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目的 觀察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對門診新護士溝通能力及情緒智力評分的影響。方法我院于2017年4月開始實行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選擇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院采取傳統(tǒng)培訓模式的30名門診新護士為對照組,選擇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采取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的30名門診新護士為觀察組;培訓3個月,比較兩組新護士溝通能力及情緒智力評分。結果 培訓3個月后,觀察組新護士溝通能力評價量表各方面選項的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在了解自身情緒、管理自身情緒、識別他人情緒方面及情緒智力評分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門診新護士的溝通能力與情緒智力,有利于為醫(yī)院培養(yǎng)高素質(zhì)高技能水平的護理服務人員。
[關鍵詞]巴林特小組;門診部;新護士培訓;情緒智力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9)03-143-04
護患溝通能力是臨床護理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相關研究稱[1-2],新護士由于缺乏實際臨床工作經(jīng)驗,工作壓力較大,再加上部分新護士自身缺乏自信心等原因,使其對患者的情感關注較少,與患者溝通的能力普遍偏低,極易造成護理糾紛事件,護患關系岌岌可危。因此,開展針對新護士與患者溝通能力的培訓十分重要。巴林特小組培訓是臨床職業(yè)化醫(yī)患關系培訓技術方法,主要是通過心理治療中的移情與反移情等基本技術,幫助醫(yī)務工作人員提高識別自身與患者情緒反應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服務[3-4]。因此,為了提高我院門診新護士與患者的溝通能力,本研究將討論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對門診新護士溝通能力及情緒智力評分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17年4月開始實行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選擇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院采取傳統(tǒng)培訓模式的30名門診新護士為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19~23歲,平均(21.1±1.6)歲;包括中專學歷6名,大專學歷21名,本科學歷3名;均未婚。另將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采取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的30名門診新護士為觀察組,新護士均為女性,年齡18~24歲,平均(20.8±1.5)歲;包括中專學歷7名,大專學歷21名,本科學歷2名;均未婚。經(jīng)分析,兩組新護士性別、年齡結構、學歷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均為應屆護理專業(yè)畢業(yè)生;(2)觀察組護士均為自愿參加巴林特小組培訓。排除標準:培訓中途中斷或自愿退出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新護士接受護理部門傳統(tǒng)培訓,由高年資護理人員擔任授課教師,傳授新護士心理健康、情緒管理等方面的內(nèi)容,每次課時1.5小時,共20個課時。
觀察組新護士則接受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主要包括:
1.2.1 巴林特小組活動方案在第一次培訓時,建立小組,并制定巴林特小組的活動方式與目的、意義等,建立較完善的團體規(guī)則與承諾,建立起小組所有組員之間的信任感,提高團伙凝聚力;然后按照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的要求,由我院具有巴林特小組培訓經(jīng)驗及精神動力學經(jīng)驗的心理咨詢醫(yī)生擔任小組組長,主導本次巴林特小組培訓活動,負責控制培訓學習的時間和討論目標,并能夠把培訓時討論的主體與實際臨床護患關系和溝通的細節(jié)相結合,鼓勵小組內(nèi)每一位新護士都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防止小組內(nèi)成員不友好地揭露患者隱私或者批評的行為發(fā)生;另外,組長在必要時還需扮演患者的角色,站在患者的角度與組員對話,讓小組內(nèi)新護士能夠更加切實地體會待患者可能受到的傷害,引導新護士們認真思考與患者溝通的問題;此外,在培訓過程中,組長還可以通過列舉護患溝通案例,提出“我們有哪些思考、感受、患者特點、患者會對護理人員有什么看法、哪些問題在溝通過程中被忽略、還有哪里需要改進”等問題,幫助新護士們更好地把握患者與自身的情緒,提高護患溝通技能。小組每周舉行1次活動,每次2個學時共90min,共20個學時,并安排每個學時完成1個工作流程,并保證組內(nèi)每位新護士都能輪流擔任1次案例報告者,報告實際臨床工作中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互動情況。
