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
【摘要】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常常會有畏懼心理,一方面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無奈,另一方面是不知該怎樣找“米”的困惑。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指導學生習作的一個有效方法。
【關鍵詞】學生;游戲;情境;體驗;習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面對學生在習作中的畏懼和困惑,怎樣通過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的方法讓學生把游戲中的體驗通過手中的筆寫出來,并最終收獲習作之“米”呢?下面我將以“寫游戲場景”這節(jié)習作課為例,淺談自己的習作教學實踐和追求。
一、幫學生尋有用之“米”
(一)有選擇地游戲
老師利用課堂這一教學空間,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可以給學生提供真實、鮮活、觸手可及的習作內容,這樣自然就解決了學生“無米之炊”的問題。然而,問題常常伴隨而來,選擇什么游戲呈現呢?既要考慮課堂的條件限制,又要考慮所選游戲本身的可操作性,還要考慮學生對游戲是否感興趣。所以,首先要有選擇地游戲,選擇在課堂上便于操作的,學生感興趣的,并且全體學生都能參加的游戲。
在《寫游戲場景》的教學中,我選擇了“氣球大爆炸”這樣一個好玩、刺激,學生又比較感興趣的游戲。教學時,我把游戲規(guī)則清楚地告訴學生。
師:注意聽游戲規(guī)則,老師邊走邊給氣球打氣,氣球在誰的身邊爆炸,誰就得上臺抽一個節(jié)目來表演。
學生聽了游戲規(guī)則后,心情由一開始聽說要游戲時的興奮,一下子變得有點緊張了,這時,我抓住這樣一個時機緊接著提醒學生在游戲中要認真觀察。
師:游戲時,我們要認真觀察,用眼睛看同學們的動作、表情,用耳朵聽教室里的聲音,還要用心感受。
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不是僅僅讓學生簡單地玩完游戲就結束了,還要讓學生邊游戲邊觀察。所以,選擇“氣球大爆炸”這樣一個好玩又刺激的游戲,意圖通過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情感體驗,同時又能積累習作素材,最終尋得習作之“米”。
(二)“分割式”地游戲
學生在游戲中熱情高漲,一旦游戲結束,讓學生把游戲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再來說一說的時候,學生的體驗已經降溫,甚至把游戲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都已經拋到九霄云外了,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游戲中尋得的“米”不至于忘乎于游戲呢,我通過把游戲場景切割的方式,讓學生在一個個的游戲場景中學會觀察,獲得體驗。
1.有意地暫停游戲,及時捕捉精彩瞬間
游戲剛一開始,隨著我手中的氣球越來越大,學生們的反應非常強烈,會做出各種不同的表現,此時,學生的內心感受也是非常豐富的,這一環(huán)節(jié)轉瞬即逝,這時需要及時抓住這一教學時機,我通過互動采訪的形式提醒學生注意觀察。
師:游戲暫停,當張老師走在你們身邊時,你們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千萬別在我這兒爆炸。
師: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了,誰還想說?
生:我心里很緊張。
師:是啊,心里已經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了。
師:你們還發(fā)現同學們在干什么?
生:我看到同學們用手指著跟自己相反的方向。
師:你真會觀察,關注到了同學們的動作,我還看到有的同學捂住了耳朵,嚇得想往桌子底下鉆呢……誰還聽到了什么?
生:我聽到同學們大聲尖叫,“往那邊,往那邊”。
師:你真會聽,你關注到同學們的語言。有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這就叫會觀察。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對第三學段的習作目標中要求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卑凑者@一要求,我有意識地在游戲剛開始不久后暫停游戲,把游戲分割為幾個環(huán)節(jié),雖然沒有了一氣呵成的連續(xù)性,但是,在游戲中,我是有意識地指導孩子邊游戲邊觀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積累習作素材,尋得習作的有用之“米”。
2.游戲環(huán)節(jié)一波三折,不斷提供語言素材
“氣球大爆炸”這個游戲很好玩,怎樣讓學生在玩過這個游戲后寫游戲場景時,能有更多的話可寫呢?首先要把游戲設計的一波三折,高潮不斷,其次,在游戲過程中,我也不是旁觀者,而是扮演著參與者的角色,不斷給學生提供語言素材。
例如,在氣球爆炸時。我微笑地看著中獎者說:“起來吧,看把你嚇的。同學們,請看,他極不情愿地站了起來,一步步地挪上來了,腿像灌了鉛似的。”這些看似漫不經心的話語,其實是在提醒學生注意觀察“中獎者”的表現,給習作提供素材。
又如,在“中獎者”抽節(jié)目時,我先是神秘地拿出“寶盒”,緊接著又跟“中獎者”說悄悄話,最后,“中獎者”對著“寶盒”虔誠地鞠躬祈禱,這時,學生觀察的過程就是積累素材的過程。當“中獎者”知道自己所抽的節(jié)目是讓他后面的同學表演時,對于這樣一個結果,無論是“中獎者”自己,抑或是“中獎者”后面的同學,還是其他的同學都是出乎意料的,這一游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笑點很多,自然可以用來習作的素材也就豐富了。
再比如,“中獎者”后面的同學上臺跟全班同學合作讀歇后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把“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做夢拾元寶——窮開心了”等這些歇后語作為語言素材提供給孩子,讓孩子能夠在習作中通過使用歇后語更好地寫出游戲過程中內心的感受。一位叫楊夢宇的學生就在習作中這樣寫道“張老師開始打氣球了,他慢慢地向我走來,我嚇得雙手抱頭,魂飛魄散,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還好,老師從我身邊走過時,氣球竟沒有爆炸,謝天謝地,剛剛提到嗓子眼的小心臟總算又歸位了。哎呀,張老師又回來了,我的心里猶如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笨梢钥吹贸鰜?,學生把游戲過程中的內心感受不僅寫得真實,而且寫得形象。
3.“焦點”訪談,思維碰撞
好玩刺激的游戲結束了,學生們意猶未盡,怎樣把游戲過程中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感及時地表達出來呢?我通過“焦點”訪談的形式,圍繞“氣球爆炸了”這個難忘的“焦點”場景及時與學生互動。
師:采訪一下大家,說說剛才氣球爆炸了,你們都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1:我聽到嘭的一聲,緊接著教室里想起了熱烈的掌聲,同學們都在哈哈大笑。
生2:我看到中獎者走上講臺的時候愁眉苦臉的,當讀完紙條上內容的時候又變得眉開眼笑了。
生3:我看到我的同桌嚇得腿在發(fā)抖,渾身不自在。
……
師:同學們不僅會玩游戲,還會觀察,能關注到游戲中個別人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你們真了不起!
