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舞燕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fā)展,新課程理念的逐漸滲透,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便理所當然地成為關注的焦點。教師必須在上課前做足、做好功夫,備好課,認真考慮:如何把自己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傳授給學生,使之成為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如何教給學生獨立自主閱讀理解文本的方法,“授之以漁”,讓學生能夠自己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如何讓學生逐漸愛上語文,能獨立地對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獲得閱讀的樂趣。
◆關鍵詞:新課程;精心備課;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性閱讀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fā)展,新課程理念的逐漸滲透,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便理所當然地成為關注的焦點。于是,如何上好一堂課,如何把一堂課上成優(yōu)質課,如何在教學中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也就隨之擺在廣大一線教師的面前。
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币肷虾靡惶谜n,首先就是要先備好每一次課。教師必須在上課前做足、做好功夫,備好課,認真考慮:如何把自己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傳授給學生,使之成為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如何教給學生獨立自主閱讀理解文本的方法,“授之以漁”,讓學生能夠自己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如何讓學生逐漸愛上語文,能獨立地對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獲得閱讀的樂趣。這是一門藝術,很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探究。筆者就近幾年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談一點點自己的體會。
一、教學前應熟悉《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并全面了解教材的結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課程目標為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五個方面獲得發(fā)展。并強調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是“語言建構與應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高中語文新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級,國家課程又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共五冊,必修教科書的內容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高中語文課程是一個整體,高中語文教師作為語文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只有對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進行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有可能通觀全局,不至于顧此失。以必修1~5詩歌教材為例,在安排順序上必修1是中國新詩鑒賞,其他各冊是按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來安排的,必修2是先秦到魏晉時期的作品,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到魏晉五言詩;必修3是唐詩;必修4是宋詞。課本選擇各時期能代表作讓我們了解不同時期中國古典詩歌的特點,讓我們領略詩歌文化的輝煌成就,從而培養(yǎng)我們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必修5第三單元文藝評論和隨筆則對中外詩歌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了中國詩歌的特點并且強調了詩歌意象對情感表達以及審美鑒賞的重要作用。其實選修教材中的《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其中詩歌部分內容是對必修教材的進一步補充,一方面在作品選編上增加了更多的名篇佳作,讓我們了解古代詩人豐富的情感和博大的胸襟,培養(yǎng)我們美好的情操和高尚的人;另一方面它更從意象審視、知人論世、反復詠誦等多種的方法去把握詩歌內在的情感從而提高我們詩歌鑒賞能力。因此我們全面了解語文教學的目標、核心素養(yǎng)及教材的結構,我們就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從而就能更好地對教材進行取舍整合,避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按部就班地教,一冊一冊、一課一課慢慢上,所出現(xiàn)教學任務無法完成的窘境。在這方面,我就曾經吃過苦頭:剛剛接觸新課程教材,教學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時,我們在集備時就按照老習慣,還是一個單元一個單元,一篇課文一篇課文地教,甚至還因為學生的程度較低放慢了教學進度,同時我們還把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的篇目也安排了課時,結果弄得手忙腳亂,總喊著課時不夠。最后模塊考試前教學進度沒能完成。
現(xiàn)在我們集備組的老師坐下來探討分析問題究竟我們認識到:我們對新課程的了解很不夠,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必須對新課程教材的設置情況有一個宏觀的了解,特別是要了解每一冊、每個單元、每一課的知識點,清楚每冊的學習重難點,在備課時抓住核心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整合,從容應對,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二、備課中必須以學定教,認真分析學情,制定教學設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薄啊龠M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高中學生都是經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也已經逐漸形成各自的學習傾向,對于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和興趣都有了很大的差異。我們應該事先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能力、學習程度,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需求、個性差異、和接受程度。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找準定位,根據(jù)現(xiàn)在將要面對的學生而制定的教學設計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的教學過程才可能是有效的。
很多老師,特別是二三類校的老師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在教育學院組織的校際聽課時,如果是到一類校去聽課,常常會發(fā)出感嘆“這樣的學生教著真是舒心?。 薄耙俏覀兊膶W生也能這么配合該有多好??!”
