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摘 要】教育公平是教育系統(tǒng)具有永恒價值的基本理念和行為準則,它不僅是評價一個國家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水平的基本標準,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關鍵要素。作為體現(xiàn)教育公平核心范疇的高考招生制度自然成為了社會議論的焦點,其公平性問題被大家高度關注,如何解決高考招生改革中的科學性與公平性,為國家更好地選拔人才、是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的問題。[1] 2016年江蘇生源外調事件將教育公平問題再一次推上風口浪尖。什么是教育公平、如何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再一次成為熱議的話題。
【關鍵詞】高考招生;教育公平
一、引言
2016年5月,據(jù)相關媒體報道,升學壓力較小的省份向升學壓力較大的地區(qū)增加招生計劃,江蘇作為生源計劃調出地,今年將調出38000個招生計劃至山西、江西、四川等地。在原本985、211學校持續(xù)減招的背景下,江蘇一下子要調出3.8萬指標出去,對江蘇學子的影響不容忽視與回避,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家長圍堵教育廳的事件。
事件起源于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此前印發(fā)的2016年各地各部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和相關工作方案,要求加大對普通高校生源計劃存量安排的宏觀引導和調控,2016年升學壓力較小的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ㄊ校谏夏瓿R?guī)跨省生源計劃和2016年協(xié)作計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qū))的生源計劃。[2]
高等教育資源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其分配公平直接關乎大多數(shù)考生的切身利益。因此許多家長自發(fā)組織起來,各地教育部門辦公處舉牌游行,明確表示“反對外調、還孩子們教育公平?!?/p>
二、教育公平是什么
究竟什么是教育公平?通過CNKI“教育公平”主題詞檢測,時間限定為1998至2017年,一共檢索子啊3011篇CSSCI水平的期刊文章。從結果內以全文“高考招生”為檢索條件得出:從1998年至2017年共計有168篇研究此類型的文章。通過對此168篇文章進行計量可視化分析得出:有關高考招生教育公平的文章從1998年到2017年數(shù)量上呈總體上升趨勢,但波動較大,2012年跌入谷底,僅發(fā)表了8篇;
從基金支持角度來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位列前三,說明國家和政府非常重視高考招生教育公平這一問題的研究,全國財政撥了專項經(jīng)費用于鼓勵學者投入這一領域的研究。
從文章所屬機構來看,在前十名當中,北京師范大學對這一問題最為關注。
從學科分布來看,高等教育對這一問題有著長期的關注和研究,成果也最為豐富,緊隨其后的是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等。此外由于行政法和地方法制、社會學及統(tǒng)計學對于這一領域內的問題也有所關注。
從關鍵詞分布來看,位列第一的就是高等公平,其次是高考直接相關的高等教育,緊隨其后的是高考制度、和諧社會、自主招生、高考等關鍵詞。
將此168篇文章進一步歸類分析,學者們對于教育公平的概念界定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從范疇意義上看,它是一個反映相對性的范疇,而不是反映絕對性范疇,是反映教育質的范疇,而不是反映教育量的范疇;二是從教育本體的角度來看,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活動中對待每個教育對象的公平和對教育對象評價的公平;三是從教育對人的個性化的作用來看,教育對每個對象都不應一視同仁,而應有區(qū)別地對待,即通常所說的因材施教;從教育的結果來看,教育本身就是生產(chǎn)不均等、有個性的人的手段。[1] 就其教育公平的原則來看,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黃乃祝和肖地楚所總結的觀點基本可以代表學界的主要觀點,即:
(一)是受教育權利的保證原則,也即接受教育的權利。它主要包括:受教育的自由權。受教育者有選擇教育形式的自由權,有選擇學校的自由權,有選擇接受他認為是好的、適合其發(fā)展的教育的自由權。
(二)是教育機會平等原則。教育機會是指受教育者發(fā)展的可能性空間,是受教育者進入教育機構參與教育活動的各種條件總和它包含兩 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共享教育機會,即從總體上保障受教育者都應有大致相同的基本教育機會(均衡的義務教育),讓所有兒童有一條共同的“起跑線”二是差別教育機會,即受教育者之間的教育機會不可能完全相等,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別。
(三)是按照能力進行分配原則?,F(xiàn)有教育機會如何分配,最直接體現(xiàn)公平的兌現(xiàn)程度。受教育者由于投入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數(shù)量和質量以及努力程度不同,因而對社會的未來貢獻不同。根據(jù)受教育者能力進行有差別分配,一方面體現(xiàn)教育平等理念,另一方面體現(xiàn)自由理念,充分尊重并承認受教育者對于社會不同的未來貢獻。[5]
(四)是補償原則。這是從社會不利群體視角看問題,以是否最大限度滿足他們的利益為標準來確定教育資源的分配。其主要內容包括:立足于教育的整體利益,對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不利群體的教育進行必要的調整和補償,使不利群體普遍得到由教育所帶來的收益,進而使教育質量不斷提高。[1]
盡管不同學者從多個角度來剖析教育公平的基本概念問題,但是主要觀點繞不開上文所述四大原則概念界定。
