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娟
[摘要]大學英語教學中,引用于藍墨云班課和雨課堂兩種學習軟件,需要采取混合式學習方法,加強兩種學習資源的相互交叉滲透,增強兩種軟件功能的相互補益。鑒于此,本研究結合藍墨云班課和雨課堂兩種學習軟件,探討了學英語混合式學習的開展策略,旨在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藍墨云班課;雨課堂;大學英語;混合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7-015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6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混合式學習的英文全稱為:E-learning。特指在學習過程中,合理規(guī)劃學習時間和方法,在適當時間使用不同功能的App軟件,能夠從學生英語學習需求角度,為學生提供學習幫助。無論是利用雨課堂App視頻資料完成英語知識的自學,還是利用藍墨云班課App完成英語知識的線上互動,抑或運用兩種App應用完成課后復習,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資料、增強體驗、加強互動和學習效果?;诖?,對大學英語應用藍墨云班課和雨課堂的混合式學習展開探討,現做如下分析。
一、藍墨云班課和雨課堂介紹
(一)藍墨云班課
藍墨云班是一款課移動教學App,適用于IOS平臺。學生可以在平板電腦、手機、筆記本電腦等智能終端上使用藍墨云班課App,與教師進行網絡互動。那么在使用藍墨云班課App后,實質上打破了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課堂空間約束,且突破了英語教學時間的固定性要求。大學英語多采取大班授課形式,本身對于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關注較低。而采用了藍墨云班課App之后,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從線下遷移至線上,有效對接了師生互動,對增強學生英語學習體驗和師生交流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二)雨課堂
雨課堂是由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與學堂在線公司聯(lián)合開發(fā)的智能終端應用。雨課堂圍繞課前、課中、課后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了高體驗度的學習模式,可以支持學生自主完成單詞記憶、閱讀資料復習、英語新聞內容下載等功能。在清華大學的技術支持和教育資源的擴充之后,雨課堂英語學習資料也在不斷完善。目前,雨課堂數據庫內承載了超過3000小時的英語MOOC視頻、以及英語習題數據庫資源。高校英語教學單獨開發(fā)校本課,無論在教學資源,還是師資力量方面,都無法與廣泛的高等教育資源相比擬。而雨課堂借助數字化智能平臺優(yōu)勢,吸引了更多的優(yōu)秀MOOC資源聚集,無疑是對于高校英語課堂教學資源的最大擴充,對于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資源的采集范圍和質量均有助益。
二、大學英語應用藍墨云班課和雨課堂的混合式學習結構
(一)雨課堂課前學習資料分享
雨課堂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借助清華大學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吸引了更多的應用教學MOOC資源匯總,其中即有國內外優(yōu)秀英語教師的精品課程,也涵蓋了更多的輔助英語自學的資料。采取混合式學習方法,最為關鍵的是總結出各種輔助學習資源的優(yōu)勢,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可以充分分析雨課堂內的英語學習資源,而后對比與本節(jié)課英語知識點的契合度。甄選對學生幫助更大的學習資料,通過雨課堂內部交流群向學生發(fā)放,而后由學生自主完成預習,并總結學習問題。那么學生在利用雨課堂App終端完成自學之后,對于其中重點英語知識已經有所了解和認知,更加便于教師在課堂內完成英語知識的重點解析,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效果。
(二)藍墨云班課課中學習互動
藍墨云班課App更加適合在大學英語課堂中使用,藍墨云班課App融合了信息技術,將到PowerPoint與微信即時互動功能進行了技術整合。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使用藍墨云班課App,可以將具體的學習資料或習題提供給學生,在藍墨云班課內進行學習分組。而后在課堂互動中展開對于某一問題的探討。諸如教師提出問題:EnglishpronunciationhasbecomeamajorproblemforEnglishlearnersbecauseofthelackofsystematiclearningmethodsandeffectivepracticeenvironment.SowhatskillsdothestudentshaveinlearningEnglish?各小組在藍墨云班課App內完成交流互動,而后在將小組內的總結內容通過App反饋于教師。最后,英語教師可以在班內展開小組之間的學習互動,就深層的語法問題,或者跨文化交際的理解問題展開探討,進而增強小組合作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借助藍墨云班課App多種技術功能的情況下,擴大課堂互動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混合App教學互動。
(三)混合式學習課后的交流
