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
摘 要:新時期,教師應該明確教育工作對于幼兒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意義。幼兒家長對于教育的支持力度也會影響到學前兒童的進步,在進行教育教學過程中,家長和幼兒園教師的配合合作都會影響到教育質量和效果,本文主要結合家園共育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展開了研究分析。
關鍵詞:家園共育;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研究分析
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對于幼兒的綜合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在進行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好對這方面的重視,在進行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綜合引導也會直接影響到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效果,面對新時期多變的社會形勢,應該做好社會性引導,本文首先闡述了家園共育的相關概念,并針對家園共育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闡述了家園共育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具體影響,提出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理論設想與對策。
一、家園共育的相關概念
(一)家園共育的意義
實際上,進行教育過程中,不能單一的將其看做是一種知識的灌輸,幼兒的學習對于自身的綜合素質的提升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所以說,在進行幼兒教育過程中,應該要明確幼兒生活和學習的場所的重要性,家庭環(huán)境和幼兒園對于幼兒的生活和學習質量的提升有很大影響,同時也是會產生更加直觀有效的影響,針對幼兒的教育教學,應該要明確幼兒提前接觸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家庭和幼兒園能夠發(fā)揮出更加獨特的作用和影響效果。
(二)家園共育是發(fā)展幼兒社會性的最佳途徑
學前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對于學生的后續(xù)進步和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和影響,但是在學前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存在多樣化的因素影響著學前兒童社會性的發(fā)生效果,其中更多的是有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以及同伴群體和大眾傳媒等多種方式。學前階段的幼兒往往是身心發(fā)展快速發(fā)展的時期,所以說,在進行這一階段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應該明確基礎身心培養(yǎng)的意義,還要明確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意義,積極發(fā)揮出家庭和幼兒園對于幼兒的成長和進步的重要意義。
二、家庭共育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不足,缺乏指導
實際上,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對于幼兒的綜合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心理發(fā)展方面也能夠做出重要影響,我國針對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可能起步較晚,但是經過長期的發(fā)展,針對心理學對社會化的研究有很大的進步,兒童早期教育中的社會性問題,往往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幼兒父母有所重視,但是,由于對社會性方面的認識不足,往往會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的方向,也缺乏較為完善有效的指導,最終會影響到學前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質量和效果。
(二)對家園共育和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關系認識不深
當前時期,我國針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加深,家園共育的觀念也越來越被更多幼兒教師和家長所接受,但是在實際的學前兒童的教育過程中,由于對兒童社會性了解不足,所以往往會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活動和相應的日常生活中,并未針對具體的學前兒童社會性做好培養(yǎng)。部分開展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前兒童社會性的活動,往往會帶有更多的考慮,但其實要明確的一點是,在人際交往上,應該要對學前兒童做好引導,這部分的內容是學前兒童進行社會學習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三、家園共育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具體影響
(一)家園共育與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的發(fā)展
在進行家園共育過程中,應該要明確社會認知對于幼兒的進步和促進。社會交往中,學前階段的兒童并未認識到社會行為間的關系以及相應的推理因素,所以在這一階段中,應該要明確區(qū)分社會對象,引導幼兒根據(jù)自身的生活和學習來了解到相關的規(guī)律,這種方向也就要求學校教師和家庭來共同進行,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
(二)家園共育與學前兒童社會情感的發(fā)展
實際上,在家園共育的工程中,能夠為學前兒童創(chuàng)造出更加良好的社會情感體驗,幫助幼兒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情感的發(fā)展過程。學前階段的兒童在自我的情感養(yǎng)成過程中,教師和價值需要將良好的影響傳遞到兒童身上,幫助幼兒從中進行更加深刻的感悟,也能夠在進行學前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四、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理論設想與對策
(一)教師和幼兒家長要建立起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平等關系
針對學前兒童的教育,教師和幼兒家長間的關系往往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進行教育過程中,應該明確教育目標,并且要將兩者的作用充分的發(fā)揮出來,教師是一種無私奉獻的職業(yè),教師的教育質量能夠對幼兒的成長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但同時,教師的教學工作開展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應該要不斷提高對自身的要求,要對自己進行嚴格要求,針對幼兒的教育來養(yǎng)成自身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提高自身的工作責任感,以此來增強幼兒和幼兒家長對自己的新人,當然,教師的教育工作開展最終都是為了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幼兒園教師的教學工作往往較為繁瑣,責任也比較重,幼兒家長應該明白教師的良苦用心,要懷有感謝的心理,感謝教師對學前兒童的培養(yǎng),要對教師予以一定的支持,發(fā)揮出兩者共同的作用來進行學前兒童的教育。
(二)提高幼教工作者的認識
教師針對幼兒的教育,要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來進行教育引導,同時,家長自身也要配合和支持,但是,在進行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達成一致,很多時候,家長來參觀幼兒園往往會影響到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很多幼兒往往對家長有很大的依賴性,教師要做好對幼兒的積極正確的引導,促進幼兒更加高效的進步和發(fā)展,對幼兒的情況進行更加綜合全面的了解,從而幫助幼兒家長來增強對幼兒教育者的認識,為后續(xù)的社會性培養(yǎng)打好基礎。
(三)增強家長的主人翁意識
在進行幼兒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應該積極做好溝通交流,教師可以積極向家長介紹和宣傳幼兒園組織的活動,很多時候,幼兒家長對于幼兒園的支持工作往往能夠影響到教育工作開展,所以教師和幼兒園應該積極組織開展家長講座和家長會以及家長園地等活動,讓家長能夠感悟到幼兒園的溫暖,并且要應該向家長宣傳幼兒園隨時歡迎的,并且教師應該積極加強與幼兒家長的溝通,讓幼兒家長明白教育工作的意義,促進幼兒家長對教育工作的支持。
結語:
總體來說,家園共育能夠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家園共育與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的發(fā)展和學前兒童社會情感的發(fā)展都具有緊密聯(lián)系,家園共育是發(fā)展幼兒社會性的最佳途徑,針對家園共育中存在的認識不足,缺乏指導以及對家園共育和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關系認識不深等問題,所以教師和幼兒家長要建立起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平等關系;提高幼教工作者的認識;增強家長的主人翁意識,更好提高學前兒童的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通訊員 徐潤福. 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世業(yè)中心幼兒園:搭建家園平安共建新平臺[N]. 江蘇教育報,2019-10-30(003).
[2]柴玉萍.教學改革視角下幼兒教育中家園共育方式探析[J/OL].華夏教師,2019(25):1-2[2019-11-06].https://doi.org/10.16704/j.cnki.hxjs.20191025.001.
[3]駱愛紅,曹建華.城鄉(xiāng)結合部幼兒園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0):86.
[4]趙霞. 家園攜手助發(fā)展 合作共育譜新篇[A]. 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第二期座談會資料匯編(上)[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