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峰
【摘要】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開展與深化,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小學語文教學的觀念與思想。教師要轉變教學模式,強化教學效果,可以利用讀寫結合模式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及教師的教學效率和質量。本文分析了“讀寫結合”式教學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具體的應用對策。
【關鍵詞】讀寫結合;小學語文;中高年級;應用對策
“讀寫結合”即語文閱讀和作文寫作的結合。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應用此種模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讀寫分離,語文閱讀和寫作獨立開展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無法確保教學效果與質量。基于此,應積極提倡“讀寫結合”教學模式。
一、“讀寫結合”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提高語文課程教學質量
在小學階段,對于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而言,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是重點,能夠使其對文章的認知更為深入。在語文閱讀與作文寫作結合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熟練地應用相關的技巧,且在閱讀中帶有一定目的地積累高質量的內容,并在寫作時加以應用,進而在較大程度上提高教學質量。
2.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小學中高年級的實際語文教學中,要達到高效的目的,關鍵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的核心要素。過去,在開展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應用單一的教學法,且教學趣味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有待增強,無法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良好環(huán)境。同時,教師在教學時對考試分數(shù)過于看重,導致學生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而“讀寫結合”式教學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進而讓他們在學習時能更加投入。
二、“讀寫結合”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充分應用多媒體,展示與呈現(xiàn)語文教學動態(tài)
近些年,我國的科學技術得到了迅猛發(fā)展,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在小學的教學中已經廣泛應用了多媒體技術。所以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應該以現(xiàn)代技術為基礎,打造高效課堂,通過有效應用圖像工具,讓學生在腦海中建立起和文章作者所處的情景一致的畫面。因此,教師可以將文章描述情境匯入多媒體中,進而使其直觀、形象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降低他們文章理解的難度,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例如,在講解《望廬山瀑布》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將廬山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帶領其從不同角度觀察和了解廬山。所講授的內容除了瀑布,也需要對湖泊及霧景進行描述,交替展現(xiàn)遠、近、全等各個角度的景色,讓學生對廬山美景有更加深入的認知。以學生對古詩后兩句的理解為依據,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具體理解,利用相同的表現(xiàn)手法對廬山之霧進行描述。該詩所應用的修辭手法為比喻和夸張,筆者將其在班級中展示了出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深度,又激發(fā)了其積極向上、熱愛自然的情感。
2.通過角色扮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活潑好動,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大力應用此項特征激發(fā)其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教學。對此,可以應用的教學方法有:舉辦朗讀比賽以及角色扮演等,而應用率較高且受到學生廣泛喜愛的教學方法為角色扮演。這項活動能使學生將文字活化為演繹,形成自我認知,利用語言傳達人物情緒,既能夠活躍課堂氛圍,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力。
開展《完璧歸趙》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全面閱讀文章的基礎上進行角色扮演,讓班級中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有藺相如、廉頗、秦王等,讓學生對課文的認知重現(xiàn)當時的盛況,且更加深入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通過生動的角色扮演提高對文章知識的認知深度,強化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從生動、形象的表演中,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可以獲取對知識的了解與認知,加強自身的創(chuàng)造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深度決定著他們所扮演的人物是否形象。在表演過程中,學生所呈現(xiàn)的人物情緒同樣能夠為其今后的寫作奠定基礎。描寫人物心理及形態(tài)等的課文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占據著較大的比例,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深度,還能夠增強他們描述事物的能力。
3.以生活為歸宿,提高小學生的讀寫能力
語文教學中不能包含所有的語文知識,學生通常需要從生活中獲取豐富多彩的語言并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所以,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極力提倡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感受語言本身的魅力?;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全班學生描述在生活中看到的各種事物。教師應擅長應用不同的生活素材,由此促使“讀寫結合”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過程中發(fā)揮最大的作用,讓教育回歸生活,充分發(fā)揮教師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進而提高其綜合素養(yǎng)。比如,在完成《開國大典》等文章的學習后,語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并在此過程中同長輩共同探討開國大典的相關典故,然后自行編制一本學習指導手冊,方便與同學一起討論交流,使其創(chuàng)新思維及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梢宰寣W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激發(fā)他們對歷史的探究興趣,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
另外,教師也可以定期帶領學生開展課外教學,例如,在開展《釣魚的啟示》這一課的教學時,可以實際開展戶外釣魚活動,讓學生在釣魚的過程中獲得切實感受,并詳細寫下來,然后與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對比,提高自身的理解深度,培養(yǎng)自身的實踐能力與文字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對于今后的語文教學而言,“讀寫結合”勢必成為其基礎手段。通過閱讀獲取相關知識,在與語言表達結合的前提下進行寫作,必定可以從整體上提高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及水平。因此,在開展教學時,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應用“讀寫結合”式教學,讓語文課堂教學更生動,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使語文知識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周明鳳.小學中高年級“讀寫結合”式語文教學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2017(04):30.
馮丹萍.怎樣實現(xiàn)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讀寫結合[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