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
摘 要: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體育的本質就是強化體能。高職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和組成部分,強化體能自然是排在第一位的。在高職體育課程定位清晰的基礎上,依據高職學生特點構建出強化體能的體育必修課課程和為技術、健身、競技、休閑、訓練目的的體育選修課程。牢牢把握和落實體育課程強化體能的本質,以期實現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終身體育目標。
關鍵詞:體育;學校體育;高職體育;終身體育;健康第一
基金項目:2018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健康校園”理念下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研究——以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g2018069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807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1002-7475(2019)09-045-02
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如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教育目標,只有開齊開足體育課。為此,構建適合高職院校和學生實際的體育課程是實現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根本保障。
1體育的本質是高職體育課程的定位基石
在構建高職體育課程模式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體育?體育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要把體育引入到學校教育當中?成為學校體育教學的重點。
體育的英語表達為“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字面翻譯是身體的教育,簡稱體育。古希臘的時候,摔跤、體操、游戲已列為教育的內容。17世紀到18世紀,西方的教育把賽跑、打獵、爬山、游泳、跳躍和其他活動,也作為教育內容。18 世紀后期,古茨穆茨把之前的所有活動綜合、比較、分類,稱為“體操”。法國盧梭 1762 年發(fā)表的《愛彌爾》這本書,對愛彌爾進行身體的訓練、培養(yǎng)和養(yǎng)護等身體教育過程,他用“體育”這個詞來描述。從中國近代體育價值取向流變來看,一是“練兵”,抗日戰(zhàn)爭期間,陜甘寧邊區(qū)政府都號召國民“鍛煉身體,好打日本”,加強對軍隊進行“體育軍事化”和“軍事體育化”訓練。二是“興教”,1903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要求各學堂均設以兵操為主的“體操課”,確立了體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三是“救亡”,1941年,關向應在“五卅”運動大會上說:“我們開展體育運動是為了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打敗日寇?!贝穗A段的體育排在第一位的不是競技比賽,不是運動技術,而是強化體能。中國人使用“體育(physical education)”這一舶來詞匯的歷史不足百年。1903年,清朝政府女子學堂頒布的法令中規(guī)定:“女子必身體強健,至女子纏足尤為殘害肢體,有乖體育之道,”這可能是在漢語的官方文獻中最早所見的體育之字樣。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當時官方所理解的“體育”不僅是學堂里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身體強健”之教育。體育的獨特功能其實就是“教育身體”,即強身健體,所謂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而經濟、政治、文化方面,我只能說,是體育促進這些功能的發(fā)展,但不是體育的獨特功能。體育就是體育,也只是體育,不是其他別的東西,它的本質就是針對身體的教育,其獨特的功能就是強身健體。體育旨在強化體能的非生產性肢體活動。由此可見,體育的本質就是強化體能。學校體育就是在學校進行的體育活動。找到了體育的“根”,就找準了學校體育的定位,有了準確的定位,教學目標、教學計劃、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自然一目了然,清晰可見。
2目前我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
目前我校按照體能和技術相結合的原則制定了課程標準,一年級兩個學期分別學習籃球和排球技術,體能強化的身體素質考核占總得分的40%,均以《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考核內容和評價標準。二年級開設的體育課程,主要按照技術項目類別進行限制性選項課開設。此類課程有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太極拳、瑜伽、健美操、體育舞蹈、武術、定向。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能力,選擇自己喜愛和力所能及的技術項目,體能強化的身體素質以800米或1000米與立定跳遠兩個項目測試成績?yōu)橐罁?,占總分?0%。還開設了部分體育公選課,其中有健身武術、趣味健身游戲、健身走、保健與預防損傷課程,考核內容中不涉及身體素質測驗內容。目前還沒有對部分因病、因傷、肢體殘疾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要學習目標的體育課程。這樣的課程內容設置也是基于《全國高等職業(yè)(??疲┰盒sw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試行)(討論稿)》第六條:學校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可打破原有的院(系)別、班級建制,重新組合上課,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各校可供學生選擇的體育項目數應不少于15個;學生接受同一項目的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一學年。這在一定時期和階段內豐富了課程內容,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上課積極性,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技能發(fā)揮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同時因為身體素質考核比例相對于技術的占比下降,學生體能強化不足。我們都知道,體能的保持是需要持續(xù)不斷的訓練和維持的,不訓練體能就會向原狀恢復,沒有足夠課時的保障,強化體能實現終身體育目標和運動技術的掌握無從談起。就像沒有體能支撐的武術,最終只能是花拳繡腿的套路,沒有絲毫攻擊力,想要在運動中享受樂趣更是難以實現。要想在原有基礎上再上一個高度,就要給“花拳繡腿的套路”配上足夠的體能,使得學生無論在技術掌握上、身體鍛煉中、競技比賽中展示出體育應有的肢體活動的力與美。為此,需要重拾學校體育課程的本質,繼續(xù)在強化學生體能上下功夫,才能實現“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教育目標。
