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康
【摘要】眾所周知,高中歷史知識點多且聯(lián)系緊密,從整體上進行把握,不僅有助于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架構,而且可加深其對歷史人物、事件的深刻理解,對提升學生全面分析問題、考慮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做好碎片化教學研究,分析碎片化帶來的影響,以及造成學生碎片化學習的原因,并及時采取相關策略改進。當前,去碎片化受到任課教師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高中歷史;去碎片化;教學策略
碎片化,顧名思義,是指在學習中將整個有關聯(lián)的內(nèi)容分隔成多個“碎片”。碎片化打亂了知識的順序,削弱了教學內(nèi)容的整體性,不利于學生整體掌握與理解所學知識,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采取措施,做好去碎片化工作。
一、高中歷史教學碎片化的影響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碎片化對教學質(zhì)量與效果會產(chǎn)生較大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其一,不利于鞏固所學。將高中歷史知識分解成若干碎片,雖然能提高學生學習的針對性,但學生只是圍繞某個碎片知識點學習,不利于其整體記憶與掌握已學知識。其二,不利于把握全局。眾所周知,任何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涉及較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學生只有將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學習,才能準確把握。若將其簡化成聯(lián)系不緊密的碎片,猶如“盲人摸象”,大大削弱學生的學習效果。其三,不利于理解所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只有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才能靈活應用,進而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將高中歷史碎片化,學生很難做到全面認識,必然影響學習效果。
二、高中歷史教學碎片化的成因
1.教學觀念落后
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較大,并且學校在評優(yōu)時,依然以學生的考試成績?yōu)橹笜?,因此,為了短時間內(nèi)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方便學生記憶與掌握,教師不惜將歷史知識劃分成若干碎片。另外,部分教師認為高中歷史中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點較多,進行碎片化教學,可降低學生的記憶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教學方法不當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學方法會給教學效果造成直接影響。部分教師熱衷使用模塊化教學,但因?qū)δK化教學理論缺乏足夠的認識與理解,很容易走進碎片化教學的誤區(qū)。例如,教師在模塊化教學中進行提問時,往往容易忽略一些因素,導致學生未能關注重要因素。這種思考方式顯然是片面的。
3.課堂設計不合理
眾所周知,高中歷史課堂時間有限,而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較多。部分教師為使學生在課下更好地記憶、掌握所學,將歷史知識劃分多個碎片,只在課堂上講解一些重要知識,剩余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在課下完成。這種做法看似減輕了學生的課下學習負擔,但收效并不明顯。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去碎片化策略
1.整合知識,完善體系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從整體上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把握,做好歷史知識整合,使學生不僅學習相關知識,而且構建完善的知識網(wǎng)絡,從而為其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奠定基礎。一方面,教師應打破教材內(nèi)容編排。教師可結(jié)合以往教學經(jīng)驗,將所有知識點依據(jù)相關線索整合起來,為學生進行全面、透徹的講解,使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各知識點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另一方面,為了使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網(wǎng)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工具,如借助思維導圖各分支,將所學的歷史知識串聯(lián)起來,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其更好地記憶。
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歷史時,教師可以將中國古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等方面整合起來進行講解,使學生在掌握不同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能認識到上述知識點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在分析歷史問題時,考慮得更為全面。
2.明確主題,全面對比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為了避免碎片化,教師可以認真研究教學內(nèi)容,明確一個主題,教學工作可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拓展。一方面,做好充分教學準備,明確教學主題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尤其將所有與主題相關的知識點列出來,避免知識遺漏。在課堂上為學生以點帶面,系統(tǒng)地講解。另一方面,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記憶與理解,教師應圍繞這一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記憶、分析。
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時,教師可以圍繞“政治制度”這一主題,從縱橫兩個角度進行講解。其一,講解我國各個時期政治制度的不同,以及不同政治制度的特點和不同政治制度給當時社會帶來的利弊。其二,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與同一時期外國的政治制度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分析造成不同國家實施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使學生挖掘更多歷史知識。
3.創(chuàng)新形式,突出整體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不斷為學生帶來學習的新鮮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學。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改變以往只注重做題,不注重思考的學習方法。在做題過程中,在明確題目考查知識點的同時,引導學生結(jié)合所學進行拓展,注重回顧整個事件的前因后果,保證其回答問題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教師可圍繞某一知識點,積極創(chuàng)新問題形式,從不同角度進行設問,保證問題設置的系統(tǒng)性、連貫性、整體性,使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對歷史人物和事件有整體、全面的認識與把握。
例如,在教學《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一課的內(nèi)容時,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教材中已有的歷史知識,還應通過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全面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外交。如可提出以下問題要求學生思考:(1)新中國初期外交發(fā)展歷程是怎樣的?(2)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3)新中國初期外交政策給你的整體印象是怎樣的?以此引發(fā)學生從整體上思考所學知識。
四、結(jié)語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碎片化教學給學生的學習效果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因此,任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碎片化教學的弊端,做好碎片化教學研究,及時采取去碎片化教學策略。本文通過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有以下兩個方面。(1)引起高中歷史碎片化教學的因素較為復雜,教師應正確認識,轉(zhuǎn)變觀念,尤其應做好去碎片化理論學習工作,并結(jié)合自身教學實際,尋找適合自己的去碎片化教學策略。(2)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為了獲得良好的去碎片化效果,教師應注重整合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同時,教師還應明確主題,進行各個要素的對比,引導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所學,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尤其在創(chuàng)設問題的過程中應突出全面性、整體性。
【參考文獻】
徐艷.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原則要素及優(yōu)化[J].教學與管理,2019(06):114-117.
高利紅.高中歷史高效課堂敎學的實踐探索[J].甘肅教育,2019(03):123.
武登江.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01):25-26.
關嫻嫻,張政芳.高中歷史“碎片化”教學的原因及克服[J].內(nèi)江科技,2018,39(09):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