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華
摘要:自近代以來,從學堂樂歌的興起,我們中華民族西學東漸,一直到今天的許多地方的學校開始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國傳統(tǒng)音樂作為學校音樂課程,毋庸置疑,音樂在教育里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本文通過筆者在本科畢業(yè)實習期間曾實踐講解過的高中音樂鑒賞課為基本,以及碩士期間的專業(yè)課研究方向的學習的結合,撰寫此論文。
關鍵詞:音樂鑒賞? 音樂審美? 音樂層次? 回歸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5-0098-03
一、音樂鑒賞學科在學校建立發(fā)展的意義
音樂鑒賞不僅是各大音樂專業(yè)院校的一門重要的音樂理論基礎課,而且是全國各大中小學乃至大學一些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必修課程,不論是學習西方音樂的理論內容,還是中國民族傳統(tǒng)音樂知識,甚至是中外綜合音樂賞析課程,都是對學生音樂審美、音樂審美培養(yǎng)的重要渠道。
在西方的古希臘時期,古希臘國就是非常重視人的全面教育的,音樂無疑也成為其中的一項重要的內容,無論男孩女孩都要學習演奏樂器,可見在音樂方面的教育,對于人的成長、審美以及藝術素養(yǎng)形成的重要性,當然歐洲的音樂體系,也就是希臘樂系的七音調能夠成為歐洲七音的始祖,并且傳遍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以至于為后世西方的音樂創(chuàng)作做出巨大的貢獻,也正是因為他們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視。
學校音樂教育是要以音樂的全方位綜合培養(yǎng)為目標的音樂綜合性教學,通過音樂鑒賞課程,使得中小學生以及大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音樂的常識性知識。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基礎,通過音樂欣賞,可以使得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歷史背景、音樂史背景,作品的結構、體裁、創(chuàng)作手法,在不同的時期的音樂特點,作曲家的生活年代,從而深刻的提升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做到學會自主欣賞一些國外經典的古典音樂作品以及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以及音樂素養(yǎng)的進一步提升。
眾所周知,由于不同的教育階段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同,在我們的現代教育體系下,對于音樂、美術的課程安排不會做嚴格的安排,中學每周僅安排一節(jié)課程而已,有的學校甚至每周僅有一節(jié)藝術類的課程,而且是單周上音樂鑒賞課,雙周上美術鑒賞課,都安排在入學的第一年進行,第二年、第三年不安排音樂鑒賞課程。但是,如果要想達到學生自主欣賞一首音樂作品,從而通過培養(yǎng)音樂素養(yǎng)而達到提升美育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藝術課程是至關重要的。
在當下的音樂環(huán)境下,流行音樂占據人們音樂生活的主要地位,但是流行音樂達不到古典音樂、傳統(tǒng)音樂、民族民間音樂的深度、深刻的內涵以及藝術概括力和深刻的哲理性。而不經過音樂鑒賞課程一定的培養(yǎng),普通人的欣賞能力僅僅處于聽覺感官層次。不可否認的是,那些古典音樂中的經典音樂段落是完全可以為任何人所接受的,比如海頓的小夜曲、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門德爾松和瓦格納分別創(chuàng)作過的婚禮進行曲,也許這些作品是以現代的演奏法被編排到了現代的影視作品中,但是只要聽到的話,不論什么樣的演奏形式,對人們來說大多是耳熟能詳的,可見經典的古典音樂、傳統(tǒng)音樂的生命力與廣泛性并非流行音樂可以相比的,任何時代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學習音樂專業(yè)的過程中,不論聲樂演唱、器樂演奏,都要先對作品有一個基本的甚至深入的了解,才能夠激發(fā)對于演奏、演唱作品的積極性,了解得越深,所達到的效果就越好。例如意大利語藝術歌曲《恒河上升起太陽》,如果了解了作者斯卡拉蒂,他的藝術成就,選自哪部歌劇,并且對歌劇有欣賞,與直接去學習演唱歌曲并機械的練習聲樂技巧,結果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是音樂鑒賞的學習對于專業(yè)音樂學習者的重要性,而這些需要對音樂作品的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心理、曲式結構、體裁、創(chuàng)作手法、作曲家生平、調式等有一個綜合性的學習與掌握才能做得到,僅僅其中一項都是難以達到音樂鑒賞的要求的,因而也不會因為音樂的非語義性而對音樂作品產生很大的偏差。
