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曉光
摘要:問題探究課堂教學模式是順應新課標要求,以教材或課題為探究內容,以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為基礎,以實踐探究為手段的教學模式,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數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探究策略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倡導教師要努力營造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多樣的學習方式,教師應該認真領悟新課程體系蘊涵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加強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問題探究模式是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協(xié)調起來,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已有知識和方法深入地分析與研究教師提出的問題,從而獲取知識或技能的過程。
一、問題探究模式的基本特征
1.問題的核心性
問題探究模式的核心與載體是問題,教學活動是圍繞問題來展開的,需要學生在問題研究的氛圍中,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實際操作來解決問題,而非簡單地理解記憶現(xiàn)成的結論。需要學生積極探究、合作交流、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思想方法嘗試解決問題,常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設問,常在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設計具有啟發(fā)性、針對性、適度性的問題。
2.教師的引導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因此應該發(fā)揮引導者的角色定位,適時進行引導、質疑、點評,讓學生有問題可答、有知識可尋。教師要尊重和信任學生,把學生看成知識的主動探究者,創(chuàng)設和諧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異見、寬容學生的誤見、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見,多持贊賞的態(tài)度評價學生,對有缺點的回答要在肯定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逐步完善。
3.學生的參與性
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是問題探究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教師要把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與實踐,發(fā)揮學生潛在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探究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把認知活動建立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用實踐活動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思考、發(fā)表見解、交流討論,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問題探究模式的基本流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引導
對于高中生而言,他們通常會對未知的知識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這一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教師可以采用以舊引新、設疑激趣等方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要根據學生與課程的實際需要,優(yōu)化整合教學資源,著力于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計問題,創(chuàng)設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情境,通過啟發(fā)引導增強學習活動的針對性,鞏固已學知識,為學習新知識鋪路搭橋。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問題情境展開的過程中,教師要敢于放手,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其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探究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體會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習小組討論探究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對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結果,運用分析、比較、討論等方式集體交流,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反思總結,鞏固新知
師生在合作探究得出新知識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探究的全過程,讓學生養(yǎng)成探究后反思的習慣,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又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入、更系統(tǒng)的認識。練習與作業(yè)是學生實踐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識、領會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據,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fā),挖掘問題的多向性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設計具有拓展性、開放性、探究性的思考題和研究性題目,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內化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
三、問題探究模式的基本策略
1.營造民主、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
在課堂教學中,民主、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都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Γ攀肿寣W生探究、研究,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樂于展現(xiàn)自我,保證探究活動順利、高效地進行。教師可以以學習活動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多鼓勵表揚學生,充分肯定、贊賞學生的探究成果,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2.構建科學、合理的探究情境
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從教材中挖掘值得探究的問題,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構建不同的問題情境,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開發(fā)本源性問題,還原知識發(fā)展過程的本來面目。同時,教師還要顧及到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數學思想和方法,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把復雜問題分解成步步可及的小問題,從而順利實現(xiàn)問題情境的探究。
3.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教師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個性差異等來組織、調控探究活動,必要時要給予指導和幫助。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要適時適度、恰到好處、點到為止,凡是學生能發(fā)現(xiàn)的知識,教師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暗示。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偏差,教師要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適當地補充、完善、點撥,啟發(fā)學生有序思考、深入探究,指導學生分析、反思、總結,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問題探究模式不僅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升華數學思維、提高數學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優(yōu)化課堂結構、改進教學方法,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切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