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洋 于海波
摘 要:問題表征是解決問題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教師的表達能力直接影響問題的解決,決定教學的有效性。教師的問題意識、教學信念、知識結構和教學經驗影響著教學問題表征能力。專家型教師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有效的問題,使用各種表征方法,并注意表征的相關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教學問題;表征能力;物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3-03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17-0055-02
一、研究背景
(一)快速發(fā)展的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
縱觀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知識與人才的競爭,對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課堂教學組織是影響物理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面對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一系列問題,應該構建什么樣的組織模型,選擇什么樣的課堂教學組織策略?如何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值得一線教師深思的問題。
(二)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基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標志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 它也反映了課程改革從以學科為主導向以人為本的轉變,強調了學生內部素養(yǎng)的形成。如何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終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復雜的課程改革實踐需要教師培養(yǎng)更高層次的教學能力,因此,對教師在教學問題解決過程中的表征能力的研究實屬必要。
(三)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內容
隨著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國教師的整體素質與國家實施質量要求之間的差距已經凸顯。在滿足教師素質要求的同時,忽視了對教師教學思想動態(tài)素質的要求和培養(yǎng),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是阻礙了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如果我們能夠對教師的問題表征能力進行建構,使教師形成課堂組織的意識,樹立正確的課堂組織理念,從而提高課堂組織的理論素質和能力,就能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二、研究現狀
表征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部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對表征進行了廣泛的研究。Schoenfeld和Helman的研究表明,專家和新手教師在問題表征方面存在本質區(qū)別。新手教師通常根據問題的表面結構來表征問題的表面特性和相關信息。
(一)組織性教學問題
在構思課堂教學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應該在學生的答案中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還要清楚地理解希望學生使用的思維類型或過程。 綜合研究和分析了大量案例,我梳理了課堂教學組織不端行為的基本特征,大致歸納如下:問題設置缺乏情境性與合理性、教學引導缺乏適當性、教學組織缺乏應變性。
(二)教學問題表征能力
教師表達教學問題的能力可以理解為他們能準確表達教學問題的程度,表達能力的水平決定了思維能力的水平。本文中的教學問題表征能力,是指教師對課堂教學中解決問題的本質信息和問題解決方法的認識程度和水平,是教師對課堂信息進行自覺加工并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的一種重要能力,也是新手教師和專家的重要區(qū)別之一。
三、影響因素
(一)教師的問題意識
教師有效地描述問題,要努力從問題的角度保持好奇、疑問和探究這些發(fā)展的心理狀態(tài),能將經驗通過研究、實踐、反思等形式轉化為教育教學觀點、思想方法、理論等,教師問題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問題的識別和表征。
(二)教學信念
教師的信念不僅限于教師自己的意愿、態(tài)度、價值觀等,也包括教師在經過有目的的教學后,對學科內容的判斷、呈現方式的選取以及對學生學情的掌握,從而傳遞一些對課程以及師生關系的看法。教師的教學信念是所有教師思維的基礎,影響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有效信息的篩選、提取和整合。
(三)教師的知識結構
教師的知識結構是教學實踐的過程,不斷將物理學科知識與一般教學知識和學生群體聯系起來,不斷整合、建構與創(chuàng)新,最終形成教學經驗。教師的知識結構使得他們的潛意識里對流動的課堂活動構成一個適當的基本模式,而這個模式影響教師感知、理解、分析和表征問題。
(四)教學經驗
