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進步與更新,基于中國新課改和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出這一背景,開放式歷史教學模式對于初中歷史教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開放式歷史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采用一定的策略,通過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通過開放式課堂建構,讓學生適應開放式教學氛圍;通過開放式評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初中歷史;開放式教學;核心素養(yǎng)
歷史應該是鮮活的,也是擁有豐富內涵的,更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中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升歷史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可以通過開放式教學模式來拓展初中歷史教學的時空范圍,讓學生在具體的、現實的情境中去感受歷史,學習歷史和反思歷史。
一、 開放式歷史教學的必要性
中國是一個擁有豐富歷史資源的國度,重視歷史是中華文明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歷史本身是有著豐富內涵的,一個個歷史事件、一個個歷史人物、一段段歷史背景……組成了豐富的,具體的歷史。如果我們中學歷史教學著眼于讓學生去記憶,去背誦,這就失去了歷史教育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若是采用開放式教學,則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體驗歷史,從而產生積極的思索。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中外的交往與沖突”一課時,里面就有戚繼光抗倭的教學內容,莆田作為東南沿海城市,在抗倭方面有著巨大的貢獻,比如說每年正月十九莆禧村舉行的“爬刀梯”“白頭春聯”“做大歲”民俗活動,是從明朝傳承下來的紀念抗倭英雄的傳統(tǒng)文化,這就是活生生的歷史。因此在進行這一課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申請帶著學生到莆禧古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通過自己去觀看古城墻等歷史遺跡,以及刻有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詩句的石頭,聽歷史傳統(tǒng)故事,這樣的歷史是豐滿的,有血有肉的。在開展這樣的開放式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分組,提前給學生布置開放式作業(yè),讓他們思考歷史問題,如抗倭戰(zhàn)爭為什么能夠勝利?有什么歷史教訓和經驗?也可以整理歷史資料,讓學生通過圖片和文字,整理抗倭歷史資料等。通過這種開放式歷史教學,讓學生更感興趣,對于歷史有更真實、更具體的感受。開放式歷史教學是符合歷史教育教學發(fā)展潮流的,有利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能夠真正推動中學歷史教學發(fā)展。
二、
初中歷史推進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具體策略
(一) 開放式問題引導
在中國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中學生學習歷史的時候,很少會有開放式的問題,大部分歷史問題都是屬于知識性的,一些學生雖然對于歷史知識非常熟悉,但是并不會利用歷史知識去分析問題。并且由于考試和評價制度的影響,我國中學歷史教學過于強調和追求正確答案,這并不利于學生形成發(fā)散性的歷史思維。不過隨著新課改推進,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我國歷史教學也逐漸開始重視學生開放式思維的培養(yǎng),這點從中學歷史教材問題和中高考歷史題目看出來。在學習八年級上冊“戊戌變法”這一課內容時,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我們通常會要求學生了解背景、記住關鍵人物、時間、結果,以及經驗教訓等。這樣的學習模式,過于強調知識性,而忽視了思考探索,教學效果不好。因此,我換了個方式,讓學生思考:“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中國將會呈現什么樣的歷史發(fā)展局面?為什么?”這是一個開放式問題,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為了得出合理的答案,學生需要對當時的世界格局和中國社會有一個了解,還需要對戊戌變法的情況有清晰的掌握,這樣才能得出合理的答案。這個問題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我都會給予他們鼓勵。
(二) 開放式課堂的建構
開放性課堂的建構,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靈活,開放。一些中學教師基于教學任務的考慮,對于活動課不夠重視,我認為通過活動課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七年級上冊時,我認真組織學生“秦始皇功過的辯論”的活動課,通過辯論,學生更好地了解了秦始皇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貢獻以及一些錯誤做法,到七年級下冊學習隋唐歷史的時候,除了教材上的活動課之外,我重新組織了和設計了一個活動課:“秦始皇和隋煬帝的功過對比辯論”。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代表秦始皇,這組學生將自己代入秦始皇的角色,講述自己的功績,并且挑出隋煬帝的錯誤;一組代表隋煬帝,主要講述隋煬帝的功績,并且指出秦始皇的不足。通過這樣對比辯論的方式,學生的參與度很高,由于提前給學生打了招呼,讓他們有個準備的時間,一些學生還會提出比較有特色的觀點。經過這樣的開放性課堂教學,學生在辯論中不僅可以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而且還會進行思考和對比,這就是非常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培養(yǎng)的。
(三) 建立開放式評價制度
評價制度很重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學習方式的選擇。越來越多教育教學專家意識到,過于強調成績和分數的評價制度,正在扼殺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建立一個多元的、開放的、科學的評價制度,就成為推動初中歷史開放式教學的重要策略。比如說在學習明朝“中外的交往與沖突”時,有學生提出,明朝的海外對外戰(zhàn)爭實際上是很強大的,對外海戰(zhàn)基本上勝利居多,即使到了明朝末年,鄭成功還能打敗當時比較強大的海上強國荷蘭,成功收復臺灣。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中國不僅沒有強大的海軍,而且建立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戰(zhàn)爭中慘敗。因此,這個學生認為,清朝的統(tǒng)治,導致中國海軍落后了。不過也有學生提出另外觀點,認為不是清朝落后了,更重要的因素是世界工業(yè)革命發(fā)展了,清朝沒有跟上時代發(fā)展。對于學生的這種觀點,實際上都有一定道理,雖然不是標準答案,但是我作為老師,鼓勵他們提出這樣有自身思考的觀點,給予他們較高的評價,并且引導他們繼續(xù)深入思考。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采用開放性教學模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可以通過開放式問題的引導,建構開放式課堂,并且采用開放式評價等具體策略推動初中歷史開放式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霞.淺談初中歷史的開放式教學[J].學周刊,2018(11):123-124.
[2]王恩科.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開放式教學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26):113+128.
[3]邱小鳳.立足素養(yǎng)培養(yǎng),優(yōu)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5):47.
作者簡介:
宋寶珍,福建省莆田市,福建莆田擢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