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優(yōu)勢,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是我們目前需要積極探索和實踐的重要內容。積極促進信息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形成一支強有力的教育信息化“教師智庫”隊伍,對學校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教師智庫;智庫團隊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86-0011-05
【作者簡介】徐衛(wèi),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校(江蘇蘇州,215000)信息中心主任,高級教師。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只有使信息技術進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在信息技術支撐下改革教學方法和模式,教育信息化才有生命力。
學校以“傳承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辦學理念為指引,努力做“最中國的教育”,從務實、求真的角度深入開展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工作,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努力將信息化教學普及、提升,并加強管理使其規(guī)范化,加強管理機制的建設,提高教師應用和學習新技術的能力以及對新理念的認同度。
為此,我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校長和信息中心共同負責教育信息化日常工作,積極促進信息化在教學中的應用,形成一支力量強、協(xié)作能力好的信息化“教師智庫”隊伍,為開展各類教育信息化應用做好鋪墊,同時深入開展科研工作,認真積累,積極嘗試,及時總結。
在總結以往教育信息化經驗的基礎上,我校積極探索以學科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教師智庫”建設。不僅要全面融合信息化與學科教學,更要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式,以“精準教學”為目標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
通過線上教育、智慧校園、人工智能、學科拓展和教育管理平臺等方面運用教育信息技術,在點與面、教與學、管與辦等各層面、各維度探索教育教學管理形態(tài)的改革,培養(yǎng)具有學科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育信息化“教師智庫”隊伍。
一、組建線上教育智庫團隊
我校始終堅持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積極嘗試新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使學生受益終身。
1.用好蘇州線上教育中心平臺,開展線上教學。
蘇州線上教育中心是以“蘇州名師全過程全免費”為核心理念,統(tǒng)籌全市名優(yōu)教師資源并貫通線上線下與課內外的全免費網絡學習平臺,主要面向師生及家長提供名師課程資源、名師網絡答疑、名師在線直播及學習行為數據分析等四大類全免費的教育服務,給學生提供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的學習空間。
該平臺,不僅可以為師生和家長提供全市名師課程視頻資源,而且能實現學校自主直播、答疑、學習中心等功能。為此,我校專門布置了多個直播教學辦公室,采購了電腦、高清攝像頭、觸摸顯示器等教學設備,組織培訓了一批教學經驗豐富、信息化教學能力強的學科教師隊伍,在假期里進行網絡直播教學,讓學生在家就能線上學習。網絡面對面的教學具有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學生還可以和教師進行實時互動,做到有問必答,讓學生平等便捷地享受優(yōu)質的在線教育資源。
2.探索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試點“先學后教”。
為了讓學生平時能夠更好地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我們選擇數學作為試點學科,挑選骨干教師作為專家團隊,通過蘇州線上教育中心的“課程中心”功能,發(fā)布微課教學內容,供學生在家或在校自主在線學習,并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反饋。探索轉變過去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方式探索一條教學改革的新路。我們將進行橫向比對,通過數據跟蹤和學生反饋改進教學方式、方法,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改進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3.提供數字化閱讀學習課程,豐富學生閱讀體驗。
從2015年起,我校與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合作開發(fā)實施“數字化閱讀”在線教學實驗課程。為此,我校專門組織培訓了一批專業(yè)教師,輔導學生進行“數字化閱讀”學習,讓學生充分體驗從單純閱讀“書本”到閱讀紀錄片、TED講座、可汗學院、網頁、動態(tài)圖像等新型數字化內容。我們采用在線異步課堂、在線同步課堂以及面對面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閱讀成果的評價也大量采用圖表、概念圖等視覺化的表達方式。此課程培養(yǎng)了學生信息獲取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書面作文、數字化表達等多維度的表達能力。學生在學習方法、自主思考、創(chuàng)新思維、團隊協(xié)作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
二、建設智慧校園應用智庫團隊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這所古典園林般的園子里,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淀,更有著現代教育理念的氣息。有布滿校園的電子圖書借閱系統(tǒng),有教室門口的電子班牌系統(tǒng),有先進的云教室教學設備,有校園出入考勤系統(tǒng),有校園一卡通系統(tǒng),還有那些不起眼的布滿校園各個角落的數字校園設施設備等,無不體現出這是一所現代化的校園,是一所積極進取、敢于創(chuàng)新、把建設“最中國的教育”作為己任的學校。
