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林
[摘 要] 通過選取2015-2017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初始樣本,最終選擇50家上市公司3年共150條樣本數(shù)據(jù)分析得到,客戶集中度與供應商為前五大客戶提供的貿易信用正向相關,前五大客戶貿易信用量與供應商利潤正向相關,說明客戶集中度越高,買方企業(yè)越容易要求供應商企業(yè)為其提供貿易信用融資,同時貿易信用作為一種競爭工具,也能為供應商帶來良好的效益。
[關鍵詞] 貿易信用;客戶集中度;企業(yè)績效
[中圖分類號] F74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19)07-0084-03
一、引言
貿易信用是供應鏈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很多企業(yè)都把貿易信用作為短期融資的重要來源。但是大量的貿易信用也容易引起供應鏈上買賣雙方企業(yè)的摩擦,從而不利于改善供應商企業(yè)的績效。當供應商向買方提供貿易信用時,可能會受到一系列壓力的驅動,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來自于供應鏈上的縱向競爭。市場力量較弱的供應商可能會在各自的產品市場上利用貿易信用作為競爭工具,因而在供應鏈上提供更多的貿易信用(Fabbri和Klapper,2008)。但是,為了防止供應鏈斷裂的風險,占據(jù)主導市場力量的買方企業(yè)可能不會過多地要求貿易信用,因此市場力量弱的供應商可能提供更少的貿易信用。這種沖突的結論說明供應鏈縱向競爭與貿易信用的關系尚不明晰,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
同樣值得研究的還有貿易信用和供應鏈績效的關系。一些研究表明買賣雙方企業(yè)可以通過供應鏈上的跨企業(yè)協(xié)作獲益。貿易信用使買方企業(yè)可以從供應商獲得短期融資,同時也會促使買方企業(yè)更多地從供應商處采購存貨,從而提高供應商的收益(Kouvelis和Zhao,2012)。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貿易信用可能損害供應商的利益。面對激烈的競爭,供應商不得不擴大貿易信用規(guī)模,結果被迫以更高的成本去借用資金來彌補自身資金的缺口(Loten,2012)。
綜上所述,為了彌補以上研究不足,下文將對供應鏈上的縱向競爭與貿易信用,以及貿易信用與供應商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從而為完善我國貿易信用融資市場、促進供應鏈金融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參考建議。
二、文獻綜述與假設提出
(一)文獻綜述
1.供應鏈上的競爭對貿易信用的影響研究
現(xiàn)有文獻研究了競爭對貿易信用的影響,不同的學者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Petersen和Rajan(1997)表明供應商的競爭與貿易信用之間存在負向相關關系。他們認為面臨激烈競爭的供應商相對于買方企業(yè)來說具備較弱的市場主導力量,在交易中也處于劣勢地位,供應商因此可能不愿意使用貿易信用的付款方式。過2003年世界銀行調查的中國企業(yè)數(shù)據(jù),F(xiàn)abbri和Klapper(2008)發(fā)現(xiàn)面臨激烈競爭的供應商更傾向于提供貿易信用。
結合上述文獻綜述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關于供應鏈競爭與貿易信用融資關系的研究聚焦在供應鏈橫向競爭上,而對于供應鏈縱向競爭的研究較少。且競爭與貿易信用的關系尚不明晰,相關關系研究依然有值得深入探討的價值。
2.貿易信用對供應商企業(yè)績效的影響研究
有文獻探討了貿易信用與供應鏈上的企業(yè)績效的關系,部分文獻認為貿易信用可以增強供應鏈企業(yè)的績效。Petersen和Rajan(1997)認為貿易信用可以看作是供應鏈上分配資金的一種融資合作方式,因為貿易信用允許企業(yè)以較低的成本從供應商處借用資金。也有部分研究認為貿易信用會給供應鏈一些成員帶來負面影響。面對激烈的競爭,供應商不得不擴大貿易信用規(guī)模,結果被迫以更高的成本去借用資金來彌補自身資金的缺口(Loten,2012)。
因此關于貿易信用與供應商績效之間的關系仍須進一步探究。
(二)研究假設
1.客戶集中度與貿易信用
供應商相對于其主要客戶的議價能力由“客戶集中度”來衡量。雖然客戶集中度比較高的情況下,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較弱,從而為買方企業(yè)提供更多的貿易信用。但是客戶集中度比較高同時意味著他們的銷售收入也集中在少數(shù)的主要買方企業(yè)上,一旦買方企業(yè)不能及時支付貨款,供應商將面臨更大的風險,因此供應商可能不愿意向主要買方提供更多的貿易信貸。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H1:客戶集中度越高,供應商為前五大客戶提供的貿易信用越多。
H2:客戶集中度越高,供應商為所有客戶提供的貿易信用總量越多。
H3:客戶集中度越高,供應商為前五大客戶提供的貿易信用越少。
2.貿易信用與供應商利潤
貿易信貸可以促使買方從供應商那里訂購更多的存貨,從而提高供應商的利潤(Kouvelis和Zhao,2012)。此外,貿易信貸可以用來減少客戶從一個供應商轉換到另一個供應商的可能性,從而防止買方企業(yè)利用轉換從供應商那里獲得更多利潤,同時也降低了買方尋找廉價替代品的可能性。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H4:供應商為前五大客戶提供的貿易信用越多,其獲得利潤越高。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計與變量說明
根據(jù)前文的研究假設,我們構建以下檢驗模型:
tcfivet=α1+β1BCt-1+γ1+ε1 (1)
Art=α2+β2BCt-2+γ2+ε2 (2)
supplier's profit=α3+β3tcfivet-1+γ3+ε3 (3)
其中,tcfivet為供應商在t年為前五大客戶提供的貿易信用量,Art為供應商在t年為所有客戶提供的貿易信用總量,supplier's profit為供應商在t年的利潤,BC為客戶集中度,γ1-γ3為企業(yè)規(guī)模,是本文的控制變量。具體變量定義如下表1所示。
(二)樣本選取