3高職體育課程堅持強化體能本質的意義
3.1強化體能是高職體育課程存在與發(fā)展的根基
既然體育的本質是強化體能,學校體育也就是在學校進行的體育,強化體能更是首要任務,也是其根本。體能發(fā)展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體魄水平,又是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的重要基礎。學校體育與軍事體育一樣,看中的是強化體能,不是為了學會打籃球或踢足球,即使學會打籃球或踢足球,目的仍然是為了強化體能鍛煉身體。體能的重要性在于是技術高峰攀登的保障,就拿武術來講,一個沒有足夠速度、足夠力量、足夠耐力、足夠靈敏身體素質的武術技藝,充其量只能是花拳繡腿的套路表演,不具備任何“攻擊力”,談何武術。同時,體能的特性決定了其短暫性,這是由基因決定的恢復特性,也就是說,如果不持續(xù)加以訓練或鍛煉,體能就會向初始狀態(tài)恢復。
3.2強化體能是高職學生職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高職學生的特點:入校前與普通高中學生在身體素質方面沒有差異,區(qū)別在于今后的職業(yè)選擇和就業(yè)環(huán)境。高職學生未來面臨的是應用型、技能型工作種類,與普通高校學生體育鍛煉的“勞逸結合”目的相比較,高職學生更傾向于“體能保障”,理應比普通高校學生更多一些強化體能的方法與手段。普通和高職學生兩者放在一起比較并非是絕對隔離和有巨大差異的,只是說在今后工作中,普通高校學生更多或偏向的是“用腦”,高職學生更多或偏向“用體”。“用腦”的終身體育更傾向于用體育運動調節(jié)、舒緩、放松學習和工作,“用體”的終身體育更傾向于用體育運動為工作和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身體“能量”,以便保證充沛的體力,更好工作。
3.3強化體能是實現高職體育課程對接校運會和體質健康的前提
在目前的體育課程設置中,重點落實在技術技能的掌握和學生學習興趣的保障上,大量課程課時用在技能教學上,考核比例占到40%。對于每年一屆的校田徑運動會的田徑項目涉及很少,沒有專門針對田徑項目的教學和考核要求。同樣,體質健康的教學與考核雖有一定比例,但練習時間根本不足以達到強化體能的要求。構建高職體育課程強化體能目標后,可以直接打通和貫穿三者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每名學生都要參加體育必修課程,以強化體能為目標的體育必修課程,可以極大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同時也順利實現提升每年省級體質健康的考核與排名。強化體能目標的體育課程實施,必定會促進更多高水平運動員參加比賽,大可不必為了滿足參與人數而強制規(guī)定最低報名人數,競技比賽一定是少數人的精英賽。反過來,校運會和體質健康的評價也會影響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一定會有人為了參加比賽和提高健康水平而認真學習和訓練,使之步入一個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
4基于強化體能本質的高職體育課程新型模式構建
新模式課程分為兩類,一是體育必修課,二是體育選修課,必修課是基礎,選修課是輔助和提高。
必修課分為體能班和特培班,規(guī)定所有學生必須參加體育必修課。體能班即是強化體能為主要目的,以提高力量、速度、耐力、靈敏身體素質為主的教學班級;特培班是由身體有運動障礙的,如天生疾病、運動受傷、身體貧弱者,包括體型特殊和肥胖學生組成。學生入學后上課時間進行為期兩周的體能測試,測試項目、內容和標準均以國家規(guī)定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衡量和評價。在測試期間凡符合特培班條件的學生均加入特培班學習,教學內容則根據學生具體身體條件選擇健身走、球類拍打、趣味游戲、太極拳習練等等項目。
選修課分為技術班、健身班、競技班、休閑班、訓練班。選修課程學生的選修條件是《學生體育健康標準》合格者,也就是要達到60分以上才有資格參加技術項目的學習?!秾W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是在新入學和規(guī)定體育必修課的每學期期末進行,既是對學生等級的評價,也是參加技術班學習的資格評定。技術班教學內容主要以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排球、足球、跆拳道、武術、瑜伽、健美操、太極拳、體育舞蹈、田徑項目設置,每個項目根據報名人數設置班級數。健身班教學內容主要以不受天氣、性別、場地影響的走、跑簡單練習,是在降低訓練難度前提下的教學方式。健身為主,目的是培養(yǎng)每一位學生學會利用體育的運動方式強健身體,掌握簡單理論知識和具備運動保健能力,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競技班教學內容為項目競技比賽,只為學生項目比賽進行組織、裁判和輔導。比如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賽。報名條件依然是體能合格者,再根據學生技術掌握水平和報名人數確定是否吸收。休閑班主要為體能合格但運動技術不突出學生設定,以體育游戲、飛鏢、飛盤、太極拳、瑜伽、水上運動等項目為主要內容。將體育課與課外活動以及體育競賽有機結合并形成體系,按照“小學興趣化、中學多樣化、高中專項化、大學個性化”的理念深化體育教學改革。訓練班主要為參加校運動會和各類單項比賽項目,以及參加校級以上比賽的運動員設置,把部分確有運動特長的學生進行專項運動訓練。根據體能訓練量效原則,必修體育課程改變過去連續(xù)兩個45分鐘的教學課時,改為每周兩次分開不在同一天的45分鐘教學,以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選修課課時繼續(xù)按照原先45分鐘+45分鐘連續(xù)方式教學。
無論是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高度審視,或是從終身體育目標出發(fā),或是競技比賽目的考慮、或是技術學習層次比較、或是身體訓練角度看待,或是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途徑,強化體能都是基礎和核心。
參考文獻:
[1]王賢.淺談體育的本質與功能.體育時空.2017年5A:183.
[2]白萍,張愛紅,向武云.論中國近代體育價值取向的流變.體育文化導刊.2018(10):155.
[3]任杰,劉卓.體育的本質與功能.體育學刊.2002:6.
[4]張洪潭.體育概念研究進展.體育與科學.2011:14.
[5]李小偉.如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健全人格.中國學校體育.201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