同樣對于非音樂專業(yè)的人來說,做到以上這些雖然不容易,但是一旦做到,對于他們的音樂欣賞的眼能力會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例如當他們欣賞一首管弦樂曲,如果沒有對管弦樂和交響音樂以及樂隊位置排列的一系列音樂常識的了解,就不會理解為什么弦樂器要放在指揮的面前,木管樂器放在中間位置,銅管樂器放在后面;如果有知識基礎,對于作品的理解層次與高度也會和專業(yè)的音樂學習者一樣。音樂的審美,音樂素養(yǎng)以及道德品質自然會有不一樣的提升。
二、音樂鑒賞對于人的藝術精神的重要性
音樂之所以能夠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于從一開始人類的產生以及發(fā)展的過程中,音樂就伴隨著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人類天生就具備著欣賞音樂的能力。
例如,在多人共同的生產中,勞動的動作越是有節(jié)奏,勞動配合的默契度就越好,生產力就會越高,也會越省力,使勞動不會太過枯燥,這就是勞動號子的意義所在。因此,音樂鑒賞的學習對于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不同時期的勞動、生活也會有影響,同樣的,音樂也是反映歷史的活化石,在一些民歌里,我們可以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跟隨旋律,回到相應的歷史時期,去感受當時的社會背景,歷史的事實,人民當時的生活狀況以及訴求,這些不僅有助于音樂史學、音樂人類學等音樂方面的研究,更是人類歷史研究的最真實、最本質的再現。如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反應的就是近代歷史上蒙古族同胞與軍閥間的矛盾,人民的斗爭,民歌是最能真實反映歷史的活的“音樂文獻”。
音樂在對于人的智力的提升的作用上也是不可估量的,世界上的數不勝數的名家,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西方柏拉圖,瓦格納,他們都是音樂家、哲學家。在音樂的世界里,包羅萬象,不僅包含著文化、知識,也包含著地理風貌、民俗等內容。因此,音樂鑒賞是知識層面、藝術層面、邏輯思維等方面既全面而綜合的一門課程。更是全面開發(fā)大腦潛能的一項運動。
音樂鑒賞在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方面也具有重大意義,因音樂鑒賞由三個階段構成:一是音響感知,二是情感體驗,三是想象與聯(lián)想。其中想象與聯(lián)想是提升創(chuàng)造性地關鍵環(huán)節(jié),試想多年前的科幻電影中的不可思議的事物大多都來自于想象,而科技的發(fā)展恰好使得它們成為了現實,并且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要感謝于那些多年前甚至千百年前的幻想家們。而很多發(fā)明家也都是音樂家,如愛因斯坦善于演奏小提琴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音樂欣賞中的聯(lián)想與想象不僅有助于音樂的創(chuàng)造性,如對于音樂的三度創(chuàng)作(一、作曲;二、演奏演唱;三、欣賞),而且對其他領域的創(chuàng)造力也意義非凡。也就是說,在任何的領域里,越是能夠深入地想象,就越能為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而知識的運用是不受專業(yè)限制的。
三、音樂鑒賞教學要回歸音樂文化本身
音樂鑒賞是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激發(fā)起學生對音樂的熱愛,進入音樂世界的重要途徑。在經濟社會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不斷的豐富,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日益提升,對于音樂文化方面的追求也不斷的高漲,在全國的大小城市,民間音樂培訓機構遍地開花,多數中小學生在節(jié)假日會選擇去學習音樂,不論西方的鋼琴、提琴、吉他、管樂,或參加各種民間合唱組織,還是學習中國的民族樂器,如古箏、二胡、琵琶等,都無不顯示著音樂在人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然而,在這些學習者中,有大部分的學習者,亦或是樂器的教授者,對于他們所學習的或教授的樂器并沒有理論層面的了解,也就是說,他們并不了解該樂器的歷史發(fā)展過程。
所以,學校的音樂鑒賞課的開設以及教學在對這些方面的提升上就顯得更加至關重要了。音樂欣賞的能力是人類天生具備的,音樂鑒賞課程的普及是發(fā)掘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一般的中小學學校,認為音樂理論層面的知識,即使最簡單的內容對普通學生也是深奧的,講解給學生,學生也是未必能夠接受,故多數情況下,教師都會選擇教科書中最開始,最簡單的內容進行教學,例如“培養(yǎng)音樂的耳朵”,而后續(xù)的音樂與時代、不同民族、國家的音樂則由于課時不夠等原因,很難系統(tǒng)的進行教學。然而這樣對于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