1.全面建設智慧教室。
2018年暑假,我校對教室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了全新升級,采用教育行業(yè)目前最先進的云智慧教室整體解決方案,智能化的管理功能,大數據云資源、虛擬實驗、在線題庫等各類線上教學資源,極大地滿足了教師日常教學的需求。所有任課教師都進行了專門的使用培訓,能夠熟練使用智慧教室的各項功能,全校幾乎每節(jié)課都會使用智慧教室系統(tǒng),全面提升了信息化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度,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
2.校園管理智能化。
為實現方便高效的智能化校園管理,我校引進了校園一卡通綜合管理系統(tǒng)。在每個教室門口安裝了電子班牌系統(tǒng),實行學生出入校園電子刷卡考勤管理,家長手機將收到實時微信考勤信息推送。學生宿舍安裝有專門的住宿生的刷卡考勤管理系統(tǒng),不用點名即可實現學生人數清點工作。食堂消費統(tǒng)一使用校園卡刷卡消費,家長手機可實時查看學生的消費情況,并在手機端進行充值。校園一卡通全部由學校信息中心和學生處教師管理,他們負責卡片制作、入庫、補卡、數據統(tǒng)計、報表制作、異常處理等工作,是在幕后默默奉獻的一支智能化管理團隊。
3.精準化課堂教學。
為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手段,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務處和信息中心合力組建了“打造智慧課堂”教學研究項目。該項目有效解決了教學過程中的學情數據采集和統(tǒng)計分析問題,對教學和學情質量進行監(jiān)控、診斷和反饋,促進了課堂效率、教學質量和學習成果的大幅度提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效果一般都要進行課后練習才能得到反饋,很難做到教學中的真實準確反饋,這也正是我校提倡的“精準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為此,我校組織部分班級的資深骨干任課教師組建了試點團隊,先期進行教學探索研究,引進課堂教學智能手寫板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與原有的教學內容、方法、使用等方面實現無縫拼接,在不增加使用復雜度的前提下,實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提供給教師直觀的教學任務匹配情況。學生只需要像平時寫作業(yè)一樣在裝有紙張的智能手寫板上書寫內容,所有內容都可以實時傳送到智慧教室系統(tǒng)里。例如,教師在播放課件時,可以隨時調用任何內容作為練習素材,學生通過客觀題答題按鍵功能或者主觀題書寫功能即可反饋到教師端。
通過使用智能手寫板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教師可以實時把握準確的教學反饋,并改進教學的進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為我校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培養(yǎng)了一支能夠運用新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師團隊。
4.滿足隨時隨地的閱讀需求。
在“學習型社會”“全民閱讀”“終身學習”“數字移動閱讀”的時代背景下,集“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技術、創(chuàng)新閱讀與知識服務”為一體,為滿足師生網絡閱讀需要,我校布置了一批校園數字圖書借閱機,并配備了移動學習系統(tǒng),給師生提供了海量而便捷的閱讀資源信息。在借閱機上可以查看最新推送的內容,掃描二維碼即可借閱,在手機或電腦上都可以同步閱讀。同時,教師在線上班級里可以布置閱讀任務,學生與教師可以互動討論。通過這樣的平臺,培養(yǎng)了一批善于運用網絡閱讀拓展教學內容的教師隊伍。
三、探索人工智能教育與輔助教學智庫團隊建設
人工智能是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它推動了其他領域的巨大變革,特別是教育。教育擔負著培養(yǎng)人工智能時代人才的重任,新形勢下亟須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培養(yǎng)“人工智能時代的原住民”,即掌握人工智能時代所需知識和能力,能夠與人工智能系統(tǒng)協(xié)作的創(chuàng)新型、智能型人才。
1.開展人工智能的普及教育。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f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其中明確指出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應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建設人工智能學科,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布局,設立人工智能專業(yè),推動人工智能領域一級學科建設,盡快在試點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學院。2019年5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發(fā)布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成果文件《北京共識——人工智能與教育》,這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2030年教育議程提供指導和建議的重要文件。
因此,我們迫切需要緊跟發(fā)展趨勢,在基礎教育中,特別是已經有一定知識積累和探究能力的高中生中盡早推廣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早日接觸和了解人工智能,對學生擴展視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思辨能力、團結合作能力等都有著積極推動的作用。
