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潤清
摘 要:事實上,音樂本身便是一門非常美妙的藝術,它不僅擁有靈動的節(jié)奏與優(yōu)美的旋律,一旦將平仄押韻的歌詞填入便會成為一首飽含感情的動人歌曲,亦如《我愛你,中國》這樣的歌曲,便蘊含著中華兒女對祖國的眷戀與崇敬之情。當然了,諸如此類的國內外經(jīng)典作品還有很多,身為初中時期的音樂引路人,必須要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挖掘學生的潛力,鼓勵他們更多的參與創(chuàng)造、聯(lián)想,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關鍵詞:初中音樂欣賞教學;審美自覺;審美體驗;審美升華;培養(yǎng)策略
引言:隨著國家實行了新教改以來,社會大眾愈發(fā)看重初中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以往那套側重于“主課”教學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而且在初中時期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往往還可以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種下恬靜、優(yōu)雅的幼苗,讓他們在面對困難事物的時候能夠回歸初心,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就初中音樂欣賞教學而言,必須要從審美自覺、審美體驗以及審美升華三個方面入手,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一、審美直覺
1.審美注意:“叫醒”感官
在現(xiàn)實的音樂教學中,一旦出現(xiàn)了一個較為新穎的節(jié)奏或者旋律,教師必須要懂得引導學生通觀感官進行主動捕捉,以此來“叫醒”感官。具體的教學步驟:其一,要將學生捕捉音樂信號的能力進行深化,鼓勵學生多去有意識的解讀音樂信號背后的深意與特點;其二,鼓勵學生一遍掌握音樂的音色、節(jié)奏,一邊在內心深處樹立起整體意識。例如在學習歌曲《東方之珠》的時候,可以在歌曲聆聽完畢之后讓學生闡述一下自己對這首歌的理解(從開始平緩的旋律到副歌部分的激昂旋律,是怎樣一步步從溫柔、親切到最后的深情款款,歌曲本身蘊含著對香港的務必眷戀)。在學生進行第二次聆聽的時候,在從整體上對歌曲進行解剖式教學,如第一部分采用的是復樂段結構,而且兩個段落之間的旋律基本是一樣的。
審美期待:美的憧憬
所謂審美期待,其實就是指審美主體按照自己的審美原則來表達自我對藝術產(chǎn)生效果的期待。一旦音樂“叫醒”了學生的耳朵,那么他們就會產(chǎn)生自己的審美自覺,并且產(chǎn)生較為感性而模糊的印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自己去利用已經(jīng)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與素材去對歌曲進行整理與加工。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審美中產(chǎn)生對美好事物的憧憬,進而更加積極的學習音樂知識。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美感,要讓學生保持對音樂的期待,以此來推動學生的審美驅動力與審美激情。
審美態(tài)度:深化感受
所謂審美態(tài)度,即是審美主體對于藝術形式所保有的態(tài)度。在老師的帶領下,一旦學生的思緒與心境進入到音樂的旋律與節(jié)奏中,就會在原始的審美驅動下脫離現(xiàn)實生活,將自我完全沉浸在音樂欣賞之中,從激發(fā)出最為本真無邪的音樂因素審美態(tài)度。因此,在實際的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善于帶動學生利用非功利性的態(tài)度去欣賞音樂,要讓學生明白音樂之美好絕非金錢所能替代。舉例而言,在教學《東方之珠》的時候,教師要盡量淡化這首歌詞背后的政治隱喻,要最大化的將歌曲本身的藝術性與音樂性傳遞給學生,另外還要帶領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醞釀愛國之情,在領唱環(huán)節(jié)要將學生的愛國之情激發(fā)出來,進而深化學生對歌曲本身的審美感受。
二、審美體驗
聯(lián)想、想象
學生作為音樂作品的審美主體,一旦彼此之間擦出了火花,他們腦海中就會很自然的產(chǎn)生與作品觀念的聯(lián)想與想象。音樂作品中的優(yōu)美旋律與靈動節(jié)奏會幫助學生更好的形成自我的觸覺感受與視覺形象,讓他們在自己聯(lián)想的空間中產(chǎn)生深層次的意境。而這部分聯(lián)想與想象的空間可以歸納成如下三個方面:
(1)聯(lián)想作者意圖
