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對于語文這個學科的學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既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根據近年來期末考試、語文試卷答題的信息反饋,學生閱讀題丟分相當嚴重。他們常常不能有針對性并全面地回答問題,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只是單純重視閱讀教學,更要授予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才會產生閱讀興趣,從而提高閱讀題的得分。
【關鍵詞】小學? 語文? 閱讀? 教學
引言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明確自身的主導角色,樹立開放的教學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啟發(fā)引導學生建構閱讀理念,積極閱讀、深入閱讀,從而提升其語文綜合能力。
1語文教師的定位
1.1語文閱讀的基本要素
語文閱讀的三要素即教師、學生、文本。文本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研究對象,是教學的中心。小學生的閱讀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走入文本之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并在共同的文本體驗中正確處理教師教授和學生學習的矛盾。
1.2教師是美感的創(chuàng)造者
如何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走進閱讀教學的文本之中,調動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認知文本內容,去感受文章美的存在,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教師可以對文章寫作背景進行充分的介紹,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寫作的原因,寫作的意圖。
1.3教師是學生閱讀的引導者
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對字、詞、句的分析是其次,首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需求。當前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為了取得更高的分數(shù),教學中將字、詞、句的分析作為重點,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學生在作者感情是怎樣表達等篇章整體審美認知之下,對字、詞、句的分析是可以基本理解的。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對此給予引導,既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給予學生學習信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1.4教師應樹立開放的閱讀教學理念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經常出現(xiàn)的問題是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而不是跟著文本走,這樣必然造成學生只是被灌輸,無法充分發(fā)散思維,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閱讀的是文本而不是帶有教師分析的內容、思想,教師分析的概念無論是主觀或是客觀,都不能強加在學生身上。學生能夠發(fā)出不同聲音,不斷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體驗文本的過程中品味、探究、整合文本的意義,豐富自己的審美體驗。這樣的閱讀教學理念,可以保證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
2閱讀教學的特點
2.1開放性
一是閱讀內容的開放性。語文這門課程要學習的內容很多,并不僅限于課本,學生應該將教材看成起點,通過閱讀學習開拓視野,并將積累的知識應用于生活。當前的素質教育主要提倡的是“用教材教”,所以教師對教材的講述僅僅只是讓學生在書本知識中了解、認知語文,然后喜歡語文,最終還是促使其能將視野擴大到生活中。
二是閱讀思維的開放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小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使小學生在閱讀中與文章內容產生思維碰撞,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特的見解,使課堂更加活躍開放。
2.2主體性
首先,學生是不斷發(fā)展成長的人。結合小學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小學生的發(fā)展講究的是順序性、階段性以及差異性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學習過程看成發(fā)展的過程,以此促使小學生在學習中依據自身生活體驗充實自我。對此,讀完文章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和不同的人進行交流,以此豐富學生的人生閱歷。
其次,學生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正如諺語所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訓練能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教師在閱讀中只需要給學生一些引導和指點,不能將自己的思想強行灌輸給學生,不能用權威的解讀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也沒有固定的答案進行解釋,所以在閱讀中應該鼓勵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考,進而使學生通過閱讀為生活添加更多的“佐料”。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難以提高。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反復訓練,以形成良好的穩(wěn)固持續(xù)的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3.1激發(fā)興趣,促成閱讀
如果一個學生沒有閱讀的積極興趣,對于他的閱讀水平的提高是沒有辦法的。
3.2設立班級圖書角
購買一定的名著,并從學校圖書室借閱一定的書籍,創(chuàng)建班級讀書角,讓學生在學校隨時有書可讀,并專門設立學生管理員,制定圖書借閱規(guī)章制度。
3.3制訂閱讀計劃
在每學期初,更多的征求學生的意見,師生共同制訂出本學期的閱讀計劃,并具體到每月、每周的閱讀計劃,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以便日后的實施和執(zhí)行。至少規(guī)定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讀5本課外名著,閱讀能力較強并能充分分配時間的學生要讀到8本以上。閱讀可課內課外相結合,每周拿出一節(jié)課作為固定的自由閱讀課,和學生一起閱讀 并分享一些好文章。每堂語文課前20分鐘講完課文后,教師要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其余閱讀量利用課余時間自行完成。在每月初與學生商定本月利用午休、自習課的空閑時間,可以讀小說、詩歌、散文、劇本,讀歷史、地理、傳記,讀報紙、雜志。每學期末,應該由學生相互督查,教師隨機抽查,將學期初的閱讀任務等全部落實到位。
3.4記讀書隨筆
為進一步強化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采用表格式的讀書筆記的方式。包括六項具體內容:(1)讀書的時間;(2)書名;(3)作者;(4)好詞、佳句;(5)書中的主要內容;(6)閱讀感受(應該按照平時檢測考試的作文要求完成)。此外,要求每個學生每周必須寫出一篇讀書隨筆,由學生相互檢查,課代表作督查記錄,教師隨機抽查。
4重視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通過一定量的閱讀訓練后,對文章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時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大膽提問質疑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問題為核心,讓學生不斷地閱讀課文,不斷地尋找問題,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地提出問題。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評論:哪些問題提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問題對大家有啟發(fā),有什么啟發(fā);哪些問題最新穎,新穎在什么地方;哪些問題比較富于挑戰(zhàn)性和難度等等。對于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教師可以有目的地選擇部分問題和學生共同分析、探討、解決。對此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起初是只重數(shù)量,不計質量,實行問題無錯原則。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獨特的閱讀感悟,哪怕它們是不成熟的,但是卻是學生自己的特殊體會。
二是教師適當引導學生質疑提問的思路、角度、范圍和方法,使學生提起問題來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5結束語
葉圣陶先生曾說:“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yǎng)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泵總€學生有其自己個性化的審美體驗,作為引導者,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語文閱讀訓練、學習的過程就是在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共同作用下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進而提升其拓展思維、交流溝通、交際交往的能力。
作者簡介:熊興春(1991.07-),女,漢族,重慶人,初級(專技十一級),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