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要:目的 研究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中消化內鏡技術的運用效果。方法 選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早癌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患者。對照組應用內窺鏡檢查和外科手術治療,研究組則使用消化內鏡檢查技術與內鏡下黏膜切除手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診斷治療效果。結果 對兩組指標進行分析,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手術過程當中的出血量、住院時間與治療費用。研究組的各指標項目均要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結論 消化內鏡在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當中能夠取得較為明顯的臨床效果,不但可以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還能夠減少治療的費用,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消化道早癌;消化內鏡技術;診斷;臨床效果
隨著人們水平的不斷提升,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以及飲食結構的不斷改變,消化道腫瘤疾病的發(fā)生率不斷增高,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消化道早癌疾病并沒有明顯的臨床特征,等到臨床明確診斷的時候,多是中晚期,耽誤最佳治療時間,致使預后不良情況出現,導致生存率不斷降低。對其進行早發(fā)現、早診斷與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消化道疾病患者的生存幾率,減少死亡[2]。本次就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早癌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當中消化內鏡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
選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早癌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患者。研究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均在20-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6±4.6)歲,早期胃癌患者有25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有15例,早期大腸癌患者有10例。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齡均在21-8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4±5.0)歲,早期胃癌患者有24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有17例,早期大腸癌患者有9例。兩組在一般資料方面對比,數據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此次研究均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患者均符合消化道早癌疾病臨床診斷,并排除心臟病、高血糖、高血壓疾病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內窺鏡檢查技術進行檢查,采用白光內鏡對病變情況實施檢查,如果在檢查的過程當中發(fā)現有疑似病變的情況,則需要實施病理活檢,方便臨床進行明確診斷,實施確診之后使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并且實施全身麻醉,按照患者消化道早期的類型采用手術切口,進行開腹之后切除病變的部位,再進行消化道重建。
研究組采用消化內鏡技術進行檢查,操作的方法和內窺鏡檢查的方法相同,在檢查的過程當中需要切換NBI模式對病灶情況進行充分的觀察,使用變焦放大內鏡的作用對病灶進行近距離的觀察,從而對病灶表面的形態(tài)和血管具體的情況進行了解觀察。內鏡下黏膜切除手術治療,實施全身麻醉,采用內鏡對病變范圍進行確認,并且對組織進行染色處理,病灶以外2毫米給予手術界限標記,采用全套電凝方法對病變組織進行切除。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手術過程當中的出血量、住院的時間、治療的費用、形態(tài)等情況進行觀察。同時對兩組患者形態(tài)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與毛細血管影像進行評分。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手術過程當中的出血量、住院時間與治療費用。研究組的各指標項目均要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詳情如表1所示:
2.2兩組患者形態(tài)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與毛細血管影像評分情況觀察,研究組評分要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詳情如表2所示:
3討論
消化道早癌主要是指消化道癌癥病變的浸潤沒有超過消化道黏膜下層的疾病,食管癌早期、胃癌早期與大腸癌早期屬于三種常見消化道早癌疾病[3]。相關的報道顯示,消化道早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的幾率,因而,對消化道早癌早期的診斷與治療技術具備重要意義。消化內鏡技術屬于一種新型診斷治療的技術,能夠較大程度滿足患者要求,并且具備檢出率相對較高、安全性相對較好的優(yōu)勢[4]。把消化內鏡技術應用在診斷與治療消化道早癌治療上,不但能夠把癌癥抑制在早期的階段,還能夠有效減輕手術患者手術過程中與手術之后的痛苦。與傳統(tǒng)的內鏡檢查技術比較,消化內鏡技術能夠讓臨床醫(yī)師直觀地觀察到消化道早癌疾病患者病變的情況,還能夠清晰的觀察到消化道黏膜細微的變化情況。
宋香諄[5]等人的研究顯示,采用消化內鏡技術治療的消化道早癌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治療費用等均要小于傳統(tǒng)的內窺鏡技術治療的患者,并且在毛細血管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與形態(tài)影像方面觀察,消化內鏡技術評分要顯著高于傳統(tǒng)內窺鏡技術。本次的研究結果與其研究相符,采用消化內鏡技術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治療費用分別為(64.5±8.6)min、(84.4±11.8)ml、(4.2±1.4)天、(16.2±0.2)千元,住院時間要比內窺鏡技術治療的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要明顯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治療費用少于對照組。說明消化內鏡技術與傳統(tǒng)的內窺鏡技術比較,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減少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與治療費用,有效提高治療效率,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與精神壓力,有助于促進患者的早期恢復。另外,在毛細血管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與形態(tài)影像方面觀察,研究組毛細血管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與形態(tài)影像評分分別為(3.7±0.4)分、(4.0±0.5)分、(3.9±0.6)分,研究組評分要高于對照組。說明消化內鏡技術在影像上要較傳統(tǒng)內窺鏡技術更為清晰,能夠更為詳細的觀察到患者消化道內部的具體情況,提高臨床檢查診斷的準確性,提高臨床的手術治療效果。
消化內鏡檢查技術采用的是內鏡窄帶成像技術,檢查的原理則是采用濾光器,能夠有效的過濾內鏡光源所發(fā)出紅藍綠光波當中寬帶廣譜,之后再采用窄帶廣譜對消化道早癌實施準確診斷[6]。超聲內鏡檢查主要是把內鏡檢查和超聲檢查實施有效結合的方式,這類檢查方式能夠對消化道黏膜檢查的同時,還能夠有效了解患者腸道層次的結構與周圍各個臟器圖像的變化情況,并且提高患者疾病檢出幾率。消化內鏡外科手術切除病灶尺寸要顯著小于傳統(tǒng)的白光內鏡下外科手術切除病灶尺寸,并且消化內鏡治療技術治愈效果要顯著優(yōu)于傳統(tǒng)內窺鏡技術[7]。
綜上所述,消化內鏡在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當中能夠取得較為明顯的臨床效果,不但可以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還能夠減少治療的費用,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孫趁意.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探討[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5):61-62
[2]劉光樹.消化內鏡技術對消化道早癌診斷的臨床價值[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8,18(6):980-981.
[3]王廣.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11):452-452.
[4]張鵬.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研究[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8,10(28):85-87.
[5]宋香諄,張海鵬.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中消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應用價值分析[J].智慧健康,2019,5(8):100-101.
[6]加拿提·秋海,阿爾達克·木汗.消化內鏡技術應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7,27(23):99-100.
[7]譚學濱,馬小紅.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研究[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