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畢力貢巴雅爾
摘要:物理是重要課程,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思考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對于他們認知體系的完善、學科成績的進步、綜合能力的發(fā)展而言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高中階段,教師必須掌握問題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設定規(guī)范的教學步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里構建和諧師生互動關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這更利于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持續(xù)加快。本文具體研究中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希望能為其他教師實踐思路的轉變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研究
引言:高中時期的學生們基本都有了屬于自己的特殊思維方式,他們樂于參與課堂活動,但是抵觸“灌輸指導”,不希望教師限制到他們抽象思維的充分活躍,學習能力的迅速提高。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供體驗機會,十分符合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因此,在具體實踐中積累經驗、總結教訓就顯得至關重要。筆者認為,我們高中物理教師還是應該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原則,為全體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學服務,關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
高中物理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前,教師一定要了解一下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思維習慣、認知水平、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在循序漸進中運用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策略,指導學生一邊分析問題一邊提升自己,遠比直接灌輸的效果好得多。學生學習的本身就是一個發(fā)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的過程,關鍵是學生大腦中要有問題,想要提出問題,因此,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要讓學生腦中有問題,這樣才能發(fā)揮個人的長處去思考解決問題[1]。如在學習“電動勢”時,先讓蓄電池、干電池、小手搖發(fā)電機作為燈泡的電源,比較結果,得出:雖然都能夠使燈泡發(fā)亮,但是亮度是不同的。這表明不同的電源都能轉化為電能,接著帶領學生測量電池兩極間的電壓變化情況,還可以試著測量內電壓,或者觀察電路中的電阻變化,認真發(fā)現問題,進而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這樣學生就踏上了探索的道路。
二、主動聯系物理學史
物理學的發(fā)展史上有許多佳話。上課時,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歷史故事,讓學生進入特定的人文情境,讓學生領會研究物理的方法、思路。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伽利略等科學家不僅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更具有驚人的觀察力。讓學生明白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取得的,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堅定的追求和堅強的意志。如在教學“單擺”時,講19歲的伽利略如何一次次地觀察教堂銅吊燈隨風搖擺的現象,他又怎樣一次次地計量,終于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得出了擺動時間與物體質量無關而與擺長有關的結論,從而總結出擺的等時性原理。講共振時,可先引用1831年一隊騎兵通過曼徹斯特附近的一座便橋時,由于馬蹄運動節(jié)奏比較一致,使橋發(fā)生共振而斷裂。又如講述反沖運動時,描述我國古代就發(fā)明了火箭,火箭上扎一個火藥筒,火藥筒前端封閉,火藥點燃后生成的燃氣以很大的速度向后噴出,火箭由于反沖而向前運動,因此古人在戰(zhàn)爭中獲得了優(yōu)勢,而后人又依此發(fā)展了現代火箭技術。詳細而生動的描述與分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寓教于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了解了科學發(fā)展的曲折,以及科學家的敏銳的觀察和科研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尊重科學、熱愛國家的高尚情操。
三、善于借助媒體技術
有些物理實驗現象轉瞬即逝,不易觀察,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可控性、分解性、再現性等功能,把這一具有瞬時變化的物理現象放慢[2]。如講授“簡諧運動”一節(jié)時,利用多媒體制作彈簧振子的理想模型進行模擬演示,講解分析彈簧振子的受力和運動情況,既可進行動態(tài)分析,也可對振子振動的任何時刻任何位置進行分析,使過程分析更形象化。另外,還有一些實驗,如帶電粒子在電場中運動、牛頓第一定律、波的干涉和衍射、電流的形成等等,都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再現物理情景。
四、學生思考生活問題
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主動思考生活問題[3]。如介紹“衡量慣性的指標”時,很多學生都會錯誤地以為是速度決定物體的慣性。此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適當的情境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慣性。首先提問子彈和鉛球這兩個物體誰的慣性更大,大部分學生的答案應該都是子彈,因為他們想象的是從槍里發(fā)出來的子彈。教師接著提問,若5米外站著兩個學生,分別將手中的鉛球和子彈扔給你,你敢接哪個,并能阻止其運動?此時學生的回答肯定就是子彈了。再向學生深究原因,學生便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慣性的概念,并得出鉛球的慣性更大的結論。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鉛球和子彈的區(qū)別,很容易就得出質量大的物體慣性也比較大的結論。從而幫助學生糾正了之前的錯誤想法,并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慣性的衡量指標。通過聯系生活來理解物理原理,并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這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物理寓于生活,并將物理用于生活的樂趣。這有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榉e極主動要求學習,這就是生活化教學的魅力之所在。
結語
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策略是多種多樣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只要我們教師能夠緊密結合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結合學科特點,再加上教師的耐心、用心、責任心,就能夠在高中物理課堂上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實際生活、實驗和物理學史等知識讓物理這門在很多學生看來比較抽象深奧的學科變得直觀形象,易于接受。
參考文獻:
[1]李麗.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激發(fā)物理活力[J].華夏教師,2019(09)66-67.
[2]溫曉輝.高中物理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策略[J].學周刊,2019(5)122-123.
[3]張家明.高中物理教學中關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