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
摘 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臨床上常見的免疫系統(tǒng)疾病,主要分為溫抗體和冷抗體兩種類型,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乏力、惡心嘔吐、高熱、黃疸等,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目的 探討在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輸血時使用不同輸血方法的效果分析。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中心醫(yī)院接收的需進行輸血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患者82例,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1例,參照組使用去白細胞輸血方法,研究組使用洗滌紅細胞輸血方法,比較兩組總不良反應率,并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的總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參照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且結果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洗滌紅細胞細胞輸血方法可降低輸血的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效果,可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輸血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去白細胞輸血方法;治療效果;不良反應
自免溶全稱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utoimmunehemolyticanemia,AIHA),主要是指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出現(xiàn)紊亂,由于抗體附著在紅細胞上,使紅細胞加速被破壞,而引起的貧血。而輸血主要是AIHA的治療方法,輸血是在醫(yī)院中最常見的事情,并且輸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常規(guī)的輸血方法,會引起發(fā)熱、頭疼、過敏以及血紅蛋白尿等不良反應。并且有相關研究表明輸血的不良反應主要是由于白細胞引起的,因此在輸血時降低白細胞可以減少不良反應。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中使用不同輸血方法的效果。
1一般資料
1.1 基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中心醫(yī)院接收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82例,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1例,參照組患者年齡為21歲-65歲,平均年齡(40.41±5.37)歲,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原發(fā)性貧血18例,繼發(fā)性貧血21例;研究組患者年齡為20歲-65歲,平均年齡(41.12±5.26)歲,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4例,原發(fā)性貧血22例,繼發(fā)性貧血19例。兩組患者在年齡、貧血類型和性別上沒有明顯差異(P>0.05),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已簽署知情書,并經(jīng)過中心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其他類型貧血、嚴重器官障礙、嚴重精神性疾病患者。
1.2 研究方法 研究組使用洗滌紅細胞輸血方法:通過離心方法將紅細胞中血漿和白細胞去除,并用生理鹽水進行重懸,回收紅細胞后向患者輸送血液,在輸血的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的情況,一旦發(fā)生不良反應,要停止輸血,并且讓患者休息觀察患者的情況,如出現(xiàn)過敏要給予抗過敏藥物處理,如果情況嚴重要及時進行處理。
參照組使用去白細胞輸血方法:主要通過細胞篩的方法,將血液中的白細胞去掉,從而減少血液中的炎性介質(zhì)后,將血液輸送給患者,在輸血的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的情況,一旦發(fā)生不良反應,要停止輸血,并且讓患者休息觀察患者的情況,如出現(xiàn)過敏要給予抗過敏藥物處理,如果情況嚴重要及時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產(chǎn)生發(fā)熱、頭疼、過敏的概率以及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效果顯著為臨床癥狀消失,臨床指標恢復正常,效果改善為臨床癥狀改善,臨床指標也得到改善,無效為臨床癥狀沒有改變或加重,臨床指標未恢復。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實驗的所有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處理,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用%表示,χ2檢驗,P<0.05為試驗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率4.88%明顯低于參照組43.90%,并且結果顯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效果 研究組治療效果(95.12%)明顯高于參照組(78.05%),并且結果顯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臨床上常見的免疫系統(tǒng)疾病,主要分為溫抗體和冷抗體兩種類型,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乏力、惡心嘔吐、高熱、黃疸等,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近年來對其關注度越來越高,輸血時其主要的治療方式,通過輸血可以使患者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水平水平等到迅速提高,以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并且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輸血技術也得到發(fā)展,輸血前進行血型檢測,可以有效降低在輸血過程中出現(xiàn)的溶血現(xiàn)象。溶血現(xiàn)象或?qū)е禄颊咻斞獣r出現(xiàn)不良反應,雖然隨著輸血技術的進步溶血造成的不良反應已經(jīng)得到控制,但是非溶血性造成的不良反應仍無法得到控制,發(fā)熱、過敏甚至血紅蛋白尿等不良反應都會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本次研究,采用少白細胞輸血方法,僅有2例(4.88%)出現(xiàn)不良反應,明顯低于懸浮紅細胞輸血方法(P<0.05),研究組治療效果(95.12%)明顯高于參照組(78.05%)(P<0.05),洗滌紅細胞的方法不僅去除白細胞減少輸血時導致發(fā)熱、過敏等的炎性因子減少,減少了對紅細胞功能的影響,也減少白細胞也減少了感染的性疾病的發(fā)生,也去除了鉀、氨、乳酸、抗凝劑、增塑劑和微小血塊、血小板等,故既保留了紅細胞的運氧作用,又可顯著降低各種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而去白細胞輸血方法輸血后雖然可去除了白細胞,但是其他物質(zhì)還是會存在,不良反應也還是會發(fā)生。
綜上所述,洗滌紅細胞輸血方法可降低輸血的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效果,安全性高、效果好,因此可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輸血中推廣應用,但在輸血時仍需要控制輸血量和輸血速度,確保輸血的安全和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宋慶召,李潤青.不同輸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的臨床療效試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8,29(4):510-512.
[2]趙新.不同輸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應用效果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49):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