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指導方法,讓思想感情進一步升華
在充分朗讀好課文的基礎上,筆者還十分注重指導不同體裁的課文,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要點。因為小學語文課本里有各種體裁的文章,由于它們的內(nèi)容和結構各不相同,語言風格也不同,讀的方法和技巧也有差異,所以教學的方式應該有所區(qū)別。如詩歌的教學,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教師重點指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教學時,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詩時的音韻和節(jié)奏,讀出感情和意境。例如在《長江之歌》這首詩歌的教學中,筆者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了解課文的結構層次。然后引導學生感受擬人句、比喻句的作用,最后引入亮點教學:教育學生愛護母親河,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還有寓言的教學,寓言一般是用假托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哲理性強。如筆者在教《刻舟求劍》《鄭人買履》這兩則寓言時,就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領悟文章的含義和蘊含的道理。在讀的時候,點撥學生要讀出鮮明的人物個性特點,引發(fā)學生的想象,體驗感情。
還有一種體裁就是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為數(shù)不多,但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的——文言文。文言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學生應該好好學習。但現(xiàn)代的學生或許會對文言文學習感到枯燥、吃力。要學習好,需要教師在指導方法方面下功夫。筆者認為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是理解課文的一個重要前提。所以每當筆者教文言文的時候,都十分注重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找準課文的停頓以及節(jié)奏,還有朗讀時要注意的語氣。做好這幾方面,再要求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進一步感悟課文的內(nèi)容,這樣的教學效果是比較理想的。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堅持突出“朗讀”的訓練,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必定收獲頗豐。通過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筆者深深體會到:學生在語文方面的能力,不是靠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讀”出來的。因此,在閱語文教學中,應突出“讀”的訓練,使語文教學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