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四運動打碎了封建禮教的桎梏,使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它是一次偉大的愛國主義青年運動。百年過后,五四精神身處和平年代的當代大學生依舊具有不可取代的教育意義,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來講也是富有現(xiàn)實引導意義的寶貴財富。
關鍵詞:五四精神;馬克思主義;大學生;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
1919年,一場偉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運動為內(nèi)憂外患中的中國帶來了一絲希望的曙光,青年人發(fā)自肺腑呼喊出的愛國情懷回蕩在這片被陰霾籠罩的大陸上。時隔百年,時代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如今的中國早已不再是積貧積弱封建迂腐捆綁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國家。從某個角度來講,五四運動是一場無法復制的青年運動,其中蘊藏的深刻內(nèi)涵引領者當代大學生精神信仰的前進方向。
一、五四精神的時代內(nèi)涵
(一)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內(nèi)容。百年前的中國社會,軍閥割據(jù),混亂不堪,人民生活沒有尊嚴可言。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點燃中國人民內(nèi)心的憤怒與不甘。北京大學的師生呼喊著“還我青島”的口號走上街頭,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得到整個社會的回應,壓力之下,北洋軍閥沒有在合約上簽字,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取得了勝利。五四運動雖然結束了,但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旅程并沒有終點,仁人志士在國家危難之時的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始終流淌在中國青年的血脈之中。
(二)勇于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是五四精神的主要特點。五四運動以一種毫不妥協(xié)的姿態(tài)從迂腐的封建禮教中掙脫出來。先進的知識分子不斷探索著最適合中國當時國情的先進文化,敢于打破不合實際的舊觀念,反思總結了以往失敗的經(jīng)驗,開創(chuàng)了一條不曾有過的理論創(chuàng)新道路。十月革命的炮向使當時的先進的知識分子將目光從歐美轉(zhuǎn)向蘇俄,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革命的理論武器。五四運動最為可貴的是當時的革命者不再空談民主與自由,他們走到人民群眾里,號召他們?nèi)タ範幉还降拿\。
(三)積極實踐、聯(lián)系群眾是五四精神的寶貴財富。青年學生走到民眾之間,走到社會里面,不做只會空談大話的書呆子,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站出來共同捍衛(wèi)國家主權。工人階級占到全國人口的九成,五四運動單單靠青年學生和先進的知識分子是無法取得勝利的,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正如毛澤東指出:“中國的知識青年們和學生青年們,一定要到工農(nóng)群眾中去。”
二、當代大學生的信仰問題分析
(一)信仰模糊,精神世界空虛。改革開放以來,溫飽早已不再是困擾人們生活的主要問題。新時代下,如何滿足精神世界成了現(xiàn)代生活難題,站在文化前沿的大學生是文化爆炸式涌入的主要受眾。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向全世界輸出他們的普世價值觀,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旗號進行和平演變。網(wǎng)絡世界的發(fā)達恰恰為他們提供了載體,使得大學生漸漸崇拜享樂主義,忘記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二)強調(diào)個人價值,忽視集體利益。中國社會自古以來提倡的是家庭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需求,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對這種傳統(tǒng)的觀念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整個社會肯定個人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利益,雖然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xiàn),但是也使得整體價值觀導向功利主義、利己主義。在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復雜的情況下,這種功利主義的取向使大學生群體更多關注自身實際,對社會環(huán)境反而不太關心。他們不僅沒有時間關注自身的精神世界,更加沒有時間精力去關注他人和集體的利益。
(三)缺少價值認同,追求財富,漠視精神生活。由于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價值觀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把上大學更多看成為一條為了就業(yè)而不得不走的道路,忽視了其中真正的價值。他們普遍追求效益,競爭意識強烈,訴求公平。他們在價值取向方面更加注重實效性以及實用性。降低了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認同度,馬克思主義信仰變成了課本中的簡單枯燥的理論知識。現(xiàn)實和理想的落差得不到滿足,馬克思主義思想對大學生的吸引力降低。
三、五四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精神信仰的引領
(一)五四精神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找準人生前進的航向。青年時期是人生精神世界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我們很多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都在這一時期慢慢成熟。五四精神沒有過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五四精神更容易喚起青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歷史事實的厚重感往往會讓人回到當時的情景中,從當事人的角度重現(xiàn)并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懷。
(二)五四精神幫助大學生立足實踐,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著不愿嘗試的問題,他們寧可聽信不知所謂的謠言,也懶于動手去檢驗一下事情的真?zhèn)?。長此以往,他們不僅喪失了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也容易被社會中負面消極的思想所影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流于表面,空談理論最終只能變成無用之物,要將其內(nèi)化為青年大學生的精神動力,作用于實踐。正如毛澤東所描述的:“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經(jīng)濟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從九重冤獄,求見青天?!蔽逅倪\動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當代大學生所必需的,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汲取優(yōu)秀文化,才能真正學有所得。
(三)紀念五四精神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9年距五四運動爆發(fā)已有百年,作為一項重大紀念活動,要透過歷史去看它的現(xiàn)實意義。大學生在紀念某一活動時會主動去了解平時不具備的知識,會主動思考事件背后的歷史意義,這是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所不具備的能力。在緬懷五四運動中的革命先輩時,出生于和平年代的當代大學生也可以了解到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和平的珍貴,他們會自然而然的思考愛國主義精神的價值。參加歷史紀念活動也會增強大學生的社會參與感,讓他們可以從自己狹窄的精神世界中解脫出來,去思考現(xiàn)實社會問題,結合真實的歷史事件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
作者簡介:高玥(1995.10- ),女,吉林長春人,本科,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