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課是隨著信息技術催生出的新型課程形態(tài),充分依托在線開放課程在短時間內快速發(fā)展,并得到了廣泛應用。實踐發(fā)現(xiàn),“微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如何超越這些局限性,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
【關鍵詞】“微課+”? 高校思政課? 局限性? 超越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61-02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與進步,各種信息技術均得到了快速發(fā)展,這種情況下人們的學習、生活及工作都變得智能化、信息化,微信、微博、微電影等“微”浪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1],將人們帶領到一個微時代之中,各種“微”概念每天都有發(fā)生。“微課”憑借其方便、快捷的特點,在網(wǎng)絡時代下應運而生,并在短時間內得到了發(fā)展,將“微課”運用到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學資源、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都在發(fā)生變革,創(chuàng)新思政課程成為一種必然。下面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談一談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如何運用“微課+”,就“微課+”在思政課中運用的局限性與超越路徑進行深入分析。
1.微課的概念與特點
新時代背景之下,微課教學的引入促使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網(wǎng)絡技術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模式非常符合當前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受到了師生的關注和歡迎。微課教學中,微型教學視頻是主要教學載體,教師對各章節(jié)內容進行細化處理后,利用其中各知識點包括教學重點與難點等設計成時長在5~10分鐘的視頻課程[2]。這種教學方式不僅目標明確,而且針對性非常強,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制作視頻時要求教師在最短時間內將知識點講解透徹,從而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學到最關鍵的內容。與此同時,微課教學中學生隨時隨地即可進行學習,可以自主安排學習的時間與地點,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顯著提高。此外,微課教學為學生網(wǎng)絡互動提供了平臺,學生隨時都能和教師、同學就某一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教師也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進度,從而更好的為后續(xù)教學方案的修改與更新提供依據(jù)[3],極大的促進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
2.“微課+”高校思政課的局限性
2.1“微課+”受到學科特性的牽制
高校思政課的意識形態(tài)性、理論性很強,它在引導學生的思想認知,非常重視授課藝術,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曉之以情、動之以禮,這就需要教師做好理論鋪墊、情感渲染及師生互動,這樣才能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協(xié)同作用,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思政課的學科特性直接決定了其教學活動情感性與互動性較強,“微課+”思政課教學在學科特性的限制下,其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因為“微課+”教學中需要阻斷教師和學生的面對面交流,教和學不在同一時點、地點,很難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互動,因此教學活動演變成了信息時代喜愛的“一言堂”[4]。同時,在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需要利用提問、討論等方式掌握學生認知情況,然后可以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問題,或許“微課+”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其效果卻遠遠不如課堂教學來的直觀。此外,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其真實性往往會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就像網(wǎng)絡雖然可以觀看球賽的直播,但是還是有大量球迷更愿意花錢買票到現(xiàn)場觀看球賽,這種現(xiàn)場感是“微課+”這種隔著屏幕的課程無法取代的。
2.2“微課+”受到學習模式的羈絆
當前教育界倡導自主學習與探究性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強調學習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這一點與“微課+”高校思政課的要求非常契合。然而,當前“微課+”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這兩種學習方式的落實卻存在著一系列困難,從歷史的視角來看,自從有了“私塾”、“學?!币詠恚逃M織形式一直都沒有發(fā)生過改變,由教師來講課,學生來聽課,這種特定組織形式直接決定了教育的同質性、集體性與整體性,大量教學實踐證實,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意識的形成,偏向于在特定氛圍中形成定向的學習模式,對于我國學生來說這種學習模式已經(jīng)根深蒂固。雖然網(wǎng)絡技術快速發(fā)展,為人們提供了顯示獨立、張揚個性的平臺,但是始終停留在人們的生活與信息交流上,學習領域被輻射的比較少,很難利用其撬動歷來教育形成的定向學習模式。所以預先將思政課錄制成視頻,然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再在課堂上針對未理解內容進行探討,這種教學模式的效果會受到定向學習模式的嚴重影響。
2.3“微課+”受到學習環(huán)境的制約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為人們打造出了智能化、泛在性及開放性的移動交流平臺,為高校思政教師提供了思政課教學舞臺,“移動式教學”的實現(xiàn)迎來了曙光。實際上,筆者認為“移動教學”根本不像人們想象的那般完美,很多人會在相對安靜的環(huán)境中學習“微課“,而不是選擇在碼頭、車展或者超市中學習,這是因為學習是一件需要全情投入的事情,那種碼頭、車展、超市無障礙觀看視頻的方式,根本不適合“學習”,一般情況下人們會選擇在喧鬧的地方看一些新聞、娛樂節(jié)目等不需要參與思考的視頻。特別是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學來說,基于思政學科特性的影響,在制作微課時,不能單純追求教學形式的生動性,而忽視理論內容,也不能將其制作成娛樂節(jié)目那么花哨,這樣的教學對學習場景是存在一些要求的,需要教師將一定的情感融入情境創(chuàng)設中,再加上理論內容的感染力,這樣才能使學生達到思想認識的提升。換句話說,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移動式教學”對其場景的制約比較明顯,如果可以擺脫這種制約,那么就可以使“微課+”高校思政課在和大量視頻信息的“戰(zhàn)爭”中脫穎而出,進而真正實現(xiàn)“移動式教學”。