樣本數(shù)據(jù)來源于國泰安研究服務中心CSMAR系列數(shù)據(jù)庫,CSMAR數(shù)據(jù)庫包含供應商-客戶關系信息、企業(yè)財務報告、企業(yè)基本信息等,完全覆蓋了樣本所需的數(shù)據(jù)信息。通過選取2015-2017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初始樣本,并按照以下標準對其進行剔除:(1)未披露前五大客戶采購比例的公司;(2)銷售收入小于銷售費用的公司;(3)銷售費用小于或等于0的公司;(4)數(shù)據(jù)缺失的公司。最終得到50家公司三年共150個樣本數(shù)據(jù)。
(三)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2)
四、結果分析
通過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對上文驗證模型(1)-(3)分別進行回歸分析,表3、表4和表5分別為客戶集中度與前五大客戶貿易信用量回歸分析、客戶集中度與總貿易信用量回歸分析以及貿易信用與供應商利潤回歸分析。當樣本時間跨度大于或等于15年時,需要對模型進行單位根檢驗,驗證模型是否平穩(wěn),但是由于本文時間跨度只有3年,因此不必進行單位根檢驗,直接進行回歸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客戶集中度與前五大客戶貿易信用量正向相關(β1=83802.54,P<0.001),假設H1成立,H3不成立,即客戶集中度越高,供應商為前五大客戶提供的貿易信用越多。由表4可以看出,客戶集中度貿易信用總量關系不顯著(β2=43527.47,P=0.399>0.05),假設H2不成立。由表5可以看出,前五大客戶貿易信用量與供應商利潤呈正相關關系(β3=0.94,P=0.045<0.05),假設H4成立,即供應商為前五大客戶提供的貿易信用量越大,其利潤越高。
五、結論與討論
由上述分析可知,客戶集中度與前五大客戶貿易信用量正向相關,這與Fabbri和Klapper(2008)的研究結論相一致,客戶集中度越高,越容易獲得貿易信用。說明買方企業(yè)在擁有較大的市場權力的時候,確實會運用自己的權力欺壓供應商,使供應商為其提供更多的貿易信用。但是在客戶集中度較高對供應商提供更多的貿易信用總量的關系并不顯著,對此較為合理的解釋是,當大客戶要求供應商為其提供更多的貿易信用時,供應商會將從大客戶那里受到的壓榨轉移到小客戶身上。另外,供應商為其前五大供應商提供更多的貿易信用量會提高其利潤,因為客戶和供應商可能因此形成更緊密的關系,并且向供應商下更多的訂單,從而提高供應商的銷售收入和利潤。
本文存在以下研究不足:首先,供應鏈競爭通常是橫向競爭與縱向競爭并存且交互影響,本文僅討論了橫向競爭的影響。其次,本文的樣本量只有50家上市公司三年的樣本數(shù)據(jù),樣本量較少,可能不具備普適性。以后的研究可以更廣泛地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以驗證本文結論的普適性。
[參考文獻]
[1]陳祥鋒.資金約束供應鏈中貿易信用合同的決策與價值[J].管理科學學報,2013,16(12):13-20.
[2]陳祥鋒.資金約束供應鏈中違約風險與融資均衡研究[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5(5):543-552.
[3]何新華,顧逸嬌,鮑龍標等.基于貿易信用的三級供應鏈融資協(xié)調研究[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2):122-128.
[4]馬黎珺,張敏,伊志宏.供應商—客戶關系會影響企業(yè)的商業(yè)信用嗎——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6(2):98-112.
[5]陳祥鋒.資金約束供應鏈中貿易信用合同的決策與價值[J].管理科學學報,2013,16(12):13-20.
[6]陳祥鋒.資金約束供應鏈中違約風險與融資均衡研究[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5(5):543-552.
[7]何新華,顧逸嬌,鮑龍標等.基于貿易信用的三級供應鏈融資協(xié)調研究[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2):122-128.
[8]馬黎珺,張敏,伊志宏.供應商—客戶關系會影響企業(yè)的商業(yè)信用嗎——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6(2):98-112.
[9]馬中華,陳祥鋒,朱道立.短期借款和貿易信用對企業(yè)經營的影響[J].系統(tǒng)工程,2009(11):39-45.
[10]馬中華,蘇雪玲.貿易信用下考慮零售商違約風險的供應鏈協(xié)調問題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8(1).
[11]吳祥佑,黃志勇.出口信用保險貿易促進作用的地區(qū)差異和門檻效應——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shù)據(jù)的分析[J].保險研究,2017(8):29-46.
[12]Fabbri, D., & Klapper, L. Market power and the matching of trade credit terms. The World Bank. 2008
[13]Kouvelis, P., & Zhao, W. Financing the newsvendor: supplier vs. bank, and the structure of optimal trade credit contracts. Operations Research, 2012,60(3), 566-580.
[14]Loch, C. H., & Wu, Y. Social preferences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n experimental study. Management Science, 2008,54(11), 1835-1849.
[15]Loten A. Big customers are taking longer to pay. Wall StreetJournal,2012, (June 7), B7.
Petersen MA, Rajan RG. Trade credit: Theories and evidence. Rev. Financial Stud. 1997, 10(3):661-691
[16]Lee H H, Zhou J, Wang J. Trade Credit Financing Under Competition and Its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 in Supply Chains [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7.
[責任編輯: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