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嫦煙
摘要:我國知名教育家曾提出:“課堂的第一記重拳要擊中學生的心坎,要像吸鐵石一般將學生牢牢吸附住。”這不僅揭示了課堂教學第一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也針對此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作為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課堂教學伊始設計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求知欲與好奇心,還將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增進學生學習的動力,可以說,好的問題情境是成功課堂教學的一半。
關鍵詞:情境教學;課堂效益;提升
一、創(chuàng)設趣味性數學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著名作家魯迅先生曾指出,學習若是沒有興趣為基礎,無異于一種苦役,有興趣,才擁有智慧和靈感??梢?,興趣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興趣是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的強心劑,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催化劑,是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智力的催化劑,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源泉,是學生探究知識的開端,是學生學習成功的秘訣。只有學生真正喜歡上數學、愛上數學了,才能更積極、更主動地投身數學學習及活動中,才能增強學習的勇氣與信心,敢于直面并解決數學學習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從而取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有趣故事、猜謎語、游戲等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增強提問的趣味性、娛樂性,同時注重問題之間的聯系性和整體性,從而誘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帶著問題積極投入新知探究活動中。如在教學《平均數》時,在課伊始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情境:酷熱的暑假里,小明想去游泳。他身高1.2米,看到游泳池的告示牌上寫著:平均水深2米。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小明是剛學的游泳,他跳下去有危險嗎?這樣問題情境有效地引發(fā)認知沖突,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平均數”到底是怎樣的數?讓學生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學習“平均數”,在積極深入的探究中理解“平均數”的內涵,掌握平均數的本質。
二、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說到底,數學學習要從一張張試卷中走出,回歸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伊始,教師應設計一個生活化、日常向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日常環(huán)境中學習,感知來自生活的知識素材,發(fā)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要利用好學生的好奇心,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其學習習慣與興趣。在學生由邏輯思考能力不足,或由抽象轉化能力不足而導致無法解決問題時,教師應給予耐心的引導和充分的鼓勵,通過提問、聯想等方式,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和知識經驗,使其能夠自主運用知識經驗對問題進行探究,并逐漸將現實問題抽象化,增強實際研究能力。最終讓學生上手起來簡單實用,學習起來深入扎實,使數學課堂延展到生活中。如在教學《搭配》時,我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六一”兒童節(jié)活動時,麗麗的媽媽給麗麗買了3件不同的漂亮上衣和一條裙子、一條褲子給麗麗在節(jié)日穿。麗麗好開心,可是一個問題來了:我要怎么穿呢?孩子們,你們幫幫麗麗想一想,有幾種不同的穿法?問題一拋出來,學生思維立馬活躍起來,這時我讓學生在自已的學習單上寫一寫、畫一畫、算一算的方式表達共有幾種穿法。
三、創(chuàng)設探究性數學問題情境,樹立學生學習信心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孩童的精神世界中,總有一種強烈的把自己作為發(fā)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體現在小學生身上,就是小學生渴望親身探究數學、開發(fā)數學。而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要打造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效益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有效性為起點,以思考合作探究為重點,選擇合理的情境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所有學生都參與探究活動中。這樣,學生在輕松、有趣、和諧的氛圍中參與了學習全過程,讓課堂情境走出“浮華”,達到收獲“實效”,有效地樹立學生學習信心,增強學習數學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為了讓學生親歷體驗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中,我出示了幾種不同的圖形(三角形、圓形、正方形)讓學生動手鋪一鋪,注意必須鋪滿兩個長方形,再數數各用了幾個同樣的圖形。這樣,學生在鋪滿后進行比較,發(fā)現用三角形和圓鋪滿長方形,都出現縫隙,只有用正方形鋪不但沒縫隙,而且又剛剛好鋪滿。使學生充分體驗到統一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深入理解面積單位的本質屬性。
四、創(chuàng)設開放性數學問題情境,開拓思維的靈活性
數學學習考驗著小學生的邏輯性和主動性,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一面給學生提供服務的系統性知識信息,一方面通過各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根據自己的見解、愛好而選擇不同的信息,形成有個性化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開拓思維的靈活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益。一味地采用習題集的方式,盡管能夠在短期內取得不錯的成績,鞏固學生的書本知識,但不利于增加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創(chuàng)造力和聯想力。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為了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中有效建立分數含義的表象,初步感悟分數的含義,我出示了五種材料(一個正方形、一個圓、一條長一分米的線段、4顆糖果圖、8個面包圖和16朵花)讓學生選擇其中一種,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1/4,之后在小組內交流,說說:你是怎么表示1/4的?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通過分一分,畫一畫,寫一寫,折一折等體驗中充分感悟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些物體都能看作一個整體,深入理解單位“1”的含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趣、有效,就能最大限度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學生智慧的火花,促使他們積極思維,勇于探索,主動地投入知識的探究來獲取新知,從而得到發(fā)展。
(責編? 孟 飛)
參考文獻:
[1]李大朋.情景教學法在小學數學三角形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35).
[2]關英南,趙松梅.基于新課標形勢下情景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