這種情況告訴我們,面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我們不能生搬硬套,一成不變地把別人的教學設計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否則就會讓自己很“鬧心”。
因此關注“學情”、吃透“學情”是上好每一堂課的關鍵——備課也要備學生。
我曾經同時教一個文科班,一個理科班,雖然語文教材都一樣,但是文理科的學生組成有很大的不同,對語文的學習也就存在不同的態(tài)度。文科班的女生比較多,對文學也有較大興趣,文史知識也更豐富,這樣上起課來就比較輕松;而理科班男生比較多,他們平時忙著解數(shù)理化的題目,對語文課并不重視,要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就頗費心思了。
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備課時就有意識地設計不同的方案,有時甚至出現(xiàn)教學同一課題,兩個班的教學過程完全不同。例如:我在教《滕王閣序》時,針對理科班學生文史知識不夠且對語文興趣寡淡的特點,以及《滕王閣序》一文典故繁多,因此在理科班上課時就多講些相關的傳說和史書的內容,如:時來風送滕王閣的傳說和講到“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時結合《史記》相關的人物傳記進行補充和拓展,生動的情節(jié)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豐富了知識且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總結,逐漸熟悉兩個班級學生的情況,在備課中設計問題時甚至還能想像學生討論的情形,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上起課來自然也就得心應手。
三、備課時要靜心、精心鉆研文本,吃透教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時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
我認為這“個體閱讀”同樣也適用于教師本身。備課時把文本細細地品讀,讀細、讀深,讀出味兒來,理清脈絡,獲取文本閱讀的獨立感知。即使是以前教過的課文也可把它當成新的課文重新品讀一番,每一次的品讀都會有新體驗。這樣,教師在不借助任何“參考書”的情況下,對文本獲得閱讀的“初體驗”后,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再想想學生在初步閱讀文本的時候會產生什么樣的問題,對哪些地方會感興趣,對哪些地方可能不理解,這時你再搬出教參來進行更進一步的教學設計,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設計思路非常清晰,更有針對性,你也不再是“教學參考書”的“傳聲筒”了。
記得我在上高中語文必修四的《熱愛生命》的公開教學課時,為了上好這堂課,還沒閱讀文本我就開始在網絡上不停地搜索,找到大量的資料、教案和課件,然后逐個看,想要從中獲得靈感,做個完美的設計??墒窃娇丛胶?,越看越覺得不知從何入手才好。后來我干脆暫時拋開這一切,靜下心來把課文反復地閱讀,反復琢磨,漸漸地思路變得清晰起來:先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理清思路,然后再讓學生談談自己閱讀文本的感受,喜歡哪一句,為什么,接著總結文章的主旨,最后再作拓展延伸。
開課時,我發(fā)現(xiàn)我的問題能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討論也特別熱烈,尤其是在講述自己喜歡的句子,分析理由的時候,神采奕奕,甚至還引起了爭論,在探討和爭論中學生很自然就領悟了文章的主旨,總結出作者寫作的特色。這堂課結束后,學生還在意猶未盡地討論著自己的想法。后來學生在“隨筆”中寫道:“上了這節(jié)語文課,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也可以這么有思想!”
經過這堂公開教學課,我突然頓悟:教師不要代替學生“咀嚼”文本,然后喂給他們。我們要運用智慧,喚起學生的活力,引領他們主動體驗閱讀的樂趣,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文本,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活動的主人。而這都決定于教師自身在備課時是否靜心、精心地研讀文本,獲得閱讀文本的“初體驗”。
當然,我們也不是就視各種“教參”、“優(yōu)秀教案”如猛虎野獸,棄之不用?!八街梢怨ビ瘛保芏鄡?yōu)秀教師的成功經驗和教學案例,很值得學習和借鑒,尤其是在我們遇到問題時往往能起到引發(fā)靈感的妙用,結合我們自己的教學智慧,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
四、重視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取長補短
教師個人通過獨立自主地鉆研教材掌握教學方法是積累教學經驗、提高自身教學專業(yè)水平的重要途徑,然而個人的經驗和精力畢竟有限,難免會有考慮不周的時候,有時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由于思考的深度、廣度有限,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新課程改革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踐中,我們覺得教師同樣也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集體備課模式,在個人的獨立備課后,教師們再進行集體交流探討,可以集思廣益,取長補短,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經過一年多的嘗試,我們集備組的老師們嘗到了集體備課的甜頭。
我們的做法是:首先,我們在開學初第一次集備時就確定了每周的集備時間,并且對本學期所用教材進行集體分析,大體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思路、教學進度。在對教材有了宏觀認識后,開始確定以后每次集備的主講人,落實集備組各個成員的具體任務。每個主講人要提前一周形成明確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難點,找教學要用的資料、課件和練習,在集備時給集備其他老師分析、闡述自己的想法。其他教師聽取之后,進行研究探討,修改教案初稿,形成最后的教案。
然后,每個教師根據(jù)集備出來的教案結合本班“學情”、個人備課成果和個人教學風格進行調整,做適當?shù)脑鰟h,形成符合自己特點,適合自己所在班級的教案。
同時,我們還形成聽課制度。每周至少聽評一次本集備組老師的課。借鑒別人的教學教法,往往能讓我們在教學上少走彎路,使課堂教學少一些遺憾,事半功倍。
“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耐心、精心地備好每一次課才能確保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