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為例,基于對一能力、一節(jié)課、一知識點的觀察,探索行之有效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強調以“思維”訓練為抓手,從思維的“輸入”,特別是“輸出”角度組織教學,研究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輸入能力;輸出能力;應用轉化能力;創(chuàng)新教法
高職院?!洞髮W語文》課程的邊緣化,已是老生常談,與宏觀理論、課程價值研究呼聲之高、論述之盛相矛盾的是,近年來鮮有具備推廣價值和突出效果的教改成果。
歸其因緣,首先在于,學界對大語宏觀研究缺乏統(tǒng)一的審視,在課程的性質、定位、目標等頭部問題上存在分歧,無法給予教學有效指導,使課程既難堅守學科專業(yè)性,又無法與高職院強調的職業(yè)化人才培養(yǎng)結合;其次,針對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一堂課或一篇文的中、微觀研究匱乏,使課程改革流于宏觀理論之辯,不能踏實地落實到課堂,導致了大語改革的空疏低效。
這種“大膽假設,不做求證”的問題普遍存在,導致理論研究流于空想,基于具體材料的歸納嚴重不足?;诖?,文章以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為例,通過梳理中微觀教學,探討指向應用能力的大語教法,使教改理論能夠立論堅實,得以落地求證。
一、歸納課程定位,明確能力培養(yǎng)
高職大語的課程定位需要放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通盤考慮。既要尊重課程的專業(yè)性,又要恰當?shù)胤沼诟呗殞W生的職業(yè)需要。
從學科專業(yè)性來說,高職語文既非“高四”語文,也區(qū)別于其他人文學科,定位可借鑒科學公式,即:屬概念+種差:
《論語》,哲學怎么講,語文怎么講?
《史記》,歷史怎么講,語文怎么講?
《水經注》,地理怎么講,語文怎么講?
《詩經》,文學怎么講,語文怎么講?
這有助于劃清大語教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的邊界,明確能力目標和教法。
從職業(yè)需要來說,大語課程要放置在高職/旅游/課程群的教學環(huán)境中,找準與各專業(yè)結合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跨學科交叉能力。例如,作者曾在不同專業(yè)講授蓮花文學意象,觀察并歸納不同的教法,帶領學生設計出數(shù)種蓮花主題的文化產品,并運用在市場:
烹調營養(yǎng)專業(yè),文學意象怎么講,如何應用于蓮主題宴席?
酒店管理專業(yè),文學意象怎么講,如何應用于蓮主題酒店?
工藝品設計專業(yè),文學意象怎么講,如何應用于蓮工藝產品?
旅游管理專業(yè),文學意象怎么講,如何應用于蓮主題旅游線路?
延續(xù)這兩種思考,可歸納出我院的課程定位,即: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和基礎性特點,適應語文與應用型學科交叉滲透的發(fā)展趨勢,從而明確高職大語指向的核心能力。
二、去模塊教學指向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
大學語文培養(yǎng)哪些核心能力?學界往往借助教學模塊來做闡釋。常見的劃分包括,以體裁分類,以文學史分類,以聽說讀寫的能力分類,以信達雅的語文應用水平分類等。但無論哪一種都沒能擺脫傳統(tǒng)的以“閱讀—賞析”為中心的教學內容,“教師—講授”為主導的組織形式,“記憶—理解”為側重的教學實施。
模塊劃分的本意是為了搭建知識體系的完整,保障某一能力得到相對集中的訓練,但在大語的實際教學中,機械劃分只是“顯得”教學有條理,實質上卻破壞了語文的人文審美,分隔出支離破碎的內容強行與某一能力培養(yǎng)掛鉤。退一步講,即使以上的劃分辦法可用,考慮到各院校非常有限的課時,每一模塊講授的時間很短,效果終難顯現(xiàn)。
那么,可否跳出模塊劃分的桎梏,基于真實的教學必要和可行來確定課程框架?本人認為“思維”可成為構建語文教學的重要抓手。
任何作品其實質都是思維和情感的表達,二者使之具有學習的價值。縱觀國內的大學語文教學,一直都在處理思維的輸入問題,以課文為中心,通過教師講,使學生能夠接收、記憶和理解。大語內在的思維能力和輸出能力被嚴重忽視,其情感價值、工具價值、資源價值被大大浪費。筆者認為大語培養(yǎng)的核心能力如下(情感能力暫不在文章討論):
在此能力架構下,教學目標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具體能力,而偏重思維訓練,如教師采用何種教法提高思維輸入的效率;如何啟發(fā)學生觀察思維對情感的運載;如何觀察思維輸出的過程,最終培養(yǎng)學生輸出轉化的能力。這改變了大語教學的角度,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展了能力培養(yǎng),將大語納入越來越復雜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訓練最具實用價值的思維能力、應用能力,從文本中汲取文化資源和審美情感。去模塊化教學嘗試以“課”為中心,使學生持續(xù)受訓于思維訓練,教師通過長期的觀察、梳理和歸納教法,調整教學策略,跟蹤教學效果,進而形成教學理論。
宏觀中觀研究最終要經由微觀研究來實證。教改的成功離不開對一節(jié)課、一篇文、一個教法、一個知識點、一位師、一群生的研究。筆者在三年六學期四十余班級的教學中,實踐了上述理論,并記錄了部分教學過程。在此,以《長恨歌》為例,具體展示和說明教法。
本節(jié)課,教師將重點放在白居易如何跳出歷史語境,重塑李楊的經典文學形象。通過文本細讀,觀察作家在選材組材、形象抓取上的特點,使學生的理解(輸入過程)在品味遣詞造句中充分加深。同時,鑒于《長恨歌》的特點,是一篇寫作手法極佳的文學經典,教師帶領學生觀察文本內在的思維是如何輸出矛盾的情感,作家如何在情感與理智的制衡下,塑造復雜人物形象。
