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wèi)華
【內容摘要】2017年高中學科新的歷史課程標準頒布,其中提出了歷史核心素養(yǎng),本文討論了新的形勢下教師們應該做哪些方面,并以
“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案例為出發(fā)點分析,進行中學歷史學科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yǎng)?歷史解釋?實踐探索
一、歷史解釋的提出
“人們公認歷史是敘述之學,而且所有學科中唯一以記述為主的學科。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僅僅看到歷史記述過去、再現歷史的功能,而沒有注意到其解釋歷史的功能。實際上歷史是記述之學,也是解釋之學”[1]課程標準中關于歷史解釋的概念是這樣的:“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即便是對基本事實的陳述也包含了陳述者的主觀認識。歷史解釋是強調論從史出,在歷史解釋的基礎上涵養(yǎng)家國情懷,也即原來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前一階段改革,歷史教學的關鍵點是讓學生們弄懂歷史概念,學生們對概念越理解,歷史越能理解。教師們講清楚各種概念,學生們學習歷史是否有效的關鍵所在。在之前課程改革課程目標明確了課堂教學注重課堂探究,關于歷史解釋讓課堂豐富和引起學生興趣,如著名的高中歷史老師石國鵬老師和袁騰飛老師,他們的課很受學生們喜歡。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歷史課堂基本屬于課程改革中反對“滿堂灌”,但是他們的課堂上沒有一個人睡覺的,相反學生們對歷史很感興趣。他們課堂的精彩并不在于學生的參與度,而在于他們對歷史的解釋比較引人入勝。但是大多數歷史老師在歷史課程中難以實施的就是歷史解釋,大多數歷史老師并不能做到隨著時代的變化對歷史事件評價的變化。這次高中課程改革把“歷史解釋”作為核心素養(yǎng)之一引進課堂,對中學歷史課程目標,教學目標、教學方式都會帶來相應變革和教學內容的調整。因此對我們廣大一線歷史教師而言是帶來專業(yè)上挑戰(zhàn)和機遇并存,怎么樣從“三維”目標轉轉變到新的課時目標。所有的歷史老師都是從頭學起,逐步探索。鄧京力認為的關于“歷史解釋”過程就是探明歷史因果、闡釋歷史意義和客觀評價的過程[2]。探明因果關系排在歷史解釋的首位,分析原因的方法有(1)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2)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歷史解釋注意歷史時間分類,需要有統一的標準。歷史的發(fā)展過程歷史教科書常見的分類是把人類社會分成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中國歷史封建社會之后把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分類成半殖民半封建社會,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三大改造完成,這段時間是新民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56年中國八大召開到今天分類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解釋另外一個重點是闡釋歷史意義及進行歷史評價。因此歷史解釋的過程簡單的邏輯就是原因-目的-措施(過程)——結果-意義。在歷史原因分析的解學中,一般是來自教科書或者教師,根據教科書或者教師提供的材料所得,學生受知識的限制是不可能自己能分析原因。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后對原因能分類。而關于歷史意義與原因不一樣能夠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學生在思考探究的過程中形成自己關于歷史的解釋。
二、“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目標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首先是課堂目標的制定,我們怎么樣從原來“三維”目標教學轉到歷史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呢?筆者以張金山老師的人教版《新中國初期的外交》的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為例,探討課堂教學中怎么樣落實“歷史解釋”。在教學思路中他關于“歷史解釋”目標的制定是這樣表述:“理解教材對重要事件的解釋,在分析史料的基礎上,理性客觀地提出并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歷史解釋)”從這段表述看,張老師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yǎng)一是理解教材對重要歷史事件的解釋,二是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筆者認為這段關于“歷史解釋”的目標只是闡述了“歷史解釋”的概念,缺乏具體操作性和可測性,筆者根據張老師的教學設計認為關于“歷史解釋”在課堂上落實可做些調整:“通過理解教材對新中國外交方針的概念的解釋,在分析史料的基礎上,理性客觀地提出并形成學生自己的關于新中國外交方式歷史解釋。通過分析史料,能夠解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因果關系。
在具體教學方面,張老師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中并不是每一個概念都重點進行“歷史解釋”,而是對“對新中國外交方針”來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解釋能力
。學生能完成歷史解釋,必須要對進行歷史解釋的知識有所了解,張老師為此提供了材料,并且針對材料設計了問題(1)“材料一是如何解讀該方針政策內涵和原因?”這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他人怎么來解讀相關概念,也從解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了關于中國外交方針的內涵。接著追問的是“還可以給出哪些補充”,這個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建構出自己關于中國外交方針的歷史解釋,從整個教學過程中來看,教師對學生進行了適當的引導,并且引入到更深層次的知識。
這個知識的教學的最后,張老師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教材,讓學生自主閱讀,找出教材中哪些是對內涵的解讀?哪些是原因的解讀?這里要說明的是張老師采用的還是人教版教材,這是因為課程改革各省推進的時間不一樣,雖然張老師這節(jié)課用核心素養(yǎng)思維來進行教學,但是他這里采用的還是舊版的教材,舊版教材編寫還并不具備2017年新課標的要求,因此張老師在依據舊版教材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補充了不少史料,彌補舊教材不足,這也是采用舊版教材但是開始推行核心素養(yǎng)教學探索的教師們要特別注意的地方。而張老師采取讓學生解讀教材的方式,值得我們在教學中參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張金生.圍繞“素養(yǎng)”立意的教學設計——以人教版“新中國初期的外交”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8).
[3]馮一下.試述歷史解釋的內容要點——“歷史解釋與歷史教學”專題研究之二[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3).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