1.2.2 巴林特小組工作流程參考巴林特小組的工作流程,并切實結合本次培訓的特點,為門診新護士制定最適合的的工作流程:第一步,由小組組長詢問小組內(nèi)成員“誰愿意敘述1個自己在臨床實際工作過程中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發(fā)生溝通互動的案例”,大概1~2min時間,如若組內(nèi)有多名新護士舉手要求發(fā)言,則選擇最早舉手的新護士;第二步,由提供案例的新護士描述與患者的具體溝通過程及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報告完畢后,由其他新護士詢問自身希望掌握的相關細節(jié)及問題,最后由案例報告者根據(jù)工作中的實際情況予以明確的回答,大概耗時5~10min;第三步,小組內(nèi)各個成員自由地表達自身對上述報告的溝通案例的看法、感受與建議,并簡述自身聽完報告后整體想法的改變,這一過程要求案例報告者認真傾聽,不作發(fā)言,大約耗時20~25min;第四步,由案例報告者總結本次發(fā)言,并簡述其他成員發(fā)言后的新認識及仍需改進的問題,對影響自身最明顯的發(fā)言進行總結,此過程大約花費5~10min;最后,由小組組長進行總結,結束本流程,并對案例報告者表示感謝。整個完整的巴林特小組工作流程時間控制在40~45min,經(jīng)短暫休息后便可進入第2個流程。巴林特小組每次活動均進行2個工作流程,如若在某個流程中出現(xiàn)無組員愿意主動提供溝通案例時,則由小組組長詢問組員,并由組員在資料庫中抽選案例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新護士培訓前、培訓3個月后溝通能力和情緒智力評分。
1.3.1 溝通能力由門診科室護士長擔任評價者,結合自身觀察與感受,并利用溝通能力評價量表[5]評價新護士的溝通能力,該量表共43項,其中前42項包括溝通的計劃和準備、護患溝通的“啟動”、收集信息、給予信息、獲得并理解患者的觀點、護患溝通的結束6個方面的內(nèi)容,采用5級評分,總分在42~210分,得分越高,表示該新護士的溝通能力越強。最后一項為護士長對受評護士的總體評定,有5個選項,得分越高,表示該受評新護士總體溝通能力越好。該量表信度為0.925,信度較高。1.3.2情緒智力新護士利用情緒智力問卷[6]進行自評,該問卷包括了解自身情緒、管理自身情緒、自我激勵、識別他人情緒以及經(jīng)營人際關系5個方面的內(nèi)容,共27個題目,采用5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表示情緒智力越高。該問卷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9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新護士溝通能力比較
培訓前,兩組患者溝通能力各項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培訓3個月后,兩組患者溝通能力各項得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新護士在溝通的計劃和準備、護患溝通的“啟動”、收集信息、給予信息、獲得并理解患者的觀點、護患溝通的結束以及總體評定各項的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新護士情緒智力評分比較
培訓前,兩組患者情緒智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培訓3個月后,兩組患者情緒智力各項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新護士在了解自身情緒、管理自身情緒、識別他人情緒方面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相關研究稱[7],約有80%的護理糾紛事件的發(fā)生與低年資護士有關,糾紛的原因與低年資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溝通方面的技能普遍較差息息相關。因此,隨著臨床上護理需求的日益提高,提高低年資護士、新護士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尤其重要。
巴林特小組的基本理論為“醫(yī)生對患者的傾聽和關心可以起到類似藥物的作用”,其在醫(yī)患關系、減輕醫(yī)務人員心理壓力上具有十分顯著的積極作用而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醫(yī)生的培訓中,雖然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尚較少,但其應用效果同樣值得肯定[8-9]。本研究結果顯示,以傳統(tǒng)門診新護士培訓結果為對照,培訓3個月后,接受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的觀察組新護士溝通能力評價量表各方面選項的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在了解自身情緒、管理自身情緒、識別他人情緒方面及情緒智力評分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示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門診新護士與患者溝通的能力,并有效提高護士的情緒智力評分。
