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其華
摘要:教師通過提問與學生產生互動行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才能把控上課的節(jié)奏,在國家新課改的新理念下,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起到的主體作用,積極提倡教師扮演好組織者和引領者的角色,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利用好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獨立性,教師應該在課堂上設計好巧妙的提問方式,指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本文針對課堂提問策略如何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做了一定程度的探究。
關鍵詞:課堂提問;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教學方式,良好地運用課堂提問策略要求教師的提問能夠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引導,這對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與此同時,巧妙的課堂提問還能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對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十分關鍵,但是目前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時,要么把控不好問題的難易程度和重要程度,要么就是問題缺乏針對性,缺乏一定的戰(zhàn)略性思維。
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現狀
課堂提問經常被用于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但事實上,大部分教師都沒有重視課堂提問對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影響,只是單純地把其視為一種習慣性行為,并沒有精心設計出科學有效的課堂提問方案。
第一,大部分教師仍然保持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主體,提問的時候沒有充分考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大多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學生被強行灌輸課本知識,缺乏主動性。
第二,很多課堂提問的內容都毫無意義,提問模式缺乏多樣性,教師簡單地提出問題,學生進行回答,沒有對提問的內容進行預先思考,特別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語文被公認為三大主要學科中最容易學習的科目,認為語文的學習主要就是詞匯和語句的記憶,教師因此在課堂上沒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提問,沒有把控問題的難點和重點。
第三,大部分教師沒有做到公平公正,提問時總是偏向一些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教師提出問題以后,通常會急于完成課堂任務,或是教學觀念落后的原因,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問題的思考,師生之間嚴重缺乏互動性,這樣也澆滅了學生回答課堂提問的熱情和激情。
二、課堂提問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課堂提問形式上的策略
第一,課堂提問的方式分為直接性提問和間接性提問,學生對于直接性提問的方式,很快就能捕獲其問題的重點,但是其缺陷是問題過于簡單且缺乏靈活性,這樣不但無法激起學生回答問題的欲望,也無法讓學生獲得回答問題后的滿足感,而間接性提問是教師旁敲側擊地對問題的重點進行逐一推進,豐富問題的靈活性,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回答問題的濃厚興趣,也能引導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由淺入深地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另外,還能增強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趵突泉》一課時,文中用不知疲倦來形容釣突泉,采用直接性的提問方式會讓學生短時間對問題的回答無從下手,思維方式瞬間僵化,而如果教師先提問:“假設你連著兩個晚上不睡覺是什么感受?”然后在引入問題:“文中形容釣突泉不知疲倦,是想表達什么樣的中心思想?”這樣的提問方式能夠引起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
第二,從課堂提問的思考方式來看,提問還分為順向提問和逆向提問,順向提問的方式通常具有連貫性,但是其缺陷是缺乏足夠的自由想象空間。嚴重的會短時間阻礙學生的思維擴散,逆向提問的方式是出其不意,從反面和側面作為切入點,采用對比的方式,增強學生全方位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該精心設計問題,使問題盡量避免簡單化,進而開發(fā)學生的想象性思維。問題必須與課文內容進行深度地結合,這樣更能啟迪學生,此外,設計問題時,還需要考慮到問題的廣泛性,一定要具備切入點,例如,在教《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這個課文題目設計課堂提問方式,課文內的“挖井人”是誰?他為什么要挖井?不忘挖井人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多設計幾個問題,逐一推進學生進行課堂提問思考,這樣才能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二)課堂提問內容上的策略
課堂提問的內容決定了問題的質量,因此,在設計課堂提問方式時,應該重點把控內容的設計,把重點和難點設計得恰到好處,重點就是文中能夠表達作者思想感情之處,例如,《第一朵杏花》這一課貫穿于整篇課文的不僅是文章的銜接點,也是文章的爆發(fā)點,即“第一朵”,教師可以根據這個重點來設計課堂提問的內容,比如“竺可楨是因為什么變得如此興奮不已”、“第一朵杏花盛開時是什么時間”、“從竺可楨觀察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能夠看出來他的品格是怎么樣的”,像這樣進行循序漸進、層次清晰地提問,讓學生一目了然地掌握了課文的整體脈絡。
一般而言,教師想要提升課堂提問的質量,還需要強化鍛煉學生的質疑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質疑,例如,教師可以模擬一個場景,讓學生扮演場景里的人物角色,對場景內的場地、事件進行全面地思考,發(fā)出質疑的聲音,比如,在教《雪地里的小畫家》這一課時,對學生提出問題:“之后,雪地里出現了什么小動物?他們都能夠畫的是什么畫呢?”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某個知識點的特點進行提問,比如,教師在教《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時,可以設計問題為:“為什么小蝌蚪找不到自己的媽媽?小蝌蚪與它們的媽媽有什么不一樣的嗎?”通過這樣的提問方式,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更加深刻地發(fā)現課文的中心思想,更容易地記住課文的內容,提升語文素質。
三、結束語
指引學生在課文中發(fā)現問題的答案,合理地設計課堂提問策略,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真正體現學生的教學主體性,提供給學生更多表現自我以及說出自己想法的機會,而且還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之下,獲得獨立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課堂提問的意識,深化對提問時間、提問對象和提問內容的設計,進行全面的探索,不斷改進課堂提問策略。
參考文獻:
[1]謝芳. 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 課外語文, 2019(6):56-56.
[2]魯征. 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實施策略[J]. 中華少年, 2019(5).
[3]梁桂銘. 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開展方法[J]. 學周刊, 2019, 390(0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