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作嫻,翁貞華
深圳市龍華區(qū)人民醫(yī)院超聲科,廣東 深圳518109
乳腺單純型浸潤性微乳頭狀癌(pure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PIMPC)首先被Siriaunkgul和Tavassoli發(fā)現并定義,是浸潤性乳腺癌的一種罕見特殊類型,占所有乳腺癌的2%~8%[1-2]。PIMPC在生物學行為上具有侵襲性高、預后差等特點[3]。既往有研究指出PIMPC是乳腺單純型浸潤性導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一種特殊亞型,但由于PIMPC具有特殊的病理學特征,且腋窩淋巴結轉移率和侵襲性高于IDC,2003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乳腺腫瘤組織學分類指南中將PIMPC單獨定義為少見的浸潤性乳腺癌的一種類型[4-5]。早期發(fā)現及診斷PIMPC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有重要意義,因此本研究分析了PIMPC的超聲及病理學特征,并探討了兩者之間的相關性。
選取2010年1月—2016年5月于深圳市龍華區(qū)人民醫(yī)院行手術治療且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為PIMPC的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共計納入47例,均為女性,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60.94±10.93)歲。同期選取IDC患者40例為對照組,年齡34~69歲,平均年齡(58.46±9.76)歲。
PIMPC診斷標準:① 瘤細胞排列呈微乳頭狀或桑葚狀,彌漫或結節(jié)狀浸潤性生長,細胞簇呈實性或管狀結構漂浮于海綿狀腔隙內;② 細胞簇缺乏纖維血管軸心,簇周有透明帶包繞,并由纖細的纖維組織分隔而缺乏促纖維增生現象;③ 瘤細胞呈柱狀或立方形,胞質多少不等,淡染至強嗜伊紅,染色較深,細胞核有不同程度的異型性;④高度的淋巴侵襲性表現為淋巴管和區(qū)域淋巴結轉移。IDC診斷標準:① 細胞異型,細胞核增大,濃染,染色質分布不均,核漿比增大;② 細胞排列極象紊亂,瘤細胞在導管內形成多種排列方式;③癌細胞浸潤周圍間質,癌細胞周圍纖維間質增生,癌細胞接觸處出現增生的纖維間質斷裂。
使用ALOKA α10型、GE Logiq E9型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分別為1~15 MHz和6~15 MHz?;颊呷∑脚P位,上臂外展,按常規(guī)檢查方法對患者雙側乳腺和腋窩進行橫切、縱切和旋切全面檢查,觀察乳腺病灶直徑、形態(tài)、邊界、邊緣形狀、內部回聲、周圍回聲及Adler血流分級;切換至超聲彈性成像模式,囑患者保持呼吸平穩(wěn),調整取樣框大于病灶范圍,顯示病灶最大切面,實時觀察二維超聲圖及彈性成像圖;觀察雙側腋窩淋巴結大小、數目、形態(tài)結構及血流情況等。
Adler血流分級:0級,腫塊內未發(fā)現血流信號;Ⅰ級,少量血流,可見1~2個點狀或細棒狀腫瘤血管;Ⅱ級,較豐富血流,可見3~4個點狀血管或1個較長的血管穿入病灶,其長度可接近或超過腫塊半徑;Ⅲ級,豐富血流,可見≥5個點狀血管或2個較長血管[6]。
Itoh評分:彈性圖以彩色編碼不同組織的硬度。其中,綠色為取樣框內組織平均硬度,紅色為更軟,藍色為更硬。采用5級評分,病灶區(qū)呈粉色為1分,呈紫色或混雜少量綠色為2分,呈綠色或混雜少量黃色為3分,呈黃色或混雜少量紅色為4分,呈紅色或混雜少量黃色為5分。3分以下判定為良性病變,4~5分為惡性病變[7]。
腋窩淋巴結轉移:正常腋窩淋巴結在超聲圖像上定義為橢圓形,內部可見高回聲淋巴結構。利用超聲觀察雙側腋窩淋巴結大小、數目、形態(tài)結構及血流情況等,發(fā)現淋巴結結構異常、形態(tài)異常及血流信號改變等提示腫瘤淋巴結轉移可能。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統計超聲診斷PIMPC淋巴結轉移的真陽性、假陽性、真陰性及假陰性例數,計算超聲診斷PIMPC淋巴結轉移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
患者一般資料及病灶分布特征具體見表1,兩組之間患者年齡、病灶大小、病灶位置及病灶分布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病灶超聲特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和病灶分布特征比較
表2 兩組病灶超聲特征比較
術后腫瘤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PIMPC腫瘤細胞呈微乳頭狀排列,集塊型分布。超聲提示PIMPC血流信號以0~Ⅰ級為主,病理學檢查結果提示腫瘤組織中存在少量新生血管(圖1)。
圖1 PIMPC組織病理學特征A:病理學檢查顯示PIMPC腫瘤組織呈乳頭狀排列,集塊型分布;B:癌組織邊緣無纖維組織簇包繞