3.超越“微課+”高校思政課局限性的路徑與方法
3.1理性定位,理清角色任務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必須理性的認識“微課+”在其中的角色定位,明確“微課+”是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成果提升的重要條件。教師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微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不能為了教改而教改,也不能過分夸大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應該從理性角度開始出發(fā),在理論領域不斷鉆研、探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fā)展出一條適應信息時代發(fā)展的學習理論,為“微課+”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提供指引,由于目前微課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是技術領域的瓶頸,而是理論上、制度上與發(fā)展理念上的瓶頸,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只需要制作出高質量的微課,有效構筑完善的微課理論體系即可有效突破。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踏實的將微課的應用方法、方式落到實處去,經(jīng)過反復的實踐、反思和探索,通過不斷的反復、循環(huán),這樣“微課+”高校思政課才能擺脫諸多影響因素的限制,確保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同時發(fā)展,使“微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領域中保持長久的溫度[5]。
3.2選擇內容,規(guī)避特性牽絆
一方面來說,應該選擇合適的內容制作微課。雖然大部分高校思政課的內容都是思想認知方面的內容,其學科特性比較強,但是對教師的情感、授課方式與師生互動等方面都存在較高的要求,但是其中也不乏存在很多知識方面的內容。比方說,在《基礎》課教學中,各小知識點都是相對“獨立”的,如理想信念的特征與含義,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的含義,我國法律規(guī)定基本權利等等,在實際教學中這些內容都是微課良好的素材內容,制作微課可供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時學習,課堂上教師只需要根據(jù)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給予其幫助即可。另一方面來看,可以對現(xiàn)有長視頻進行加工和處理。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經(jīng)常需要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然而課堂上對視頻的使用是存在一定要求的,受到了時間長短、使用頻率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視頻過長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后續(xù)課程中學生的專注度產(chǎn)生影響。這時就需要教師對長視頻進行簡單的處理和加工,將其制作成微課為學生所用。
3.3優(yōu)化管理,減輕教師負擔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師生人數(shù)相比存在巨大反差,在網(wǎng)絡時代下學生們都期望著有“淘寶式”的全天候服務,然而教師人數(shù)是有限的,精力也有限,這就形成了明顯的矛盾,無疑加大了“微課+”高校思政課有效運行的困難。要想化解該矛盾,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始著手:首先,應增加教師人數(shù)。增加高校思政課教學人員數(shù)量是最優(yōu)解決方案,但是很明顯目前還無法達到思政課小班教學,但是可以確保教師和學生的人數(shù)在一個合理空間內,比方說教育部規(guī)定達到1:350,這一目標是可以達到的,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工作量,同時使其有經(jīng)歷用于制作微課等相關工作。其次,注重團隊合作。當前的思政課教學任務單靠一個教師是很難完成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同時兼顧網(wǎng)絡課程的回復,對學生的動態(tài)加以關注,因此必須注重團隊合作,如果有了一個教師團隊,那么就可以分工合作,分時段負責制作微課、網(wǎng)絡答疑,大大提升教師的工作效率。第三,實現(xiàn)網(wǎng)絡教學工作的量化目標。縱觀微課的長遠發(fā)展,必須量化教師為微課付出的工作,這樣才能有效確保教師的精力,確?!拔⒄n+”高校思政課的穩(wěn)定、長遠發(fā)展。
4.結語
綜合以上內容可見,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微課+”是一種新的課程形式,這種新的課程形態(tài)不能繞開微課、高校思政課其本身的特征,也不能規(guī)避其發(fā)展各階段的特點,必須理性的認清其本質,以教學實際為出發(fā)點,并且注意持續(xù)改進,這樣才能不斷推動其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晶.分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J].才智,2018(33):180.
[2]薛萌.“互聯(lián)網(wǎng)+”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才智,2018(31):93.
[3]熊亮,韓冰,邵艷.“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提升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43):60-61.
[4]李凌.淺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評《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J].新聞戰(zhàn)線,2018(19):150.
[5]黃巧蓮.高校思政課教學生態(tài)重構路徑初探——以網(wǎng)絡時代為背景[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3):147-151.
作者簡介:
王玉(1977-),女,滿族,河北唐山人,本科學歷,助教,黨委副書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