這可能是因為:(1)巴林特小組并非是理論層面的培訓,其討論的是護士親歷的與患者或家屬的溝通案例,在其特有的活動過程中,能讓新護士通過對臨床案例的分享與討論,學會從更多角度與看待、認識問題,有助于新護士發(fā)現(xiàn)工作尚未發(fā)現(xiàn)的盲點,從而比較直接地強化了新護士與患者溝通的技能與實際應用能力[10-11]。(2)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是在團體情境中展開的,這種保密、相互信任、溫暖且支持性強的團體氣氛保證了培訓的積極作用,并且還能有效促進組內(nèi)各個組員主動在活動中參與、收集并報告案例[12];同時,案例報告和討論過程中,傾聽其他護士對該案例的觀點與感受,培養(yǎng)了新護士的傾聽能力,同時還幫助新護士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情緒特點,極有利于建立和諧穩(wěn)定的護患關系、幫助護士處理自身情緒與人格發(fā)展[13]。另外,巴林特小組活動中的案例報告,不但可以引導、鼓勵組內(nèi)成員當面且自由地表達自己對報告者案例的想法與感受,并能有效培養(yǎng)護士在溝通技發(fā)表言論過程中注意到不良情緒與攻擊性言語可能帶來的傷害,從而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14-16]。
綜上所述,巴林特小組培訓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門診新護士的溝通能力與情緒智力,有利于為醫(yī)院培養(yǎng)高素質(zhì)高技能水平的護理服務人員,為護患良好關系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田梅梅,施雁,李宏,等.臨床護士共情疲勞相關性情感體驗及其應對策略的質(zhì)性研究[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7,23(4):476-481.
[2]謝小紅,魏侍萍,陳萍,等.責任護士溝通能力對護患關系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6,30(30):3804-3806.
[3]曹錦亞,史麗麗,趙曉暉,等.職業(yè)化醫(yī)患關系技術(巴林特小組工作)培訓需求和推廣方向的研究[J].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14,34(1):119-122.
[4]蔣連英,黃爭,楊燕飛,等.巴林特小組在醫(yī)院醫(yī)護人員技能培養(yǎng)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刊,2016,51(12):76-79.
[5]王偉,尹文強.醫(yī)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評價量表的編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5,18(22):2709-2712.
[6]張瑋.實習護生情緒智力與人文關懷能力的相關研究[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7,23(20):2577-2579.
[7]李作為.巴林特小組對夜班護士焦慮情緒的影響研究[J].世界中醫(yī)藥,2015,10(2):1202-1203.
[8]于帆.醫(yī)患關系視角下的巴林特小組研究[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7,30(3):348-351.
[9]何燕玲.巴林特小組與全科職業(yè)化醫(yī)患關系[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5,14(10):739-741.
[10]杭榮華,程灶火,盛鑫,等.巴林特小組模式對醫(yī)學生共情與人際信任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25(4):783-788.
[11]龐嬌艷,陸莉,陳翠華,等.巴林特小組及相關培訓對醫(yī)護人員溝通能力和應對方式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20):60-63.
[12]王一波,曾軍,黃劼婷,等.心內(nèi)科護士巴林特小組案例的質(zhì)性分析研究[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5,13(12):1147-1150.
[13]沙悅,史麗麗.巴林特小組的實施與作用案例分享[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6,15(8):642-643.
[14]張輝,王苗苗,張巖.聚焦于改善醫(yī)患關系的繼續(xù)醫(yī)學教育探討-巴林特小組介紹及啟示[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15,32(1):26-28.
[15]袁志敏.全科醫(yī)生巴林特小組討論實例展示[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5,14(10):742-743.
[16]高新義.巴林特小組改善醫(yī)護人員職業(yè)壓力與職業(yè)倦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10):1455-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