超聲診斷結果提示47例PIMPC中有21例存在腋下淋巴結轉移,腋下淋巴結轉移發(fā)生率為44.68%;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證實47例PIMPC中有34例存在腋下淋巴結轉移,腋下淋巴結轉移發(fā)生率為72.34%。超聲診斷腋下淋巴結轉移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52.94%、76.92%、85.71%和38.46%(表3)。
表3 PIMPC腋窩淋巴結轉移超聲與病理檢查結果比較(n)
目前,乳腺癌是中國女性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8]。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乳腺癌的一種罕見的獨特病理學亞型,癌細胞多表現為中低度分化,腫瘤細胞呈乳頭狀生長,缺乏纖維血管軸心,且癌細胞極性顛倒,細胞排列方式呈頂端向外。IMPC可能是單獨發(fā)生的,也可能與其他組織學類型的乳腺癌合并發(fā)生。任一組織學類型的乳腺癌只要病灶中含有微乳頭狀結構即診斷為IMPC,IMPC中僅含有乳頭狀結構者即為PIMPC。
研究表明,在診斷為PIMPC的乳腺癌患者中,10%~90%除微乳頭成分外合并其他組織類型成分[9]。與IDC相比,PIMPC具有明顯的組織學特征和分子遺傳學特征,且具有淋巴侵襲率高、淋巴結轉移率高的特點,是一種預后較差的乳腺癌病理學類型,其惡性程度顯著高于不伴有微乳頭成分的乳腺癌患者[10]。此外,PIMPC復發(fā)率高,5年復發(fā)率高達62.6%,顯著高于其他類型乳腺癌[11]。鑒于PIMPC特殊的臨床病理學意義,其影像學特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超聲檢查由于安全、無創(chuàng)、可重復及操作簡便等優(yōu)勢,成為目前診斷腫瘤的重要檢查手段,在PIMPC臨床診斷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2]。
本研究表明,PIMPC在超聲圖像上大多表現為形態(tài)不規(guī)則、病灶邊緣不清及邊緣毛刺征等惡性征象,與張美戀等[13]的研究結果相近。與IDC比較,PIMPC病灶直徑多在2 cm以上,病灶邊緣較少出現蟹足狀改變,這主要與PIMPC 病灶以集塊型細胞簇為主和向病灶周圍浸潤速度相對勻速有關,而IDC中由于癌細胞向周圍組織擴散,易形成炎性反應細胞浸潤帶和結締組織增生帶,常見蟹足狀改變。本研究中,37個PIMPC病灶表現為混雜回聲,僅12個(25.53%)病灶出現回聲衰減,與蘇曉慧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PIMPC病灶內多缺乏膠原纖維組織,且細胞以集塊型為主,而IDC病理學檢查時可見大量膠原纖維組織,因此IDC后方衰減比例較高。但Günhan-Bilgen等[15]研究16例乳腺IMPC,發(fā)現60%的病灶后方回聲存在衰減,40%后方回聲正常,與本研究存在差異,可能與樣本量不同有關。PIMPC病灶縱橫比≥0.7的比例顯著降低,其主要通過脈管浸潤、轉移,侵襲方向沿著脈管走行,多呈橫向生長。PIMPC血流信號以0~Ⅰ級為主,而IDC以Ⅱ~Ⅲ為主,與IDC病灶可分泌腫瘤血管生成因子及PIMPC病灶缺乏纖維血管軸心相關。盡管大部分PIMPC和IDC病灶的超聲彈性成像評分≥4分,但兩者間存在差異,因此臨床上二維超聲特征相似、彈性成像評分≤3分時,可考慮為PIMPC。
PIMPC中,即使腫瘤體積較小或腫瘤中微乳頭狀癌成分很少,相比其他乳腺癌類型仍具有較高的淋巴結轉移概率,這與其病理學特征密切相關,且淋巴結轉移率是判斷其預后的主要指標[16]。PIMPC在光鏡下表現為腫瘤細胞呈微乳頭狀排列,彌漫浸潤性生長,腫瘤組織與周圍間質之間有明顯的空隙,且缺乏纖維血管軸心。PIMPC的病理學特征導致其有較高的淋巴結轉移率和較差的臨床預后[2]。本研究中,超聲結果提示PIMPC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發(fā)生率為44.68%,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提示腋窩淋巴結轉移發(fā)生率為72.34%,與Walsh等[17]報道的72.30%接近。PIMPC易出現淋巴結轉移與以下因素有關:①PIMPC癌細胞表面存在微絨毛結構,微絨毛朝向病灶間質側,且癌細胞內部存在豐富的細絲結構,提示PIMPC癌細胞具有較強的浸潤能力;② PIMPC癌細胞表面微絨毛與病灶間質結合能力弱,癌細胞易脫落;③ PIMPC病灶中存在大量脈管結構,使癌細胞易通過脈管轉移。本研究表明,超聲診斷PIMPC淋巴結轉移具有較高的特異度與陽性預測值,但靈敏度較低,與PIMPC主要通過脈管浸潤、轉移相關。PIMPC早期通過淋巴管轉移,而淋巴結未受侵犯,因此超聲診斷其淋巴結轉移的靈敏度較低。
綜上所述,PIMPC的超聲表現以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界不清、邊緣毛刺及低血流信號為主,與乳腺腫瘤組織病理學特征密切相關。超聲對提示PIMPC腋窩淋巴結轉移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