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明
【摘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其重要教學目標,對學生的識記判斷、寫作與思考有著關鍵影響。教導學生進行準確、細致的觀察,也有助于學生獲取更多知識、提高觀察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鑒于此,本文圍繞初中語文教學展開探討,提出有關培養(yǎng)初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對策建議,達到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目的,從而為完成后續(xù)教學任務做好準備。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觀察能力;學習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薄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也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與觀察能力,實現(xiàn)在觀察中開啟豐富的想象之旅,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由此可見,觀察能力對于初中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在啟迪思維、開發(fā)智力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學生進行思考與寫作的關鍵基礎,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有著積極影響。
一、明確觀察的要求,樹立學習目標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的首要前提,即明確觀察的要求。具體內容如下。
首先,確定觀察目標。針對初中語文教學特點,教師指導學生觀察事物,是選擇合適的觀察點。確定好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同樣重要,不同的觀察點使得所觀察到同樣的人或景物的形象也有所差異,因此,確定合適的觀察點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表現(xiàn)。二是堅持全方位的觀察。這主要側重于兩個方面,即從時間上觀察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全過程,或從空間上觀察事物的全體。三是注重觀察的典型性。典型的觀察對象對反映普遍規(guī)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典型的時間與空間條件下則有可能觀察到以往從未注意的現(xiàn)象與重大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知曉觀察的實際要求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目標至關重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更能善用親身經歷的生活體驗,在體驗中學會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二、培養(yǎng)觀察的習慣,積累生活素材
那么,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呢?我們老師應該指導學生多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有意地調動學生的視覺器官,指導學生去觀察,形成觀察習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和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或周記。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在平常的生活中隨時隨地用獨到的眼光和敏銳的觀察力去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或現(xiàn)象,做生活的有心人。還需要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和生活中,時時去督促和提醒他們??赡荛_始有些難度,學生會出現(xiàn)偷懶的現(xiàn)象,但只要堅持下來,養(yǎng)成觀察并有心摘記下來,良好的觀察習慣便養(yǎng)成了。在課堂上就更容易掌握新知識,并能運用到實際解決問題中去,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三、指導觀察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需要知道學生運用怎樣的觀察方法非常重要,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潛能,提高整體學習效率。那么如何善用觀察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我在以下方面實踐過。
1.指導學生掌握正確觀察的順序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順序是提升觀察能力的重要前提。如空間順序、時間順序的觀察點的不同,對提高學生的條理性分析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有所不同,但對觀察者都大有裨益。中學語文教材中有些素材是比較適合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教學的,不同的觀察順序在教材中也各有體現(xiàn)。例如,在課文《故鄉(xiāng)》中,作者利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觀察所得,文中細致描述了閏土在少年時與二十年后的閏土進行對比,呈現(xiàn)了少年時的閏土是作者心目中兒時的英雄形象,而經過二十年后閏土的內心過多寄希望于求神拜佛的重大轉變,成為了麻木落魄的貧民形象,他的外貌特征變化也較為明顯,如紫色的圓臉逐漸變得灰黃、紅活圓實的手逐漸變得像松樹皮。閱讀課文時教師可穿插講解觀察的順序,讓學生了解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觀察閏土的變化,總結變化特點后讓學生闡述如何觀察人物,繼而布置課后學習任務,由課堂知識延伸到生活現(xiàn)實乃至身邊的人物變化,反復練習對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定會提高。
2.指導學生掌握分解觀察的方法
根據(jù)對應的觀察對象,遵循固定規(guī)律將其分為若干個部分,繼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逐一觀察,即分解觀察方法。由于各種事物之間存在著共同之處與不同特性,細致觀察事物對發(fā)掘事物的本質有著重要影響,尤其體現(xiàn)在對人物的觀察描寫方面。例如,在教學《背影》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文中有關四次背影描寫的段落,并分小組討論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背影的場景。經過總結分析,教師講授分解觀察法的運用,與學生共同探討了四次背影的描寫,如開篇點題中的背影、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父親混入人群中的背影、作者思念中的背影,觀察作者描寫每次背影的不同之處,確定第二次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給人的印象最深刻,從中感受到父子間的深厚情誼。這種觀察方法的應用,有助于逐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思維分析能力,相較傳統(tǒng)教學方法也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整體學習效率。
3.指導學生掌握有側重點的觀察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習與分析觀察性文章的重難點是學生理解文章所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通俗稱為有所側重的觀察能力,對學生掌握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與觀察的重點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在講授《孔乙己》一課時,教師通過向學生講述當時的社會背景,讓學生通過閱讀文中對孔乙己的相關描寫,有所側重地挑選部分描寫段落,體會魯迅通過長期、反復地觀察封建科舉制度下儒生的悲慘命運,從而塑造出的感人至深的孔乙己形象,便于有效引導學生將觀察與思考結合起來,對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4.指導學生掌握聯(lián)想與想象的觀察
初中語文部分知識點需要學生重點記憶,學習過程相對乏味枯燥,指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進行觀察,對提高學生的觀察興趣有很大幫助,這樣能更好地提高語文的學習效率。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提示學生:我們在皎潔的月光下是否曾經也有過類似的觀察感受?繼而會想到寫明月名句有哪些呢?這樣通過不同的聯(lián)想與想象,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豐富知識、積累素材,從而達到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潘克禮.由“熟視無睹”到“聰明”的華麗嬗變——談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8):128+137.
[2]高亞東.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提升的策略[J].文學教育(下),2019(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