為依托東南大學強大的人工智能教育技術實力和團隊,培養(yǎng)一支能夠勝任人工智能課程開展的教師隊伍,我們于2018年下半年開始與東南大學合作,建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購置了一批實驗器材,引進了相應的課程。從2019年上半年開始,我們以校本選修課程的形式開展教學探索,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在成功開展校本選修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國家人工智能教育的發(fā)展契機,我校準備大面積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工作,依托學校信息技術選修課程進行基本理論教學。對學有余力又有志于人工智能再深入研究的學生,我們提供校本選修課程和社團進行業(yè)余時間學習,聘請專家進行專業(yè)設計、開展與指導。同時,我們還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做人工智能方面的講座,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別的比賽,普及和豐富人工智能課程的參與形式。
2.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
探索培養(yǎng)教師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更高效的教學管理,從數據中提煉價值,用數據完善我們的教學實踐。我們準備通過采集和挖掘師生教學和學習全過程的大數據,為教師的智能教學提供支撐。讓教師和學生體會到人工智能對未來教學模式改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中探索出一套適合學校的人工智能輔助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
四、培養(yǎng)具有學科拓展能力的教師智庫團隊
基于學科的拓展課程學習更能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學力,是對國家課程又一維度的二次開發(fā),它與國家課程中的教材內容學習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同時,基于學科的拓展課程學習隨著學習內容的不斷豐富,也能水到渠成,形成一門完整獨立的校本課程。加強這方面的教師團隊建設,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成長和個性化發(fā)展需要,也是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促進和拓展。
1.建立微電影工作室。
在電影藝術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展的時代,每個人只需一臺攝像機,一個夢想,一點創(chuàng)意,就可以用影像來展示這個大千世界,通過鏡頭和影音創(chuàng)意成的電影短片來表現最真實的萬象。我校于2013年成立了“微電影”工作室,學校購置了專業(yè)的器材,由學校專職教師負責課程授課,通過微電影的準備、拍攝等一系列的過程,進一步豐富同學們的文化生活,營造積極向上、格調高雅、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圍,同時也給學生提供鍛煉自己的機會和展示自己的舞臺,從而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意識,不斷提高自身全面素質。學生拍攝的多部影片獲得全國金獎和一、二等獎等,展現了學校的文化底蘊和學生的創(chuàng)作藝術水準,也培養(yǎng)了學校的微電影課程教師團隊,為將來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2.開設機器人課程。
機器人研究與應用是21世紀科技發(fā)展的重要主題,是一個典型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機器人實驗涉及機械、電子、感應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等多種先進技術,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的極佳平臺。我校從2012年開始開設機器人選修課程,由校外專家和本校教師共同組成授課團隊,學校投入了相當的資金采購設施設備,教師們也與學生一起學習成長,輔導的學生也在各類比賽中獲得佳績。
3.探索STEM課程教學。
STEM教育在全世界的中小學教育中得到普遍應用,STEM課程是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四門學科內容組合而成有機整體,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STEM教育提倡用跨學科方法解決真實世界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使學生獲得多學科解決問題的教育經驗。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加強具有跨學科背景的師資力量,幫助教師們獲得多學科STEM學習經驗,提升教師對科學、數學、工程和技術方面的本質認識和科學素養(yǎng),并提倡教師們將STEM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
為此,我校與華東師范大學合作,組建了專業(yè)教師團隊到大學校園里接受高校的專業(yè)培養(yǎng),打破學科觀念,形成更新、更高的知識認知概念。教師帶著課程和實驗器材回到學校,帶領學生參與體驗這一新穎的學習項目,引導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知識學活、學透、學扎實,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框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為他們將來參與科學研究和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梁凱華.對智慧課堂建設與教學的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9(2):21-23.
[2]馬曉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9(4):174.
[3]何克抗.學習“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2(12):19-23.
[4]曹培杰.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J].教育研究,2018(8):121-128.
[5]閆實,付佳,石莉.大數據環(huán)境下基于智慧校園的教學改革[J].軟件,2018(2):2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