學生通過親自觀察和親身感受,結合語言的交流,不斷地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這時學生的思維在碰撞,產生了強烈的習作欲望。
二、教學生“有米之炊”
當學生在游戲情境中收獲到足夠的“米”,打算用“米”下鍋做出噴香米飯的時候,老師還要教學生用好手中的“米”,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習得語言技巧和習作方法,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也就是說,學生有了“米”,更得有把“生米”做出一鍋香噴可口的“熟米”的方法,這樣才是“有米之炊”。
(一)讀寫結合,學方法
閱讀是習作的基礎,習作是閱讀的提高。讀與寫的關系相輔相成,讀寫結合自然是學生提高習作能力有效方法之一。學生在游戲后,能夠把游戲場景說得很清楚,但是怎樣才能寫得具體呢。這時就要借助文本,充分發(fā)揮文本的作用,引導學生從文本里學習怎樣把場景寫具體。在《寫游戲場景》這節(jié)課上,我借助了蘇教版《趕?!愤@篇課文里的一個片段引導學生通過關注整體、聚焦個體、注重細節(jié)的方法去寫一個場景。
師:你瞧,“他們有的捉螃蟹,有的撈海魚,有的撿貝殼”,一個排比句就把沙灘上人多、熱鬧的特點概括地寫了出來,這就叫關注了整體,接下來還寫了一個人呢,誰?
生:小伙伴。
師:接下來寫的是小伙伴在捉螃蟹呢,你瞧這些紅色的詞組,讀一讀,你發(fā)現了什么。
(指名交流)
師:作者在關注整體的同時,還能聚焦到小伙伴這樣一個個體,并且抓住小伙伴的動作、表情等描寫,做到了注重細節(jié),這樣就把場景寫具體了。
文本是最有說服力的,充分發(fā)揮文本的作用,真正把讀與寫結合起來,學生才能在懂得怎樣寫的基礎上去寫好習作。
(二)及時遷移,用方法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第三學段的學生在習作中把內容寫具體,學生通過與《趕?!愤@篇課文的對話,懂得了要想寫具體就要注重細節(jié)。接下來,還要把習得的方法遷移到即將要開始的習作中,這不僅體現學生的習作水平,更考驗老師的指導能力。
怎樣把氣球大爆炸這樣一個游戲場景寫具體呢,學生就可以把關注整體、聚焦個體、注重細節(jié)的方法遷移到習作中。學生在習作中把游戲中通過觀察到的全體同學的表現寫下來,就做到了關注整體;把個別同學的表現寫下來,就做到了聚焦個體;把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具體地寫下來,就做到了注重細節(jié)。同樣,學生也可以把這種方法遷移到寫其他游戲場景的習作中。
(三)修改細節(jié),更具體
好文章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很多老師在習作教學中只注重習作指導,卻忽視了講評、修改的重要性,常常對學生的習作寫幾句評語,就結束了習作的教學。幫學生尋“米”重要,教學生“有米之炊”重要,教學生修改習作更重要,更是把“生米”做成“佳肴”的關鍵。
修改要有針對性,在《寫游戲場景》習作教學中,我指導學生修改習作中沒有寫好的細節(jié),爭取做到把游戲場景寫得更具體。我從學生的習作中節(jié)選了這樣一段文字:“‘嘭,氣球爆炸了,中獎者是李博浩,頓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李博浩說:‘我怎么這么倒霉!張老師貼近他的耳朵小聲嘀咕了幾句,接著,他從寶盒里抽出一個紙條。”
師:我在想,當時李博浩說的時候表情是怎樣的?他是怎么抽紙條的,他在抽之前做了哪些動作?想一想,任選一處,誰來幫他改改?
生:李博浩當時是愁眉苦臉地說。
生:他當時說的時候是滿臉的苦笑。
生:他在抽紙條前先是雙手合十,閉著眼,最后對著寶盒拜了三拜。
針對學生習作中一處寫得還不夠具體的片段,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細節(jié),共同交流修改的方式,內容改得更加具體了。緊接著,趁熱打鐵,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習作,找到寫得還不夠具體的地方,通過修改細節(jié),爭取把內容寫得更具體。
在習作教學中,創(chuàng)設適宜的游戲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習作氛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調動學生的習作動力。身為教師的我們要在教學中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可以親身體驗親身經歷的游戲情境,這樣,學生就會在每一次的情境體驗中收獲習作之“米”,就能寫出更多更好地貼近生活,富有真情實感的習作。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