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森煒
【摘要】在教育部最新發(fā)布的藝術(shù)學習質(zhì)量監(jiān)測報告中顯示,抽測的4萬5千名中小學生唱音樂教材上的歌一唱就走調(diào),音準達到中等水平的小學生只有40%,音準達到中等水平的中學生只占35%。這次質(zhì)量檢測中還發(fā)現(xiàn)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學生通過聽來鑒賞音樂,學生的表現(xiàn)普遍不錯,但是,檢測學生唱歌的音準,情況就令人擔憂了。針對這一問題,筆者捫心自問,不斷反思,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嚴重的結(jié)果?又是什么原因?qū)е碌??現(xiàn)將筆者的所思所想,以及課堂教學經(jīng)驗在此分享,自認為這些年在教學上的堅持,要比以上數(shù)據(jù)理想得多。
【關(guān)鍵詞】中小學;音樂素養(yǎng);音準;教學思考
一、導致音不準的現(xiàn)狀分析
教育部的這一報告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隨之而來的就是追問無數(shù)的為什么。特別值得關(guān)注的是,問題的根源最后指向了音樂教師,并赤裸裸地指出音樂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出了問題。筆者也深思過這一問題,也接受這一結(jié)論,因為我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學生唱通俗歌曲整體音準都不錯,但是唱音樂教材上的歌曲音準就偏差很大。原因可能在于我們過于注重的是傳授歌曲知識、技能,所學習的歌曲往往被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導致歌曲被肢解成碎片,缺乏整體的聆聽和感受,我們總是覺得,不這樣上音樂課就不叫教學。可能這種缺乏整體感受與聆聽的訓練,才導致音準的偏差。在這,我們有必要正確認識唱歌“跑調(diào)”的原因。我們在正式認識音律的時候,就清楚地知道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唱歌需要發(fā)出樂音,不是刺耳的噪音,樂音是有規(guī)律的振動。例如,鋼琴88個音中,每個音都是有絕對準確高度的;我們學習聲樂專業(yè)的,就清楚地知道歌聲是由氣息振動聲帶所產(chǎn)生的;要想唱準具體音高,則要求聲帶振動的頻率和該音所振動的頻率吻合,那么就是唱準了,否則就是走音;如果一連串的音都沒唱準,那么就是跑調(diào)。
二、造成跑調(diào)的重要因素
造成跑調(diào)的重要因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聽覺出現(xiàn)偏差。我們?nèi)祟惖穆犛X具有神奇的能力,聞聲識人、聽聲辨物。例如,當你聽到鑰匙的碰撞聲,就會猜想有人即將打開門,聲音能在腦中與各路神經(jīng)系統(tǒng)建立連接,是對世界的探索及理解重要的能力。我們的孩子應該在3-6歲之間就應該介入音準的訓練,這是經(jīng)過研究公認的黃金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剛好在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試問我國的學前教育真正落實孩子音準訓練的有時多少?少之又少。那么保守估計,我們的學生70%都錯失了這一黃金時期的音準訓練,到了小學,我們是不是就聽之任之呢?當然不可,我們還是有很多彌補的渠道可尋。
三、解決唱歌跑調(diào)的策略
(一)首先從呼吸入手,要有正確的呼吸方法。我們生活中發(fā)出的聲音,如說話、喊叫、哭笑等。每個人的情緒不同,則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都會不同,情緒激動時聲音位置會變高,音量會變強;情緒低落時聲往往會變得低沉,這些聲音的變化都和呼吸是緊密相連。歌唱的呼吸和生活的呼吸有著一定的區(qū)別,它是有著預期控制的。這種呼吸是需要長期訓練才能做好的。
1.學習蠶吐絲的狀態(tài),保持微笑,微微露出牙齒,深呼一口氣,再均勻的將氣息發(fā)出“Si”的聲響,就如同春蠶吐絲般將氣息均勻的送出來。該練習一定要引導學生氣息的“均勻”,只有均勻的送氣才是有控制的氣息。
2.繞口令游戲。如,出東門,過大橋,大橋底下一樹棗,青的多紅的少,再深吸一口氣開始數(shù)。一個棗,兩個棗,三個棗……十個棗,九個棗……一個棗,一口氣說完才算真的好。這個練習注意吸氣時口鼻同時參與,腰圍和腹部要有明顯的膨脹感,這樣的氣息才會更加深沉。數(shù)棗的過程中,口齒要清晰,不可一味地追求快而導致含糊其詞,這條練習不僅能鍛煉氣息還可以鍛煉普通話。
3.打嘟嚕練習。孩子們喜歡“打嘟嚕”,就好像摩托車發(fā)動機的轟鳴聲。這個練習需要放松雙唇,讓嘴唇輕輕地合攏,牙齒要松開,再送氣讓雙唇發(fā)出“嘟”的響聲,用純五度音級半音向上或向下的模進。這個練習能夠幫助學生找到氣息與聲音的緊密聯(lián)系,一定要引導學生放松雙唇,雙唇過于用力就會導致口腔、頸部肌肉群過于緊張,如果這樣練習會起到負作用。
4.中高年級還可以加大強度,讓孩子雙手握拳,有力的向外做推動的動作,面帶微笑,同時口中發(fā)“FU、XU、SI”的氣流聲,從一拍一字開始,到一拍兩字、一拍三字,再返回練習;一組練習堅持一分鐘即可。因為這個練習針對小學生而言是非常累的。筆者帶領(lǐng)學生實踐過,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氣息會有著飛躍式的進步。
