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進玲
【摘要】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影響,在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存在很多障礙,往往視為畏途;教師也苦于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常常感到頭疼。如何進行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在新課改的大形勢下,教師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積極探索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方法途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文言文教學必將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中學生應該能夠誦讀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詩詞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并能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我是一名農村初中的語文老師,十幾年來,一直奮斗在畢業(yè)班語文教學的最前線,深知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魯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從六年級到九年級逐漸加大了中國古代優(yōu)秀詩文的比例;八到九年級的教材,每冊五個單元,古文均占了兩個單元。我市中考語文試題,由前幾年考查課內文言文,現(xiàn)在已改為考查課外文言文,足見文言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考試內容改為考查課外文言文閱讀后,作為農村學生,尤其不適應,面對課外文言語段,得分率大大降低。這又造成很多學生對古文的學習望而生畏,不得要領,甚至遇到文言文閱讀題喪失了信心而選擇了放棄。反思初中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我一直感到很困惑。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的重心放在對詞句和課文的翻譯上。我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基本做法就是:
(1)學生簡單預習,掃清生字詞障礙。(2)老師逐詞逐句講解,學生逐詞逐句記錄。(3)老師講解本文的寫作特點、中心等。(4)學生背誦,逐一過關。(5)學生練習,老師批改。
這樣的教學,上課的氛圍特別沉悶,教師講得口干舌燥,身心疲憊;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形成惰性。我深深感覺到這種教學法力不從心,文言文的教學,幾乎成為我業(yè)務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瓶頸。痛定思痛,我徹底改變文言文教學的觀念。文言文教學不應是老師的手把手教,不應是老師的逐詞逐句講解,而是應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自學過程。
一、重視預習過程,學會合作探究
課文教學的重頭戲放在課前的環(huán)節(jié)。如何預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我形成自己預習的一個固定模式。
1.了解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掌握必要的文學常識。這一步基本放在課外時間。課前我們應放手讓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學生每天各科的作業(yè)及預習,時間自然緊張。預習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不可太多。
2.設置一節(jié)預習課。這是指導學生真正意義上地學習課文。初讀課文,讀通語句,初步感知課文大意。再讀課文,由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基本疏通文意。誦讀課文,理解文意,爭取解決寫了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的意思。這三步獨立完成后,提出學習中存在的疑問,分組討論,共同答疑。然后在課堂上讓他們有一個交流經驗的反思過程,有一個整合資料的合作過程。在合作中進行探究。如《小石潭記》中,孩子們對文中的景物描寫比較容易理解,但對作者寄寓的感情變化卻不容易把握,應當讓學生合作、探究,對文本進行品味、體驗和感悟。正式教學時,教師轉化為質量檢驗者,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所學的舞臺,教師幫助查缺補漏,完全顛覆了原來的上課模式。
二、運用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文言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成為我新的嘗試。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一改以往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三、巧設課堂活動,調動積極參與
預習功夫做到,上課的內容重心不再是詞句和課文的翻譯,而是對文本主旨內容的理解。根據具體課文,設計豐富的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1.角色表演。即隨著課堂教學的進行,學生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由學生進行表演。大多適合獨演。例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陳太丘與友期》時,一人分飾二角,伴有表情和動作的演示,讓學生模仿并進行表演,既能讀得繪聲繪色,又在表演中身心愉快地把握了課文主旨。學習《桃花源記》時,設計了一個活動:假如你是一個旅行團的導游,帶領大家到桃花源旅游,你該怎樣設計旅行路線和解說。
2.辯論競賽。學習《愚公移山》時,圍繞是搬家還是移山展開辯論,在辯論中理解愚公精神;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時,開展“蘇軾詩詞知多少”競賽,在競賽中體會作者情懷。
3.特長展示。學生中亦藏龍臥虎,各有所長。教學《湖心亭看雪》,運用白描描繪文中意,學生既展示自己繪畫的特長,又理解了文本?;顒拥脑O計既要貼合文本內容,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在活動中獲得體驗,感悟文本的精髓。
四、知識積累梳理,內化形成系統(tǒng)
這是課堂教學的延續(xù)工作。指導學生學會梳理常見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這在教學中,屬于重點和難點。我建議每位學生都準備一個筆記本,建立“文言文專輯”,每學完一篇課文,就把本課所學知識點進行歸類整理。如:作家作品知識,重點詞語的解釋,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現(xiàn)象,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重點語句的翻譯和理解,文章的主旨,等等。把課堂所學知識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避免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老師一講到底,學生機械記憶,死記硬背的弊端。
五、穿插專題訓練,整合文言重點
在學生梳理的基礎上,再進行專題訓練。分為翻譯原則遵循,朗讀節(jié)奏訓練,斷句訓練,九個必考虛詞訓練,常見句式訓練,等等。這些內容沒有現(xiàn)成的學案,須教師查閱大量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自己編寫好講義。我把這些資料整理保存,每年進行完善,也是一筆財富。對每一篇課文的扎實學習基礎上,再進行整合,分專題講解訓練,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六、課內指導課外,遷移形成能力
以前,教學中遇到課外文言文,我都是一帶而過,從沒重視。從2015年起,我市語文中考試卷中的文言文閱讀材料取材于課外,剛開始很多學生不適應。我嘗試通過一些途徑來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學完一篇課內文言文之后,選擇一篇風格相似,或主題接近,或語言特色相同的一篇課外文言文,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逐步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例如學完《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我們在該課講學稿中選擇了《戰(zhàn)國策·魏策》中的一個片段進行延伸閱讀訓練。對課本中涉及的文言文出處,留心品讀其語言特色。如《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和《觸龍說趙太后》都是選自《戰(zhàn)國策》,這樣在文言知識中有很多相通之處。若遇到《戰(zhàn)國策》的選文,可充分調動上面三篇文章中的知識儲備,來解決課外文言文閱讀。以此類推,教會學生遇到課外文言文時,一定不要慌張,而是要積極尋找其與課內所學相通之處,用課內所學,解決課外問題。另外,我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文言文,利用好手頭上的國學經典著作,如《尚書》《禮記》等。定期舉行國學經典誦讀比賽等活動,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這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我認為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只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積極探索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方法途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文言文教學必將煥發(fā)出新的活力,讓學生的“怕學”變“樂學”, 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邁出我們最堅實的步伐。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