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教學是語文學習中的重點,然而學生普遍厭作文,怕作文,小學作文教學則是學生寫作道路的啟蒙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按照目標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愿意寫,喜歡寫,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寫作;興趣;目標教學
近幾年來,我在語文寫作教學中通過不斷的實踐,對學生進行了“目標”訓練實驗,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
寫作能力目標訓練
所謂“目標訓練”,就是將寫作訓練的全過程分解成若干符合寫作系統(tǒng)提高規(guī)律的目標層次,然后按各目標進行訓練,指導學生按要求完成作文,在此基礎上再根據(jù)各自目標層次的具體要求進行批改和講評。目標訓練要分階段、分層次進行,一般是一次一個目標,內容集中,篇幅短小,學生易于掌握。目標訓練要和閱讀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在目標訓練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訓練,以求達到綜合的完美形式。
觀察力、思考力、想象力是寫作的基本能力。如果忽視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只進行文體訓練,他們寫作能力的結構是不完備的。只有寫作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才會提高。
(一)
觀察,是獲得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又是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的基礎,還是準確、生動表達的前提。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我采用了目標訓練的方法。如: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人”“事”“物”“景”的能力,這是分目標,而觀察人的“外貌”“動作”“行為”“語言”“神態(tài)”就是不同的小目標。在學習《少年閏土》一文后,我結合文中對閏土的外貌、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讓兩個學生在講臺上對話,表演著不同的動作、神態(tài)。坐在下面的同學通過仔細觀察,找出人物的外貌特征,然后用文字描述出來。全班同學描述同一個形象,便于比較優(yōu)劣,寫得好的即為達標,可進行下一個目標的訓練。
(二)
思考力是指運用分析、綜合、比較和概括等思維方法對事物獲得本質認識的能力。寫作過程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思考力。在教學中我訓練學生對生活現(xiàn)象進行觀察,運用思考力來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寫作的素材,豐富寫作的內容。
學習《聽潮》一文后,我以“大海”為題,鼓勵學生從不同的側面,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寫出具有新意的作文。一個學生寫道:“作者贊美大海的雄壯美和它的偉大力量。我不贊美大海,我認為大海自私,和大海相比,井要高尚得多。井,沒有湖泊那樣秀美,沒有小溪那樣綿長,更沒有大海的波瀾壯闊,但它樸實、自然,給人的是清涼的甜甜的水。大海比井大,但它只知道貪婪地吸收別的河流流來的水,使自己大無邊際??墒切⌒〉木畢s盡力汲取地下的水,把它們聚在一起,獻給人類?!边€有的學生從“一滴水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千萬滴水匯成大?!边@一客觀事實,想到“團結就是力量”這一主題。
(三)
想象力是寫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寫作的每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都要有想象力參加。結合閱讀教學訓練學生的想象力是最佳的方法。例如:學完《窮人》以后,我讓學生續(xù)寫第二天孩子們醒來后的情景,學生通過想象,寫出了桑娜自己的五個孩子對西蒙的兩個孩子的態(tài)度,通過五個孩子不同的神態(tài)、語言,來表現(xiàn)孩子們跟爸爸媽媽一樣具有美好的品德,或者家里雖然貧窮,但全家人團結一心的感情。
二、 作文批改目標訓練
作文批改是寫作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改進批改方法,提高批改效率,一直是語文教師研究、討論的課題。
傳統(tǒng)的批改方法是學生寫,老師批。老師通過作文批改,可以具體地了解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和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寫作能力的差異。但是老師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學生只看看分數(shù)和評語,有的學生甚至連評語都不看,致使作文批改沒有達到提高寫作水平的目的。
我們每次作文都是根據(jù)目標要求完成的,批改時也按目標標準來評估每個學生的作文。批改的方法有老師批、師生同批、同學互批,或者一人講,大家評。批改前,老師把本次作文目標要求告訴學生,然后布置學生按目標分層次批改。在同學互批時,我分六步進行:(一)先通讀全文,理解所批作文的段落層次,看文章是否切題,選材是否得當。(二)閱讀全文,看文章表達上的成與敗,語言表達是否恰當,布局是否合理,立意是否有獨到之處。(三)根據(jù)目標要求批改并寫出評語。(四)批改者針對如何寫好此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議。(五)作文批改完畢,由批改的同學推薦好的作文,當堂朗讀原文和評語,供大家鑒賞、學習。(六)作文本發(fā)給作者本人,作者進行自評,可以對評語和建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也可以談自己的寫作體會和今后自己在寫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作文講評是批改的發(fā)展與提高。在作文講評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是“一人講大家評”的形式。這種方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適用于范文講評,也可做對比講評。講評前選一篇寫得較好的作文,再找一篇在某一點上欠缺的作文,在講評前讓這兩位同學準備好發(fā)言稿,談談自己寫本文時是怎樣審題的,為什么選用這幾個材料,層次結構為什么這樣安排,文章要表達的中心是什么?
講評時,老師先讀寫得較好的作文,然后讓同學們給這篇作文寫評語,談自己的看法。同學們踴躍發(fā)言,課堂氣氛活躍。有時會出現(xiàn)不同的看法,遇到這種情況,我結合分析談自己的看法,結束爭執(zhí)。最后將話題一轉:“讓小作者來談談自己寫作時是怎樣設想的吧。”其實是讓小作者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寫作經(jīng)驗。有時,同學們還向小作者提幾個問題,猶如“答記者問”的形式。同學們對小作者的回答感到滿意時,自然而然地爆發(fā)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對寫得有欠缺的作文,同學們幫助找原因,向小作者建議該怎樣寫才能使這篇作文令人滿意,絲毫沒有取笑、看不起的意思。通過講評,使同學們領悟到作文該怎么寫。
這種形式的講評,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說理判斷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很有幫助,又給全班同學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交流、學習的機會,增強了同學們寫作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寫好作文的進取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大有幫助。對于改變作文講評課“老師講,學生聽”的局面、活躍課堂氣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都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李瑩.關于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上),2018(11).
[2]雷俊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現(xiàn)狀及成因分析[J].新課程(中),2017(9).
作者簡介:
韓秋,甘肅省嘉峪關市,甘肅省嘉峪關市建設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