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巍
摘要:在歷史教學中,預學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為學生學習新的教學內容所做的準備,是學生實現“預熱”的有效手段。歷史學科預學案的設計,要圍繞學習任務、問題和教學情境三方面展開。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預學案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變?yōu)橹鲃印v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明晰學習任務,為學生自主學習安裝個性化“導航儀”;要分析學生原有的學習狀態(tài);要關注學生學習水平的層次性;布置的任務要體現具體性。歷史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為學生自主學習“穿針引線”,要通過問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提出學習困惑與疑問,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預學案;自主學習;主體地位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新課程改革也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并逐漸意識到教師要教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歷史教學中,預學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為學生學習新的教學內容所做的準備,是學生實現“預熱”的有效手段。如何立足預學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提供足夠的動力支撐,已成為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為學生設計預學案,不是讓學生隨意地自發(fā)學習,而是要通過預學案使學生找到明確的學習方向。因此,明晰學習任務,就如同為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道路上安裝了一臺“導航儀”。學生領到明確的學習任務,也就知道了自己所要經過的“路段”和所要到達的“目的地”。在設計預學案時,教師要根據具體學情,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安裝個性化“導航儀”,以確保他們順利到達各自的學習“目的地”。
(一)分析學生原有的學習狀態(tài)
學生使用預學案是從學習舊知識向學習新知識過渡的過程,學生只有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儲備,才能更好地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因此,準確定位學生初始的學習起點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教師在設計預學案時要認真分析學生原有的學習狀杰。
如部編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一課的學習目標是“認識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為達到這一學習目標,學生需要以下知識儲備:第一,了解近代中國經歷的侵華戰(zhàn)爭及結果;第二,理解侵華戰(zhàn)爭的影響。
這兩個知識就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起始點。在定位學生的知識起點后,教師就要為學生規(guī)劃相應的“路線”。在設計預學案時,教師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侵華戰(zhàn)爭的歷史進行回顧,也可以在預學案中標示出新課中可能出現的易錯點,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心理發(fā)展階段、學習動機等具體情況。教師只有在厘清學生原有學習狀態(tài)的基礎上,才能更加準確地設計出優(yōu)質的預學案。
(二)關注學生學習水平的層次性
在定位學生的學習起點時,歷史教師要更加關注學生學習水平的層次性,因為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性決定了學習任務的非同一性。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每一個學生,讓他們依照可行的路線“行駛”,才會讓學生有學習的動力和方向,增長學習信心,完成學習任務。因此,為學生打造個性化“導航儀”,明晰有層次的學習任務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如在部編歷史教材八年級下冊“三大改造”一課中,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布置就應體現層次性。對于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是:能認識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主要形式、完成的時間、并初步認識三大改造的意義;初步掌握對課本和補充材料的閱讀能力,以及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需要完成的學習目標是: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基礎上,能進一步理解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初步掌握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教師為每個學生分配符合其認知水平的學習任務,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也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布置的任務要體現具體性
教師為學生布置的學習任務,不僅要體現層次性,還要體現具體性。預學案的學習任務不等同于教案中的教學流程,預學案是圍繞三維目標等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細化。教師要仔細斟酌學習任務中的常用語,如可以經常使用的語句有“能解釋……”“能寫出……”“能分析出……”“能培養(yǎng)……”等。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知曉在學習道路上經過的“重要路段”以及遇到的“學習障礙”,即學習重難點,這樣才能使學習任務充分發(fā)揮“導航儀”的作用,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指明具體方向。
明晰學習任務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前提和關鍵環(huán)節(jié),作為預學案的設計者,教師要圍繞三維目標、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有針對性、有層次而又具體的教學任務。明晰本課的學習方向和學習要點,旨在讓學生明確自己需要做什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在個性化“導航儀”的科學指引下,學生會充分了解學習內容,領會教學意圖,做到心中有數,從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展開自主學習活動。
預學案不是讓學生做基礎知識的“搬運工”,而是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預學案時要加強對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美國一位特級歷史教師曾說:“我努力讓我的學生養(yǎng)成歷史學家式的思維習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學科素養(yǎng)?!笨梢姡瑲v史思維是學科素養(yǎng)的核心,教師要幫助學生積極思考,喚起學生的深度思維。然而,觸發(fā)學生思維火花的燃點在哪里?答案是教師要通過精心設計預學案的問題,牽引、啟發(fā)、提升學生的思維,從而促使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
(一)通過問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部編歷史教材八年級下冊“工業(yè)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一課中,教師在預學案中為學生出示《中國與印度、美國的鋼產量和發(fā)電量的比較》圖表并提出問題:想一想,我國是在怎樣的起點上開始大規(guī)模進行工業(yè)化建設的?通過第一個問題觸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思考并形成對該階段中國工業(yè)落后的初步認識。
