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斌
【摘要】 目的 探討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接骨術(MIPPO)結合鎖定加壓鋼板(LCP)內固定在四肢骨折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80例四肢骨折患者, 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0例。對照組接受單純LCP內固定治療, 觀察組接受MIPPO技術聯合LCP內固定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手術時間、骨痂生成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肢體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骨痂生成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63.6±7.1)min、(8.5±1.7)周、(5.9±1.7)個月, 均短于對照組的(97.5±9.7)min、(11.5±3.0)周、(8.4±2.3)個月,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67.8±11.6)ml, 少于對照組的(121.7±16.8)m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yōu)良率92.50%高于對照組的75.00%,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的27.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MIPPO技術結合LCP內固定可減輕四肢骨折治療過程中的手術損傷, 加快患者肢體功能恢復, 改善疾病預后。
【關鍵詞】 四肢骨折;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接骨術;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預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8.030
四肢骨折主要為創(chuàng)傷性骨折, 在臨床骨科中屬于常見病和多發(fā)病, 致傷原因包括撞擊、跌墜、擠壓等, 可引起機體的強烈疼痛, 并導致患肢畸形的發(fā)生[1]。目前手術復位為其主要治療方式,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 生物固定模式原則得到確定后, 四肢骨折治療的主要方法逐漸向間接復位術進行轉變, 其中LCP、MIPPO為生物固定模式的代表術式, 其可使患者骨折部位血液供給、骨膜及軟組織損傷得以減輕, 改善疾病預后[2]。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80例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 總結MIPPO技術結合LCP內固定在四肢骨折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 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0例。對照組男26例, 女14例;年齡18~71歲, 平均年齡(42.7±9.5)歲;骨折部位:肱骨近端11例, 股骨遠端7例, 肱骨干10例, 脛骨遠端12例。觀察組男25例, 女15例;年齡21~70歲, 平均年齡(41.8±9.6)歲;骨折部位:肱骨近端10例, 股骨遠端8例, 肱骨干9例, 脛骨遠端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病情符合 《骨與關節(jié)損傷影像診斷圖譜》 [3]中關于四肢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 且經臨床X線檢查確診;②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者。
1. 2. 2 排除標準 ①神經損傷患者;②機體心肺功能明顯障礙患者;③機體遠端指趾關節(jié)感覺運動障礙的患者。
1. 3 方法 手術治療前, 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牽引, 或應用石膏對骨折進行外固定, 開放性骨折全部行一期閉合傷口。
1. 3. 1 對照組接受LCP內固定治療, 若骨折位于上肢則接受臂叢麻醉, 若骨折位于下肢則接受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患者取平臥位, 鋪消毒巾, 根據骨折部位采用相應手術入路, 切口確定為骨折斷端位置, 適當剝離骨膜, 若骨折為斜形或螺旋形, 則先應用1枚拉力螺釘開展固定, LCP貼附并固定。若為關節(jié)周圍性骨折, 則先應用解剖型LCP開展內固定;若不具備較好穩(wěn)定性的患者, 則先采用拉力螺釘開展固定, 然后將鎖定螺釘擰入。
1. 3. 2 觀察組應用MIPPO聯合LCP內固定治療, 參照骨折具體位置, 為手術體位以及鎖定接骨板進行選擇, 依靠間接復位技術對骨折畸形進行糾正, 在對骨折端對線對位進行基本修復后, 臨床采用克氏針開展固定, 接受C臂機透視, 根據體外測量結果作為依據, 來使肢體短縮、旋轉以及成角畸形得到糾正, 復位完成后, 于骨折近端或遠端作一切口, 長度2~3 cm, 將深筋膜-骨膜外切開, 通過剝離子在機體骨膜外深筋膜下, 對皮下通道進行分離建立, 在骨膜外對LCP進行插入, 同時對其位置進行調整, 取得滿意復位結果后, 首先于遠近兩端置入1枚螺釘, 然后參照骨折類型以及部位, 在遠近端置入2~4枚鎖定螺釘, 后開展X線透視, 觀察復位情況以及鋼板放置位置, 手術完成后對皮膚進行縫合。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并比較兩組手術時間、骨痂生成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肢體功能恢復情況。肢體功能判定標準:骨折部位具備正常的骨折關節(jié)活動度和步態(tài), 不存在疼痛情況以及血管神經損害, 為優(yōu);骨折部位存在輕度的血管神經損害, 內外翻畸形角度為2~5°, 具備正常的步態(tài)和輕微疼痛, 為良;骨折部位存在重度血管神經損害, 內外翻畸形角度為6~10°, 具備明顯疼痛, 出現輕度跛行, 為可;存在重度血管神經損害, 且明顯跛行, 為差[4]。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指標和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骨痂生成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63.6±7.1)min、(8.5±1.7)周、(5.9±1.7)個月, 均短于對照組的(97.5±9.7)min、(11.5±3.0)周、(8.4±2.3)個月,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67.8±11.6)ml, 少于對照組的(121.7±16.8)m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對照組優(yōu)22例、良8例、可6例、差4例, 優(yōu)良率為75.00%;觀察組優(yōu)27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 優(yōu)良率為92.50%。觀察組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501, P=0.034<0.05)。
2. 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fā)生血腫4例, 尿路感染5例, 骨愈合延遲1例, 鋼板松動1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7.50%;觀察組發(fā)生血腫2例, 尿路感染2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21, P=0.045<0.05)。
3 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手術時間、骨痂生成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提示MIPPO聯合LCP內固定可使四肢骨折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縮短, 并加快骨折愈合進度, 減少術中出血量, 改善骨折預后, 同時可有效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分析其原因, LCP為生物固定模式應用的新型內固定物, 其具備鎖定螺釘孔, 可和鋼板進行配合, 由此使LCP內固定取得成角穩(wěn)定性, 融合鎖定螺釘以及接骨板, 可使骨折愈合過程中的正常生物學過程得到保護, 從而使骨折部位的血液供給得到保障。除此之外, 解剖塑形LCP鋼板和骨面具備更高的貼合度, 可將其應用到MIPPO技術中。但單獨應用LCP進行治療時, 仍舊需要將骨膜切開, 會導致較為嚴重的手術損傷, 可能影響到機體骨折愈合。而MIPPO的應用則可避免骨折直接暴露, 從而使斷端以及周圍組織血液供給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使內固定得到維持。借助C臂機對骨折部位開展間接復位, 有效置入接骨板, 同時采用螺釘對接骨板進行固定, 可使固位部位的穩(wěn)定得到有效維護, 這也與骨組織修復的生物學原則相符[5]。
綜上所述, MIPPO技術結合LCP內固定可減輕四肢骨折治療過程中的手術損傷, 加快患者肢體功能恢復, 改善疾病預后。
參考文獻
[1] 張愿, 李輝. 微創(chuàng)Liss鋼板Mippo技術用于四肢骨折的近遠期療效. 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8, 3(32):12-13.
[2] 林景川. 四肢骨折治療中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 中外醫(yī)療, 2018, 37(25):79-81.
[3] 陳帆. 鋼板螺釘內固定技術對四肢長管骨創(chuàng)傷骨折的治療價值研究. 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 2018, 5(24):121-122.
[4] 丁建平, 李石玲. 骨與關節(jié)損傷影像診斷圖譜.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6:6.
[5] 劉俊. 微創(chuàng)接骨板技術治療四肢骨折43例報告. 當代醫(yī)學, 2012, 18(16):102-103.
[收稿日期: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