即便在課前利用雨課堂App功能進行了大量的英語知識預習,并在課堂之上完成了英語知識問題的互動,也并不代表學生此時對于英語知識達到了完全掌握的效果。課后練習和高頻次的互動交流,是增強大學英語課程混合式學習效果的主要方式。大學英語課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與本節(jié)課知識重點關聯(lián)度更高的練習題。要求學生利用雨課堂提供的學習資料自主完成。同時在學生完成習題后,將學生習題進行小組互換,由不同的學生兩兩批示其他同學習題答案。借助藍墨云班課App的交流互動功能,在藍墨云班課平臺內完成對于英語知識和習題答案的課后探討。進而有效發(fā)揮雨課堂教學資源的優(yōu)勢,并突出藍墨云班課延展學習互動的交流效果。綜合運用兩種App軟件,在大學英語課后完成混合式學習,助力于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
三、基于藍墨云班課和雨課堂的大學英語混合式學習策略
(一)混合式教學資源擴充
開展混合式學習,不僅是對于兩種App學習軟件的功能混合,更加是兩種App學習軟件對于傳統(tǒng)英語課堂的混合。藍墨云班課和雨課堂更好地適應大學英語課程,才是真正支持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升的前提。在采取混合教學模式之前,高校英語教師需要細分本班學生的具體學情。同時對藍墨云班課和雨課堂兩種學習軟件當前的英語學習資源進行細分。目前藍墨云班課和雨課堂雖然都建立了獨立運行的英語課程資源庫,但是其中也存在部分MOOC資源的重合,或者在英語語法知識點方面的重合。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引入兩種App學習軟件,需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具體學情劃分學習資源的采集方向,不斷擴充更加適合學生當前學習進度的英語知識和相關資料,輔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
(二)混合式教學互動設計
藍墨云班課和雨課堂分別設置了不同類型的教學功能,雨課堂更加重視英語學習資源的質量,藍墨云班課更加關注多種學習互動功能。在選擇具體應用方向上,大學英語教師可以通過藍墨云班課完成課堂教學內容的PPT設計。由于藍墨云班課中提供了大量通用模板,可以幫助英語教師利用輔助模板來設計課堂教學展現內容,可以將相對抽象的學習資料形象化,并增強英語知識的趣味性。因此,建議大學英語教學在開展混合式學習法的過程中,盡量使用藍墨云班課來增強本班學生的學習互動。尤其在藍墨云班課中,開發(fā)了4萬多個3D教學資源和VR教學資源,可以幫助英語教師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構建課堂教學的三維學習環(huán)境,增強英語課程對于學生的吸引度。但是目前藍墨云班課App在英語知識點的闡述方面較為簡化,而雨課堂的相關學習資源英語知識點更為清晰,且配有大量英語知識案例。因此,建議大學英語教師在本班學生學習互動效果較強之后,盡量選擇雨課堂來完成更深層次的英語知識探討,加強本班學生的英語能力。
(三)混合式教學進度追蹤
藍墨云班課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提供了學習進度跟蹤表。這一功能可以增強大學英語教師對于學生自學英語知識的進度考察,可以從動態(tài)的學習進度中,對學生學習質量做出客觀評價。教師可以在利用互動模塊,開展針對全班學生的英語學習評價,普通教室的課堂現場或課外,均可以利用該功能模塊,對學習問題展開問卷投票,即刻反饋,并即刻點評。而雨課堂則可以作為一種宏觀的英語學習進度追蹤工具。在雨課堂App軟件中,附加了對于學生學習情況的數據分析系統(tǒng),可以表現出學生英語知識掌握程度的線性規(guī)律,包括聽力、閱讀理解、跨文化交際、課堂對話練習、寫作等方面的知識點掌握程度數據報告??梢詫崿F對每位學生學習進度跟蹤和學習成效評價,學期末教師可以得到每位學生的數字教材學習評估報告。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將藍墨云班課作為即時性評價工具,將雨課堂作為宏觀性評價工具,綜合運用兩種App學習軟件,加強針對本班學生英語能力的綜合評價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使用藍墨云班課和雨課堂,能夠提高學生自學英語知識的興趣,能夠增強課堂互動效果,能夠為學生擴充更多的學習資源。但是在混合式教學理念視域下,對于兩種App學習軟件的功能考察,對于兩種學習資源的進一步延伸,都需要英語教師對本班學生的英語知識掌握程度更為了解。進而在利用兩種App學習軟件之后,優(yōu)化混合式學習對英語知識的傳授,增強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閆文婷.藍墨云班課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應用型大學英語口語教程》第八單元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2):124.
[2]譚蘇燕.基于雨課堂的“三主式”翻轉課堂教學探索——以大學英語教學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8(7):6-8.
[3]何舒曼.試論新教育技術與高校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以“雨課堂”在大學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為例[J].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18(3):116-120.
[4]夏海玲.基于屏幕推送技術和“雨課堂”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