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平
摘要:本文將針對小學語文教育中陶行知生活教育具體意義展開詳細闡述。首先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分析,并分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對當今小學語文教育的意義,希望為小學語文教育打好基礎。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小學語文
我國優(yōu)秀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拓寬學生們的語文學習空間,加強學生們的主觀體驗,使學生們能夠通過體驗生活不斷完善自身語文知識框架。語文生活化教學,更加強調關注生命價值、體驗性、發(fā)展性、自主性,是優(yōu)化語文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
1939年,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生活教育就是用生活來實施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包括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三個觀念。其中,“生活即教育”主張用生活來改造教育,指引教育發(fā)展前進道路?!吧鐣磳W?!保侵敢煤蒙鐣钸@個教育場所拓寬學生們的學習空間,以相對開放的教育形式改善傳統(tǒng)以學校為界限的教育問題,讓學生從真實環(huán)境中吸取更多教育知識。“教學做合一”,是指要以做為中心,構建起雙向互動師生關系,革新以往單向灌輸教學形式,以合作方式引導學生展開積極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對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能夠幫助學生完成語文知識的建構,要在語文教育中積極發(fā)揮好陶行知生活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對當今小學語文教育的意義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
語文源于生活?;谔招兄罱逃砟钜龑拢獓L試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結合學生們的實際生活體驗,為學生再現(xiàn)一些真實生動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透過生活現(xiàn)象和生活場景理解語文知識。對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造,要重視強調其生動性、趣味性。同時,要注意多引導學生觀察一些生活現(xiàn)象,積累一些生活經驗。此外,要重視在準確把握課文理解基礎上,對生活化教學情境進行模擬,改造以往語文課教學模式,打造良好的語文課教學氛圍。另外,在對生活化教學情境進行創(chuàng)造時,要重視利用好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以實現(xiàn)對生活化教學情境的補充與完善。例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形成民族自豪感。課堂上,可先借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位于北京西北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視頻資料,帶領學生欣賞昔日圓明園建筑的輝煌。當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下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入感受以后,再請學生聯(lián)系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圓明園資料,談一談對圓明園布局輝煌的感受。接著,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圓明園金碧輝煌的殿堂和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等,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領略建筑美,欣賞圓明園建筑的輝煌。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情境生活化的重要意義,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育內容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谔招兄罱逃碚撘龑?,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其是否具有生活氣息,因為具有生活氣息的教學內容,更利于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導向。在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上,主要是依照語文教材開展教學,教學內容比較局限。如今,面向社會、面向自然、面向現(xiàn)實生活搜集語文課教學資源,捕捉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材料,能夠有效彌補以往課程資源的不足,且更容易喚醒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極學習情緒。有生活氣息的語文知識通常是學生們比較熟悉的,能夠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口耳目》識字課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手、足、口、耳、目等幾個生字,應擺脫教材內容的限制,面向現(xiàn)實生活,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搜集一些人體器官圖片,請學生猜一猜圖片上是人體的哪些器官。接著,帶領學生認識、鞏固認識手、足、口、耳、目等幾個生字。在學習這些生字過程中,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手、足、口、耳、目都能做哪些事情呢?”面對這個問題,有的學生將聯(lián)想到手可以勞動,用來打掃衛(wèi)生、做飯。有的學生會聯(lián)想到足可以走路,去任何我們想去的地方。還有的學生會聯(lián)想到口可以用來吃各種各樣的美食……通過聯(lián)系生活化教學內容帶領學生品讀生字,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生字有了更為深刻的記憶。
(三)教學實踐生活化
在語文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為了喚醒學生們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要改變以往僅局限于課堂的教學模式,積極利用課下時間為學生安排一些語文課實踐活動。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有著重要的教育作用。由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教學做合一”觀念可知,實際教學中,豐富學生們的生活化實踐體驗至關重要,能夠促進學生動手能力更好發(fā)展,讓學生主觀能動性有所提高。但是,在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具體組織過程中,要圍繞學生們的興趣點,安排與字音、字形、詞語、寫作等語文學習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開闊學生們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學生慢慢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錢學森》一課教學時,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課前,可要求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等渠道,自主搜集一些與錢學森相關的資料。同時,以“學習名人,走近偉人”為主題,組織一次課外活動?;顒又?,請學生結合自己所搜集的錢學森資料,談一談自己喜歡錢學森的理由。通過這一次課外活動的組織,讓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得到了更好鍛煉。這種教學實踐活動的設計,非常符合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教育觀,可作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
綜上可知,在語文教育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提倡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促進學生不斷提升自我。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指導下,要積極實現(xiàn)教學情境生活化、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實踐生活化,利用好生活教育的意義,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環(huán)境,喚醒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專注于語文知識的學習,高效完成語文知識的建構,同時針對性地發(fā)展學生自主實踐等多方面能力。
(責編? 唐琳娜)
參考文獻:
[1]季蓉.淺談在語文教學中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7(7):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