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志華
【內容摘要】有學者將“自主學習”概括為:建立在自我意識發(fā)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樹立學生展示自我的自信心,教給學生正確的自主學習方式,嘗試合作學習模式,使學生“會學”尤為必要。
【關鍵詞】自主學習 ?習慣養(yǎng)成 ?有效指導
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的行為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在自主性學習的課堂上,教師的行為將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性學習課堂教學,旨在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完成必要的知識教學和技能培訓目標的同時,形成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下從四個方面來淺談從傳統課堂到自主性學習課堂的轉型中,教師對學生要做哪些有效指導。
一、習慣養(yǎng)成,教師示范,分層指導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它的利息”。在由他控學習習慣向自控學習習慣轉變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yǎng)綜合素質的基礎。
1.自主查閱,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擴大語文知識來源,范圍,并針對語文資料的多樣化,復雜性和高中學生學習時間的有限性,教師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與學生研究性學習有關的參考書目。
2.做好教師的示范誘導工作,狠抓起始訓練。在教學工作中時刻注意示范作用,讓學生學著做。
二、情商教育,培養(yǎng)抗挫性格,強化自信心理
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的前提條件是對自我的信心。一個自卑的人,一個自負的人,一個羞于表達和展示的人就無法真正參與到自主學習的課堂中來,所以在自主性學習的課堂上要鼓勵學生不怕出錯,勇于出錯。
1.進行抗挫教育,變“單行道”為“立交橋”
給那些害怕出錯的同學多些回答問題的機會,甚至老師有時故意出錯,讓學生明白老師也不是圣人,有時錯誤反而是進步的資源。同時教師要多和自卑脆弱的學生多溝通,不要讓他們永遠走在自我封閉的單行道。
2.培養(yǎng)抗挫性格,變“封閉心理”為“開放心理”
在課堂小組討論的環(huán)節(jié),要求全員參與,尤其要關注那些不愛說話的,不想參與討論,認為討論是浪費時間的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增強其自信心,引導他敞開自己的胸懷。
三、學法指導,培養(yǎng)主體意識,綜合能力
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和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和主動發(fā)現、主動研究、探索的精神,逐步達到會想、會說、會做、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得到全面、主動的發(fā)展。
1.力求指導“做”,培養(yǎng)操作能力
不要以為語文學科不同于理科就不要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聽說讀寫”中的“寫”就是操作能力。課堂中老師要多給學生機會上黑板板書的機會,要告訴學生條理清楚、字跡工整漂亮的板書是每位學生的努力方向。
2.啟導“思”,培養(yǎng)問題意識
教學中要加強思維過程的暴露,要引導學生在不斷的嘗試、轉化過程中習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從中讓學生主動的提問,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問題和認識;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會觀察,提高觀察發(fā)現問題,培養(yǎng)學生能同中見異、異中見同、平中見奇。
3.誘導“說”,培養(yǎng)表達能力
初始階段可以訓練學生在回答問題或陳述觀點時使用一些比較自信的領起語,如:“我認為……”“我覺得……”“我的理解是……”“我們小組一致形成以下觀點……”。
4.引導“聯”,培養(yǎng)遷移類推能力
要使語文學習不局限于一篇文章,一個知識點,就需要學生能夠把課內與課內的知識點進行銜接比較,同時也要學會把課內與課外涉獵到的相同或相反知識點進行碰撞交流。
四、合作學習,引導學生真討論,真分享
合作學習與教師個別指導相結合是發(fā)展學生主體性的良好教學形式,歸納起來,目前課堂上可以主要采取如下幾種類型:
1.小組討論型
小組討論型又可分為3種方式。
自由發(fā)言式:自由發(fā)言式即人人在小組中自由發(fā)言,全班充滿爭論的氣氛。
輪流發(fā)言式:讓小組成員圍繞一個中心問題挨個發(fā)言,一人不漏。
連鎖評價式:學生面對一個中心問題先由一人發(fā)言,然后由他本人請組內一個同學補充,若未完成,依次接續(xù)。
這種討論方式適用于老師留的問題探討性比較強,思考的角度比較多,或者本身就是開放性題目。
2.小小組討論型
此種討論類型是把小組討論的幾人再分成兩個小組,變?yōu)樾⌒〗M。這樣,發(fā)言的機會和時間都增加了一倍,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樂于參與的意識。
3.“一幫一”討論型
這是一種比較新型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在這種情況下,要告知優(yōu)秀生你自己懂了和你能教會別人懂了,那是兩種不同的境界,第二種境界你已經到了游刃有余,目無全牛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2] 文蘭森. 我主張“導創(chuàng)教學”[J]. 中學語文教學.
[3] 肖川. 論學習方式的轉變[J]. 教育理論與實踐.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