筆者在教學實習期間,曾做出過嘗試,教授湘版高中《音樂鑒賞》時并未從第一單元的內容開始進行講解,而是選擇從音樂與時代單元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涉及內容包括古琴曲《酒狂》的欣賞,古箏曲《漁舟唱晚》的欣賞。通過作品,引入相關的作者及人物的信息,所處的生活年代以及歷史背景,樂器方面簡介等來授課。
通過試驗,不難發(fā)現,學生們對于一些比較看似深奧的音樂學理論方面的知識是具有濃厚興趣的,并且通過系統(tǒng)的講解,學生是能夠接受并掌握的,例如,古琴的底部是平的,而琴身上方是弧形是由于古人的天圓地方的思想所造就的;竹林七賢分別是誰?琵琶的外形,發(fā)源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琵琶的名稱,后續(xù)的發(fā)展變化;阮樂器和琵琶的關系等。在課下,許多學習過樂器,有一定的音樂學習經歷的學生也會去和教師探討一些音樂專業(yè)方面的知識,包括樂曲的內容,甚至音樂史等,對于學生來說,音樂的文化背景所帶來的神秘感是最為吸引他們的內容,通過音樂鑒賞課程的學習,可以更加深刻的提升他們對于樂器的理解與學習以及練習的興趣。
可見,當代的學生并非不喜歡古典音樂與傳統(tǒng)音樂的,普通中學生也對音樂史、樂器的形態(tài)及發(fā)展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就更需要音樂教育者的悉心引導了。所以,音樂鑒賞的教學還是要回歸音樂文化的本身,盡可能多的進行多方面音樂知識的教授,僅僅通過單純地聽還是不足以達到音樂鑒賞的目的,關鍵還在于音樂與文化的教育上。
四、音樂鑒賞學科建設
在專業(yè)的高等音樂教育中,音樂鑒賞的教學對于學生的演奏、演唱、創(chuàng)作、欣賞能力的提升更為重要。音樂史、曲式、和聲、配器、音樂美學等方面內容的學習都需要理論層面的結合,才能夠使得音樂專業(yè)的學習者將不同的理論課程融會貫通,靈活掌握,而這是除了音樂鑒賞課其他的音樂理論課程并不容易做到的。
在音樂專業(yè)學科的建設上,更應該廣泛推廣音樂鑒賞這一專業(yè)課,由于很多中小學的音樂教師并非音樂鑒賞專業(yè)畢業(yè),在教學上,未能達到音樂鑒賞的要求。因此,在高等院校大力發(fā)展音樂鑒賞學科,培養(yǎng)相關專業(yè)的人才以及未來中小學優(yōu)秀音樂教師對于豐富人在音樂審美層次的學習、普及音樂文化知識是相當有益的,畢竟在大眾群體中,音樂知識的普及以及人民群眾的藝術審美,乃至豐富社會大眾音樂藝術精神的提升,完全依靠的是義務教育中的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
在教科書的編寫上,我們更應該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求的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要求,在世界文化交流不斷繁榮的今天,我們的音樂鑒賞類的教科書更應該不斷與時俱進,海納百川,盡最大可能,將我們的中外音樂史、傳統(tǒng)音樂、世界民族音樂等內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編寫在音樂鑒賞的教科書內,為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豐富社會大眾音樂文化生活,促進國際音樂交流,引領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民族音樂走向世界以及提升國民的音樂審美做出貢獻。
五、結語
音樂向來是人民群眾豐富文化生活,表達人民思想情感的方式,而并不完全是音樂學習者與音樂家的專利。在國外,很多非音樂專業(yè)的其他職業(yè)者,例如19世紀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強力集團,他們大多是非音樂專業(yè)的愛好者,但是他們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的才能是不輸于專業(yè)音樂家的,這不僅歸功于它們所處環(huán)境的社會音樂風氣,更歸功于他們的音樂教育的層面。不論中外,只有擁有豐富的音樂社會生活經驗以及學校音樂教育的熏陶,我們國人的音樂欣賞能力以及道德情操等才會有更大的提升,我們的音樂審美能力才能夠不輸歐洲各國,我們的民族音樂同樣會走向世界,展現出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這一切,對于音樂專業(yè)的學習者來說是任重而道遠的。
參考文獻:
[1]諾·松波爾,音樂鑒賞[M].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張友剛.外國音樂欣賞[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