為了使學生更充分地理解內在思維與外在表達/思維與情感/思維與邏輯的關系,課上,教師以邏輯結構圖展示作者內在的思考過程,白居易如何通過平衡結構(講古典詩詞的結構)來寫李楊愛情的酬償對等?如何通過不對稱來表達諷刺情感?如何通過上升結構刻畫人物深度?筆者還將《金字塔原理》、《結構思考力》揉入教學,更直接地訓練學生的語言思維、邏輯思維。
囿于有限的課時,教師利用課下或《演講與口才》、《應用文寫作》的課上時間,繼續(xù)完善這一教學主題,開發(fā)了思維游戲《瑯琊榜》、《甄嬛傳》、朱令案等,指導學生通過繪圖、口述等形式鍛煉思考、表達、寫作能力,最終將所學直接用于現(xiàn)實生活和工作。這樣,語言文化課程群的三課在培養(yǎng)能力上一致,互為補充、互相聯(lián)動。在此過程中,筆者指導了數(shù)百篇作業(yè),學生普遍反應課程更有趣味、更有用處。近年筆者積累了相當數(shù)量的教學材料,在探索解決教法無趣低效的問題上,朝著實際效用更進一步。
三、輸出能力的重點——應用轉化能力微探
社會存在普遍的偏見,認為語文無用。但筆者認為語文并非無用,如何定義“用”,如何去“用”是關鍵問題。在上文的教學框架里,筆者將語文的功用指向了至少三個層面,為人的情感審美價值,為公民的語言工具價值,為旅游職業(yè)人的文化資源價值。以思維為抓手的課程設計,就是為了學生能將三種價值貫穿起來理解和應用。因此,在大語教學中設置輸出能力環(huán)節(jié)是十分必要的。它使知識輸入指導實踐輸出,實踐輸出反哺知識輸入,形成學用結合的能力閉環(huán)。具體到旅游院校,輸出能力中的應用轉化能力是學生最薄弱也是最急需強化的能力。
因此教師遴選出適合做應用轉化的文本,在部分專業(yè)做嘗試。例如,以《詩經·鹿鳴》為微觀研究范例,在講授文學的基礎上,突出高雅的禮樂審美,延展出“中西方禮儀文化精神”專題講座,向學生展示為何旅游行業(yè)倡導“不松”的禮儀。開設的示范課廣受好評,被空中乘務專業(yè)邀約,開設同名人文素質大講堂。
以柳永的《望海潮》為例,教師從文本中的歷史典故、文化地標、空間布局出發(fā),引導學生關注杭州的歷史文化敘事。學生搜集、整理伴手禮、名饌、古跡,研究其背后的文化敘事,繼而開發(fā)旅游菜品、工藝品、旅游線路等,活用文化于旅游產品的包裝推廣。
在面向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授課時,教師已大致摸索出大學語文的基礎共通能力,那么,如何區(qū)分能力偏向,實現(xiàn)大語對學校、專業(yè)、學生的差異化教學。筆者嘗試根據(jù)學生專業(yè)的不同,設計差異化的應用轉化能力環(huán)節(jié)。而由此增加的工作量,借助信息化手段消化。如以學院和個人開發(fā)的網(wǎng)站為陣地,布置、查閱、統(tǒng)計、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
其中,以“‘蓮主題組詩的意象應用”為題的教學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它與旅游學院的各個專業(yè)做了較好結合,以教師講解意象為基礎,以學生應用意象為提升,調動學生的實踐熱情,先后在酒店管理專業(yè)踐行喜宴布展設計;烹飪營養(yǎng)專業(yè),蓮主題菜品設計制作;工藝品專業(yè),文化衍生產品設計;旅游管理專業(yè),主題線路、導游詞設計等。由此產生了數(shù)量頗豐的文化產品,直接用于企業(yè)經營。
應用轉化環(huán)節(jié)切實鍛煉到學生的知識輸出能力、跨界交叉能力,學生將大語視為資源寶庫,開始有意識、有技巧地利用大語來解決職業(yè)中的問題。當中,與烹飪專業(yè)合作的《蓮花意象的解讀與應用》,在2018年江蘇省高等職業(yè)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語文能力的高下取決于思維水平,越來越復雜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必然要求更高的思維能力、跨專業(yè)交叉能力,這一發(fā)展趨勢必然地要求教師做出新嘗試。而以思維為抓手的教學框架,兼顧了傳統(tǒng)的知識輸入和新需求知識輸出,授學生以“漁”,有利于整體性的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通過對比同文不同師,同師不同文、同文不同教法,從微觀課堂入手,探索個性、趣味的教法,從而先歸納后演繹出可行的語文教學體系。
注釋:
[1] 文章以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為研究對象,探討大學語文的教法革新?!洞髮W語文》特指選文具有旅游偏向的文學作品,它與《演講與口才》、《應用文寫作》共同組成我校語言文化課程群。
[2] 教學設計獲得2018年江蘇省高等職業(yè)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一等獎。
[3] 輸出能力研究不局限于大語教學,語言文化課程群中的《演講與口才》、《應用文寫作》延續(xù)了輸出能力的培養(yǎng),三課在內容上呼應、能力上遷移、時間上同步。
參考文獻
[1] 何二元,黃蔚.母語高等教育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7-8.
[2] 陳嫣嫣.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3] 于彩芹.談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改革與發(fā)展趨勢[J].語文建設,2014(06):23-24.
[4] 李書磊.村落中的國家——文化變遷中的鄉(xiāng)村學校[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基金項目:文章系2018年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 “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大學語文輸入—輸出能力中微觀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XJY008。
作者簡介:杜娟(1984- ),女,內蒙古包頭人,講師,主要從事文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