3/4? ?FU? ?XU? ?SI? /? FUFU XUXU SISI / FUFUFU XUXUXU SISISI /(三連音)
FUFU XUXU SISI? /? FU? XU? SI? //
四、小學階段不同年段具體目標
(一)第一階段(一、二年級)
1.以培養(yǎng)音樂興趣和聆聽習慣為主,技能、知識點的訓練不宜過多;要養(yǎng)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特別是聆聽習慣;引導學生學會身體的律動,因為低年段的孩子肢體的感知勝過情感的感知,課堂多練習學生學會聽辨模仿不同的音高和節(jié)奏,不需要上升至音樂理論知識,學生能模仿出來就是預期的目標;讓學生了解基本音階唱名,了解簡單音符和節(jié)奏的知識和技巧。
2.多提供時間引導學生在律動中、游戲中參與和感受音樂,音樂失去的感知都是虛假的;其次就是在律動中、游戲中打下音準、節(jié)奏、樂感方面的基礎(chǔ),“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不用急于去教書本上的規(guī)定歌曲,而應該注重基礎(chǔ)的訓練,這樣堅持下來,學生在今后的音樂道路上會越走越順,我們的教學也會越來越輕松、有效。
(二)第二階段(三、四年級)
1.提高音準、節(jié)奏能力的訓練;學會辨別模唱不同的音程,模仿常規(guī)音符組成的節(jié)奏;學會視唱簡單樂譜,學會配合伴奏完整演唱歌曲,還可以嘗試練習簡單的二聲部歌曲。
2.增加唱譜練習、音準訓練、欣賞聆聽等音樂活動,參與完整的歌曲演唱、用小樂器為歌曲伴奏、小組表演等形式,讓學生用心去感受演唱歌曲的過程。讓學生體會表演的樂趣,學習歌曲演唱的基本要領(lǐng),懂得氣息與歌唱的關(guān)系,懂得音準、節(jié)拍、伴奏在音樂中的重要地位。還可以階段性的檢測學生。
例如:
姓名? ? ? ? ? 班級? ? ? ? ? 學號? ? ? ? 分數(shù)
節(jié)奏聽辨,在你所聽到的節(jié)奏后面打“√”。(10分)
(1)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 ?(? ? ?)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 ?(? ? ?)
(2)? X? X? ?X? X? ︱? X? X? ?X? X? ?‖? ?(? ? ?)
X? ?X? X? X? ︱? X? ? X? ? ?X? ?‖? ?(? ? ?)
寫出下列數(shù)字所表示的唱名。(10分)
2(? ? )? ?5(? ? )? ?7(? ? )? ?1(? ? )? ?3(? ? )
寫出下列各音的音名。(10分)
do(? ? )? ? ?mi(? ? )? ? fa(? ? )? ? la(? ? )? ? sol(? ? )
正確寫出下面各音符的名稱。(20分)
X(? ? ? ? ?)? ?X(? ? ? ? ?)? ?X(? ? ? ? ? )? O(? ? ? ? ?)
X—(? ? ? ? ?) X— — —(? ? ? ? ? )? ?O(? ? ? ? ?)
請在(? ?)中填寫出“do”音在鍵盤上的位置。(10分)
(1) 1=C是以(? ? ?)音為“do”
(2) 1=F是以(? ? ?)音為“do”
(3) 1=D是以(? ? ?)音為“do”
(4) 1=G是以(? ? ?)音為“do”
回答問題。(10分)
(1)什么叫2/4拍?強弱關(guān)系如何?
(三)第三階段(五、六年級)
1.提高音準、節(jié)奏、個人演唱能力的訓練;可用課堂小樂器訓練進行全班二聲部的演奏,慢慢的滲透學生演唱二聲部歌曲,這個過程不可操之過急。
2.參與獨唱、齊唱、合唱、樂器演奏訓練,參與完整的歌曲演唱、伴奏和表演,感受演唱或表演的樂趣,學會歌曲演唱的基本要領(lǐng),懂得音準、節(jié)拍、伴奏等在音樂中的重要地位。每學期學校,年級內(nèi)可以組織相關(guān)類型的比賽,促進學生的參與的積極性。
唱歌是每個人都喜歡做的,它是我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nèi)TV聚會的時候,總有些人搶著唱,有些人唱完了會迎來掌聲,但有些人唱完會迎來很多笑聲。跑調(diào)是困擾許許多多喜歡唱歌的“攔門石”。其實,唱歌跑調(diào)不是因為沒有唱歌的天賦,而是沒有找對正確的唱歌方法以及正確的呼吸方法。我們作為音樂教師應該重視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 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 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音樂教育下獲得良好的發(fā)展。試想,如果每個孩子都能在小學階段接受正規(guī)、正確的歌唱訓練,長大后唱歌跑調(diào)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參考文獻:
[1]劉寧.論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視界, 2015 (20) .
[2]郭聲健.音樂課堂暖暖的[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9.
[2]王安國.中小學音樂教學備選素材[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