經驗是每位從教多年的教師的無形財產和內在資源,它會直接影響表征的選擇與運用。尤其是關于學生學習的經驗使得他們能以學生為中心,對教學有預見性,更靈活地選取知識呈現的方式,優(yōu)化教學手段。 熟能生巧,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有了質變,使得教師教學更加自如,創(chuàng)造屬于自身的獨有風格。
四、初中物理教師組織性教學問題表征能力結構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動態(tài)的、復雜的系統(tǒng),充滿了挑戰(zhàn)和突發(fā)狀況,涉及許多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素,教師的教學問題表征也不是單一的一項能力的體現,是各項能力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結合教學問題表征的一般過程,我認為教學問題表征能力主要包括如下要素:
(一)問題信息的識別能力
識別教學問題的本質源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覺察到現有的某一情境發(fā)生的狀態(tài)與預想的目標狀態(tài)之間存在差距,通過教師個體的內在認知系統(tǒng)識別問題,最終將其定義為具體的某一類教學問題。教學問題識別能力是指教師在問題發(fā)現的過程中,能將教學問題歸類,與自身認知結構中的某教學問題模式相匹配的能力,其實質就是問題表征與模式識別的動態(tài)生成。
(二)問題信息的提取能力
在問題描述過程中,如果教師在搜索問題信息時遺漏了一些信息,那么構建的問題空間就不完整了,將無法找到問題的正確解決方案。 雖然對大多數問題,有必要切斷不相關的細節(jié),并將注意力集中在對解決問題至關重要的信息上。然而,有時它似乎是無用的或與問題無關的知識,引導教師產生正確的問題空間。
(三)問題信息的整合能力
教師不僅要仔細搜索和提取問題信息,還要善于正確理解和使用它們來查找每個信息的內部聯系。如果誤解了問題的語言,就無法建立正確的問題空間,從而無法找到問題的正確解決方案。
(四)問題信息的同化與順應能力
當外部刺激與現有的認知結構不沖突時,個體將直接吸收新內容,從而豐富現有的知識和經驗;當外部刺激與現有認知結構發(fā)生沖突或矛盾導致認知失衡時,個體會選擇調整或重組現有的認知結構以適應對象。 問題的特征是同化的結果,也是合規(guī)的結果。
(五)問題信息的構建能力
該構造基于信息同化,形成具有一定抽象性和一般性的問題表示。 通常,為了確保問題得到解決,有必要構造具有某種抽象和一般性的表示,因為只有在這種表示狀態(tài)下才可以突出顯示問題的內部結構,以實現更高級別的問題表示。信息建構有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一是外部信息的提取,二是內部相關知識的激活。
五、提升建議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
教師的教學信念是教師識別教學問題、表征教學問題和解決教學問題的強有力的支撐,包含教師對怎樣解決教學問題的看法。 為提高教師代表教學問題的能力,教師首先需要改變自己的觀念,喚醒教學問題的意識;認識到教學問題表征的重要性,認識到不僅教學問題的解決過程重要,識別教學問題從而表征教學問題的過程更為重要;從識別教學問題入手,明確教學問題的類型,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整合有用信息,進而準確表征問題。
(二)勤學好問,不斷完善自身
新手教師的教學問題表征能力水平較低,導致其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教學問題往往做出向教案靠攏的機械表征;有經驗的教師經常被專業(yè)習慣所左右,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運用以往的教學經驗,采用固有模式表征教學問題, 對新的或潛在的教學問題持有惰性。 因此,教師要通過觀摩好課、聽課、評課等實踐活動,獲取來自他人有價值的教學表征知識, 反思自身不恰當的知識表現形式,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表現形式。
(三)注重反思總結,完善教學問題表征能力
教師對教學問題表征進行反思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對自身在識別教學問題、表征教學問題時所運用教學理論和教學思維的內省和評價。 教師要對表征教學問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偏差或不恰當行為進行積極的探究與思考, 對在表征過程中用到的各種思維進行分析和評價,從而總結出適合、有效表征教學問題的方式,更新自己的教學思維方法,提高問題表征的準確性、科學性和合理性。 教師應持續(xù)回顧反思,如表征方式是否吻合學生的認知,處理得當與否,并不斷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做出改進,持續(xù)提高表征能力,不斷優(yōu)化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申繼亮,王凱榮.論教師的教學能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64-71.
[2]尹 達.論教師問題解決學力的培養(yǎng)策略[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21-125.
[3]鄧 鑄,余嘉元.問題解決中對問題的外部表征和內部表征[J].心理科學進展,2001,9(3):193-200.
[4]陳麗君,鄭 雪.大學生問題發(fā)現過程的表征層次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9(3):46-53.
[5]陳麗君.論知識對發(fā)現問題的影響——從不同領域問題發(fā)現能力的差異談起[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4):25-28.
[6]胡小勇,祝智庭.教學問題設計研究:有效性與支架[J].中國電化教育,2015(10):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