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琴
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說:“課文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和靈魂,抓住了標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標題來組織教學,可以突出重點,加深領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學中我們怎么樣通過文章標題的巧妙切入來帶動整節(jié)課的教學呢?本文我就對這一問題提出以下幾方面的見解。
一、抓住題目關鍵詞進行提問
以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為例:從文章的標題來看,首先是誰再塑了誰的生命?學生很快明確是莎莉文老師再塑了海倫·凱勒的生命。再塑之前的生命又是怎樣的呢?學生聯(lián)系全文自然找到海倫在認識莎莉文老師之前生活的句子:“在我的那個寂靜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會有溫柔和同情。”以及“憤怒”“苦惱”“疲倦不堪”“沒有愛”等詞。再塑之后的生命又有哪些改變呢?還是讓學生自己在課文中尋找答案。從中我們看出莎莉文是怎樣的一位老師呢?作者對莎莉文又充滿了怎樣的情感呢?通過這一系列的問答,一根藤蔓順下去完整地解讀了題目,思路清晰,學生很容易理解接受,同時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借助這種方法,使整個教學過程不那么復雜且能抓到關鍵。
我在執(zhí)教《學問與智慧》這篇議論文時也從標題入手。從題目看,有學問的人就一定有智慧嗎?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有學問嗎?兩個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有學生甚至用到了趙括的“紙上談兵”以及劉邦和趙匡胤等歷史名人的事例去證明學問并不等同于智慧。那學問和智慧之間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呢?作者又是如何一步步論證的呢?此時再看課文很多內(nèi)容就迎刃而解了。通過對題目的關鍵詞提問有時能四兩撥千斤,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整篇課文。
二、另擬題目與原題比較
教師讓學生另擬題目再與原題進行比較,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更能讓他們深刻認識文章立意的基本技巧。比如我執(zhí)教《散步》這課時,看到課后練習題是這樣的:說說文章為什么取題為《散步》。如果換個角度另擬一個題目,你會以什么為題?既然是課后練習題,為何不一舉兩得,課前就讓學生們反復閱讀,讓他們大顯身手,擬出你認為最精彩的題目。這一下子就點燃了他們的興趣,討論思考后有從人物入手的,如《母親和兒子》《一家四口》,有從時間入手的,如《初春》,有從地點入手的,如《田野》《在希望的田野上》,有從主題入手的,如《背上的世界》《幸福的世界》《穩(wěn)穩(wěn)的幸?!贰渡?。
在學生充分地討論中,明確了《散步》不僅概括了老愛幼,親情、和諧、責任等?!渡⒉健泛疃畛粒求w現(xiàn)了我們中華文化的這種獨特的審美態(tài)度。有了這樣的切入點,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fā)散,對課文的內(nèi)容理解更加深了主要事件,而且以小見大,生活中平凡的小事折射出中國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比如,孝、尊等,同時知道了該怎么擬題。
三、發(fā)現(xiàn)矛盾處,質(zhì)疑題目
有些題目看似有矛盾之處,實際上是作者有意這樣做。你需要思考的是作者為什么要用看似矛盾的語言來表述。這樣文章的構思,內(nèi)容的豐富,情感的表達都會進入你的思考領域。抓住題目的矛盾處可以說是抓住了文章的關鍵。
比如,有位教師執(zhí)教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首詩時,抓住了題目中的“壯”字,并讓學生去解釋這個“壯”。學生很快就會想到“雄壯”一詞,接下來就找出很多雄壯的句子?!鞍税倮锓主庀轮耍迨曳饴暋薄吧硤銮稂c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些句子都充分體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出征的雄壯場面?!傲藚s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作者視天下事為己任,想建功立業(yè),表達的感情是作者的雄心壯志,作者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天地可鑒??勺詈鬄槭裁磿翱蓱z白發(fā)生”呢?哪里看出他“可憐”?你覺得這句話還能讀得雄壯嗎?辛棄疾空有一腔報國熱血,他壯志難酬,所以他只能借酒消愁、撫劍長嘆。這是一位悲壯的失意英雄。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并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圍中尋找答案,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有生命力。
我在執(zhí)教《阿長與〈山海經(jīng)〉》時問學生,阿長是誰?《山海經(jīng)》又是什么?為什么將一個保姆和一部先秦古籍并列放在一起呢?學生自然找出阿長給我買想要的《山海經(jīng)》的內(nèi)容。為什么作者不把題目命為“阿長買《山海經(jīng)》”呢?《山海經(jīng)》之于魯迅,不只是知識,更是促其精神成長的“寶書”,他從中汲取了很多的養(yǎng)分。對《山海經(jīng)》魯迅是充滿敬意和感激的,而這本寶書是長媽媽買的,對長媽媽作者更是充滿感激敬意和懷念的。理解了這一點之后,作者對長媽媽一開始就是充滿敬意的嗎?哪些事表現(xiàn)作者的“不大佩服”?你們知道這是一種什么寫法嗎?如果沒有之前對題目的挖掘質(zhì)疑,學生可能一直都不明白作者為什么這樣命題,在質(zhì)疑中思考,在思考中領悟。
總之,只要我們認真研讀課文題目并以此切入,就極有可能讓課堂放射出迷人的光彩。當然找切入點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多花點心思鉆研文章,找出文章學習的突破口,課堂也就更高效。
作者單位: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qū)第三中學(2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