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君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育應落實積累,落實實踐應用,落實學生個性情感流露、抒發(fā)。要想做到這一點,重點應該放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和課后回顧環(huán)節(jié)上。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最難把握的環(huán)節(jié),它不像課堂學習,教師能夠看得著摸得到,可以做到時時督促,適時引導。那應該怎樣引導學生主動的,有規(guī)律的學習語文呢?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總結出如下幾步:一、識記詞語。二、走近作者。三、了解文體知識。四、概括作品內容。五、我的疑問。六、課后小積累。七、課課小練筆。語文課前預習,課后回顧是一個長此以往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有一個系統的方法,一本隨記隨用的預習本,一種我讀書必須圈點勾畫的好習慣。
【關鍵詞】課前預習;課后回顧;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265-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边@一理念體現了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的確學生的語文能力不能僅靠初中階段的六本語文書的分析背誦,也不能靠一日一節(jié),一周五節(jié)課的講解和告訴。現在的語文課堂更多的是在課外,是在日常實踐中,正如馬克思所說:“實踐出真知?!?/p>
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育應落實積累,落實實踐應用,落實學生個性情感流露、抒發(fā)。那怎樣才能夠做到這一點,怎樣才能將語文課堂的外延無限擴大,同時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呢?筆者認為重點應該放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和課后回顧環(huán)節(jié)上。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最難把握的環(huán)節(jié),它不像課堂學習,教師能夠看得著摸得到,可以做到時時督促,適時引導。那應該怎樣引導才能收到無師勝有師的效果,真正的幫肋學生主動的,有規(guī)律的學習語文呢?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總結出如下幾步:
一、識記詞語
字、詞語是語文教學的根基,學生的字、詞語掌握的越多越準,語文的根才會扎得越深,才會造就出出口成章,侃侃而談的才子?!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字、詞語雖如零落宇宙的星辰,但只要我們點亮每一顆就可以收獲滿天的繁星。對于每一篇文章,課內亦或是課外的都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時,首先要圈點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語,讀完全文后要利用工具書查找相關內容,并標記在書上,記錄到預習筆記本上。做到工具書時時伴我讀書,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樣聚沙成山,學生的習慣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二、走近作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睂W生與文本對話就是與作者對話,對于一些名篇預習就特別有必要要求學生搜集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影響一生的特殊經歷。如魯迅,學生了解其生平資料時,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薄凹囊夂擒醪徊?,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民族氣節(jié)是必須要了解的,這樣有利學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而另一個經歷“棄醫(yī)從文”也必須了解,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學習《藤野先生》。文為作者生活,文為作者經歷,文為作者心聲。只有先與作者對話再與文本對話才能悲作者之傷,樂作者之悅。當然這些經過精減學生也要記錄在預習本上,為以后學習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做積累。
三、了解文體知識
“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能夠區(qū)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第四學段的學習目標。基本文體知識是學生分析閱讀課文的基礎。如學習《中國石拱橋》《橋之美》《蘇州園林》《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說明文時學生就要有基本的說明文知識才能了解文中語言的準確、平實、生動,以及各種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又如學習《陋室銘》《愛蓮說》《馬說》《與朱元思書》等一系列文言文,學生首先要了解“銘”“說”“書”這些文體,而后才能更好的體會文中的思想。
四、概括作品內容
概括能力是語文教學中一種重要能力,它是閱讀能力、分析能力、提取信息能力的總的體現。一篇文章學生能夠準確概括出它的主要內容,表述流暢,那么這篇課文他們也就讀懂了百分之八十。仔細翻看初中語文課本的每冊書的每一個單元你會發(fā)現,幾乎每個單元的學習要求都要求學生明確課文主要內容。這也就成為學生課前預習二次讀文必須完成的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在預習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且要求學生長期養(yǎng)成習慣,課課歸納整理到預習本上,時間一長,能力自然也就會產生了。
五、我的疑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貴在思,思貴有疑。讀每一篇文章無論字詞、寫法、內容……中的某一方面,學生定會有疑問,這個疑問是學生課前學習的動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有了疑問課上他們才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因此第三遍讀文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求學生在書中圈點標畫出自己的疑問和自己對文中句段的點評。
六、課后小積累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書到用時方恨少”都從側面反映出積累的重要性。語文學習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這個“厚積”就是多積累,對于《匆匆》《春》《濟南的冬天》《小石潭記》這樣精典的文章一定要能夠背誦;對于《夏感》《秋天》《土地的誓言》這樣用詞鮮活,有感染力的文章,好的語句一定要記憶。另外結合不同的課文也要進行收集積累。學習《三峽》就要收集其他寫三峽的詩進行同題材記憶,學習陳與義的《登岳陽樓》就要收集同題詩,杜甫的《登岳陽樓》和蕭德藻的《登岳陽樓》進行比較記憶。這樣課內收集加課外搜集雙管齊下,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的能力定會得到提高,積累也會大增。同時還要定期積累一定的國學篇章,如《增廣賢文》《韻律啟蒙》,增強學生的語感。
七、課課小練筆
筆者認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就是寫,如果把語文比作一個人的話,那么這個寫作就是其眼睛,字詞的積累、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積累量的拓寬最終都是要回歸實踐訓練的寫。寫是對以上各種能力的一種檢測,因此學習每一篇課文之后都要設計一個相應的小練筆或是寫一個片斷。如學習《理想》之后仿照“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睂憥仔性娬故境瞿銓硐氲睦斫?;學完《背影》一課后仿寫一篇同題作文;學習《陋室銘》之后仿寫《班級銘》《讀書銘》。這樣堅持篇篇課文進行練筆,寫我眼中世界,抒我內心情感,即使寫不出作家來,最終初中畢業(yè)也會提筆寫出一篇佳作。
總之,語文課前預習,課后回顧是一個長此以往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有一個系統的方法,一本隨記隨用的預習本,一種我讀書必須圈點勾畫的習慣。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