三、當前我國教育公平嘗試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教育依然處于起步狀態(tài),還存在著很多不合理、不公平的現(xiàn)象——區(qū)域不公平、城鄉(xiāng)不公平、高考方式不公平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弱勢群體的受教育不公平等。[6]我國政府不斷改革和完善高考招生制度,盡管其存在為大眾所詬病的諸如選拔標準單一、一次考試定終身等問題,但不管怎樣在沒有找到更為公平的制度之前,它還是現(xiàn)階段一種相對合理的制度。其二是不斷完善自主招生制度,借鑒國外高校先進經(jīng)驗,突破傳統(tǒng)應試傾向,加大創(chuàng)新力度,自主招生名額應逐步增加。其三增加財政撥款資助力度,不斷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加大對品學兼優(yōu)學生的資助力度,建立越來越多的專項??畹莫劇⒅鷮W金,并對專項資金進行強有力的監(jiān)管,實現(xiàn)資助方法和形式的多樣化;科學制定政府、社會、個人分擔高校培養(yǎng)成本的年度比例,同時建立高校的收費聽證制度、公示制度,將高校收費的范圍、標準等公開,加大政府監(jiān)管和社會監(jiān)督的力度。[7]對殘疾人、貧困學生發(fā)放低息貸款和獎助學金,加大對貧困學生的政府扶助力量,鼓勵各慈善機構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和扶持[3]。其三即是統(tǒng)籌配置教育資源,全國各省份協(xié)商跨省計劃安排方案,實現(xiàn)教育資源對落后省份的傾斜和照顧,江蘇省外調事件即是在這種政策指揮下發(fā)生。
四、如何加快實現(xiàn)教育公平
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為許多人所詬病的高考制度雖然不是完美制度,但是它牽涉到的利益方紛繁復雜,并且在更好的制度出來之前,我們必須秉著審慎原則,循序漸進改進高考制度。本文任務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優(yōu)化學生評價考核體系。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拓寬人才選拔渠道。高招的多元化要求改變高考成績的唯一性,并要確保高中教學質量和全面素質教育的推進。在條件成熟的地方,部分院??梢灾苯愉浫W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符合學校要求的學生;考試的命題、組考、評卷、成績管理等各省統(tǒng)一實行,學業(yè)水平考試是高考的補充,也是完整的考試制度,既要與高考緊密、有基地銜接,又要提高其科學性、準確性、規(guī)范性,對于學生的評價不再是唯分數(shù)是從,評價標準多樣化,從多角度考核與評價。[8]
(二)優(yōu)化考試內容??荚噧热菀恢笔抢_高考招生制度公平性的一大問題。目前我國高考招生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偏向于背誦型知識,考生主要是以題海戰(zhàn)術應對考試,而這既不利于學生發(fā)展,也背離按照能力進行分配的原則。鑒于此,當前的考試內容改革應將能力考查作為重點,突出體現(xiàn)學生對知識理解運用、問題分析、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注重學生動腦和動手能力的綜合考查,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踐。此外,考試內容要注重學科之間的滲透和綜合,體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客觀要求,重在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三)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增強綜合國力。堅持補償原則,切實提升落后地區(qū)的受教育機會和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黃乃祝,肖地楚.彰顯教育公平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3,(12):49-51.
[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關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編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2016年4月25日.教發(fā)[2016]7號.
[3張治勇.網(wǎng)絡公開課:實現(xiàn)高等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16,(04):81-86.
[4]麻寶斌,范瓊,杜平.中國現(xiàn)階段教育政策公平感研究[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6,(03):67-76.
[5] 吳立保.高等教育公平:制度設計的視角[J].高教探索,2011,(02):23-28.
[6]唐景莉.大學中學銜接應對高考改革——訪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J].中國高等教育,2016,(05):4-6.
[7]張雷生.關于韓國欠發(fā)達地區(qū)高考招生扶持政策的研究[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4,(04):33-40.
[8] 羅爾斯.正義論[M. 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9] 黃乃祝,肖地楚.彰顯教育公平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3,(12):49-51.
[10] 鐘秉林.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2,(09):19-23+57.
[11] 翟月玲.“異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究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2,(07):25-29.
[12] 郭昕,朱春暉.從教育公平視角探討我國的高考制度改革[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