實際上,很多音樂作品背后往往都蘊藏著婉約、含蓄的特質,創(chuàng)作者不會直接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展現(xiàn)出來,而這部分內容就需要學生去進行自主聯(lián)想與挖掘。所以平時的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懂得帶領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音樂作品,進而領悟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舉例而言,對于哈薩克斯坦的民歌《褐色的鵝》,必須要讓學生去了解歌曲關聯(lián)的插圖以及創(chuàng)作者的出生背景,這樣學生就能夠能加直接的領悟出作者的藝術情感。
(2)想象創(chuàng)作空白
很多音樂作品與中國的山水畫都有共同之處,就是都會給鑒賞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這部分就是作者故意留下的創(chuàng)作空白。因此緣故,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控學生的情緒,要在豐富作品本身的同時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例如哈薩克斯坦的民歌《褐色的鵝》當中,運用了很多的擬聲詞(比如“咿、啊、耶”等),這些擬聲詞雖然看似簡單,實則蘊藏了哈薩克斯坦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歌頌,這部分內容就需要學生自己去進行想象。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讓他們猜一猜如果真的是一群天鵝在唱歌,那么它們會互相之間交談些什么內容,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更加深入的領悟音樂作品的含義。
情感體驗
可以說,情感體驗本身便是音樂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梁,這座橋梁既可以調動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情感認同,形成獨屬于自我的想象力,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領悟到來自社會各層面的創(chuàng)作者背景、生活閱歷以及藝術形式等等,通過這些信息學生可以更加全面的把控音樂作品內涵。舉例而言,學生在學習《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這首歌曲的時候,教師不要急于去進行課堂講學,應該首先接受這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其對應的文化歷史,之后再將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播放給學生仔細聆聽,讓他們在頭腦中進行聯(lián)想,并感受落日余暉下的宮殿,那種莊嚴肅穆、金碧輝煌的感覺,學生一定會心曠神怡,進而成為一名“情感體驗”者。
三、審美升華
1.理解、頓悟
音樂本身并不是單一的依靠聆聽就能掌握其真諦,還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去理解、感悟,要懂得將作品的多面性進行解讀,并且鼓勵學生養(yǎng)成獨特的審美感受與情感體驗。例如,在聆聽歌曲《如歌的行板》的時候,教師要將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托爾斯泰進行任務講解,并且要帶領學生去理解那些苦難基層人民的痛苦,并且頓悟出自己的感受。
2.引發(fā)共鳴
一旦音樂作品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就代表學生的思維與作品已經(jīng)達成了一致,對作品的理解也上升到了新的臺階。所以,教師必須要懂得把握學生“共鳴點”,平時盡量挑選符合學生興趣范疇內的作品,這樣他們就會更加主動的進行音樂欣賞。例如《青春圓舞曲》這首歌曲,無論是旋律還是歌詞,都非常貼合初中時期的孩子,運用諸如此類的歌曲可以更好的幫助清除器的學生領悟青蔥年華的寶貴。
結語 :綜上,筆者結合自身多年以來相關的初中音樂教學實踐,從審美自覺、審美體驗以及審美升華三個方面分別闡述了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策略。還望個人愚見,能夠為廣大教育同仁提供可行的一點參考建議。
參考文獻:
[1]劉曙艷.基于核心素養(yǎng)初中音樂學業(yè)質量測評的有效策略[J].考試周刊,2019,(39):185.
[2]萬棲利.初中歷史教學融入音樂教學資源的實踐探究[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17.
[3]陳勝燕.淺談初中音樂欣賞教學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培養(yǎng)[J].成功:教育,2018,000 (012):P.185-185.
[4]鄒丹.談初中音樂欣賞教學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南北橋,2016,(10):88-88.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