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園
【摘要】 ?在鄉(xiāng)村,由于大部分的學生家長長期在外打工,孩子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課堂之外得不到有效的學習輔導,導致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比較差。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批“學困生”。本文針對鄉(xiāng)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學困生”進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學困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幾點措施,為鄉(xiāng)村初中語文教學提供一點建議。
【關鍵詞】 ?鄉(xiāng)村教學 初中語文 學困生 學習興趣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3-099-01
初中語文“學困生”就是指那些在初中語文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中暫時處于落后的狀態(tài)?!皩W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在鄉(xiāng)村來說,主要是在家庭中得不到有效的輔導和監(jiān)督。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表現為:頭腦比較聰明,但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比較叛逆;還有的性格內向,智力欠佳,學習方法欠缺;有的是學習長期落后狀態(tài),對學習失去了信心,聽之任之。針對這種情況,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一、創(chuàng)設合適的課堂情境,引發(fā)學生探究欲望
在“學困生”的眼里,語文學習就像是孫悟空的“緊箍咒”。教師就是唐僧,在上面不停地碎碎念,卻只能引起學生的反感,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為此,教師應當利用有趣的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幾幅不同人物的背影圖片。讓學生對這幾幅圖片進行語言描述,并找出哪一幅是父親的背影,并說出原因。再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讓學生回憶一下父親做過什么讓他們特別感動的事。再要求學生想一下自己為父母做過什么事情來回報他們。通過這樣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讓學困生們通過自己的自身經歷,由此及彼,產生對自己父母的感恩之情。也引發(fā)了他們對文章的深入探索的欲望,有了對學習的內在需求,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通過由此及彼的啟發(fā),提高學困生學習效率
“啟發(fā)式教學”在現代教學中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學困生在學習厭倦的時候,通過教師的引導,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不斷的深化學習的基礎,提高學習的技能。在教師的引導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讓他們大膽地去探索,形成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風箏》這一課時,為了讓學困生深刻領會文章的內涵,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讓他們將初中語文中魯迅先生的文章全部找出來,像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等。讓學生通過這些課文的學習,總結出魯迅先生的寫作特點。通過對魯迅先生巧妙地構思,以物喻人、以景抒情的犀利文筆進行研究,對《風箏》這篇課文進行細細的品讀,并形成構建語文學習知識體系的習慣。通過這樣系統(tǒng)的學習,學困生在學習時更加注重學習的方法。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也就順理成章的提升了語文學習的能力。
三、通過挖掘學困生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在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優(yōu)勢和短板。在鄉(xiāng)村教學中,教師會發(fā)現這些孩子性格大部分比較靦腆,對自己不自信,更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教學優(yōu)勢,給學困生更多的關愛,從生活和學習中的點點滴滴入手,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優(yōu)點,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教師切記,不要對學生的理想進行打擊和諷刺,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更要發(fā)現他們在學習上的優(yōu)勢,發(fā)掘學困生的潛能,幫助他們不斷的進步。例如,在學習高爾基的《海燕》這一課時,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在這篇課文中,主要描寫了海燕在暴風雨中高傲的飛翔的情景。結合作者寫作的背景,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不怕挫折,勇于奮斗的教育。相比于膽小的海鷗、海鴨和蠢笨的企鵝,學困生就像是在暴風雨中高傲飛翔的海燕,雖然本身不具備很強的優(yōu)勢,但是憑著堅韌不拔的毅力,能夠在學習中勇攀高峰。通過這樣的教學,能夠堅定學困生學好初中語文的信心,讓他們在不斷的激勵中實現自我突破。
四、進行思想滲透,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
很多鄉(xiāng)村的“學困生”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缺乏管教。加上爺爺奶奶的溺愛,使得他們的性格比較叛逆。對學習失去興趣以后,他們開始投身于網絡和游戲中。上課不是睡覺就是搞小動作,教師在講什么他們根本聽不進去。加上爺爺奶奶教育水平有限,對他們的學習上的問題幫不上忙,使他們的學習和思想都在不斷的滑坡。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除了日常對其進行教育以外,還可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社會觀。例如,在學習《最后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主人公小弗朗士成天不思進取,懶惰,對學習不上心的狀態(tài),到最后他再也不能學習法語的遺憾,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最后一課時,小弗朗士最終醒悟,開始認真聽課。課文中的小弗朗士失去了學習母語的權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更應該珍惜學習的機會。用這樣的語文學習來對學困生進行思想教育,能夠讓他們通過生動的例子產生強烈的共鳴,并學習主人公改過自新的做法,改變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
結束語
綜上所述,鄉(xiāng)村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學困生”的形成,受到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影響。對于教師來說,主要從改變學生的主觀意愿來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在不斷的學習中實現自我完善。
[ 參 ?考 ?文 ?獻 ]
[1]武宇.淺談農村中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J].現代職業(yè)教育,2017(24):40-40.
[2]張旭兵.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轉化學困生[J].學周刊,2017,14(14):125-126.
[3]金杰.淺談轉化初中語文學困生的有效策略[J].好家長,2017(75):17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