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學生通過閱讀與對問題的思考,將兩個知識點建立聯系,即第一個五年計劃因工業(yè)落后而產生。然后,教師出示一組關于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創(chuàng)造的歷史第一的數據,同時跟進問題:說一說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情況?引導學生對第一個五年計劃起點和終點進行直觀對比,得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經濟建設指標超額完成的結論。
教師再次追問:通過這組事例,說一說中國工業(yè)在發(fā)展中的變化?由問題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使其對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前后情況進行深入對比,得出我國開始改變工業(yè)落后面貌的結論,以此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第一個五年計劃意義的理解。最后讓學生思考:這樣的變化帶給你的感悟是什么?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設計,讓學生的思維從深層向廣度拓展。
(二)鼓勵學生提出疑問
在學生使用預學案時,學生與預學案之間的互動相較于課堂而言還是較為單一的。這就意味著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每個學生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學習困難。因此,教師不僅要通過問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更應該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勇于說出自己的學習困惑,提出疑問。
在設計預學案時,教師可在最后一部分為學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間。如教師可設置這樣的問題:你在預學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問題?如果有,請寫出來,也許你提出的問題就是課堂上最閃亮的思考點。這樣的問題設置。體現了教師對學生思維的關注、鼓勵和引導,能夠將學生的思考從預學案“穿引”到課堂上。同時,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以便更好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鼓勵學生提出學習困惑與疑問,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更樂于參與學習。
在預學案的設計中,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從學生入手,難度要呈螺旋上升排列,教師要引導學生一步步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聯進行對比、分析并得出結論。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主動質疑,發(fā)揮學生的思維潛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充分發(fā)揮預學案“學”的功能。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是預學案的使用者,如果預學案只是對知識和習題進行簡單的羅列,學生在預學案中找不到學習成就感,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突出,學生就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預學案也會喪失原有的價值。
如何讓預學案深深地吸引學生?答案是教師要設計一份充滿魅力的預學案,即教師要用心挖掘預學案的內容,創(chuàng)設生動而豐富的歷史教學情境,貼近學生生活,使歷史“活”起來,讓學生對歷史“觸手可及”。充滿魅力的預學案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使學生主動“走”進預學案的世界,主動參與學習與思考。
(一)以多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教師要用多變的方法,力求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實現優(yōu)化預學案的目的。方法越多越新奇,預學案就不會是簡單無趣的紙張,而是充滿趣味而又多變的“歷史場景”,學生就會興趣盎然,躍躍欲試,預學案的使用效果自然也會更加理想。
初中生的認知還處于感性為主、理性不足的階段,每個學生都有好奇的天性。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要關注學生興趣點,挖掘教材及課外的豐富教學資源。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新聞快訊、小故事、成語等閱讀資料,還可以在預學案中“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等。總之,教師要以各種方式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例如在部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一課中,為了讓學生與歷史快速“熟”起來,在講到科學家祖沖之時,教師可在預學案中展示古人的算籌法,然后出示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后,再出一道復雜、難度較大的數學題。當學生感慨不可能完成任務時,預學案中就可引出祖沖之這一歷史人物。
此動手實踐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對科學家祖沖之的探究興趣,能夠促使學生很快進入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在預學案的學習指導下,學生能夠積極閱讀課文中的材料以及祖沖之的人物小故事,還會主動思考,全面認識祖沖之的科學成就。通過親身參與,學生對祖沖之的印象更為深刻,更容易理解科學求真、刻苦鉆研的精神。
(二)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
在講到文化中的書法成就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班級的豐富資源。教師可將學生的書法作品、學習書法的心得等材料進行整理,并把它們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成就相結合,設計成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把這些資料放入預學案中,可引導學生結合學生的書法作品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成就,談談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這種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讓學生通過預學案感知歷史,讓他們覺得歷史不再遙不可及,歷史與今天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在我們身邊可以隨處找到歷史的印跡,進而使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師設計預學案,如同廚師制作菜品,要讓每一個預學案散發(fā)不一樣的“味道”,力求教學情境豐富化。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能為了吸引學生眼球而單純地注重預學案的表現形式。教師要將情境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fā),讓教學情境不僅豐富,更要富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并積極投入到探究學習活動中,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能讓預學案成為師生之間良好的溝通媒介,讓學生更加喜愛歷史學科。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探索中,預學案不僅是一座橋梁,滿足學生基礎學習的需要,更開辟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新天地。歷史教師要立足于預學案,做好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肯定,能夠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掌握學習重點,在豐富的教學情境中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使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積極參與探究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發(fā)展,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此外,通過有效完成學習任務,還能夠增長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實現從“被動學”到“主動學”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