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英,謝方方,李 艷
(陸軍工程大學石家莊校區(qū)裝備模擬訓練中心,河北石家莊050003)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主要講授計算機文化、計算機系統(tǒng)、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基礎性知識和重要概念,是一門學員全面掌握計算機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建立完整的計算機體系的基礎課程。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問題如下:
(1)課時有限,內容多,學員把握重點有困難?!洞髮W計算機基礎》課程課表學時是40學時,涵蓋操作系統(tǒng)、數據結構、數據庫以及軟件工程四方面類內容,教員針對每個知識點都是泛泛的講解,導致大部分學員學完本課程,只會背誦幾個基本概念,并沒有真正掌握算法的精髓。
(2)學員無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實施難度較大。教員按照課程標準,針對數據結構內容講授算法實現,但是授課對象是大一新生,在計算機編程語言和算法方面是零基礎,因此,大部分學員課程學完之后未能掌握相關內容,難以在規(guī)定的教學時數內完成教學目標。
(3)教學過程中,缺少對學員學習過程的檢驗。缺乏對平時成績的量化考核標準,對課程興趣不濃的學員通過最后的考試突擊勉強過關,不能充分體現教學過程中的理論學習及實驗相關環(huán)節(jié)的實際教學效果,導致學員不能真正掌握課程內涵,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課程組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根據學員基礎及課時數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核方式幾方面進行了調整。課堂授課過程中以任務、案例、設問等形式,引出教學內容,引導學員深入思考,鍛煉學員思維能力以及自學能力。用思維導圖代替了傳統(tǒng)的板書,用模塊化的簡易平臺代替了編程語言,用互動作業(yè)平臺代替了傳統(tǒng)的作業(yè)本。增加平時考核環(huán)節(jié),使學員及時了解應掌握哪些知識以及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1)操作系統(tǒng)課程部分。采用“任務牽引式”的方法,擬定特定的操作任務,將每步蘊含的操作系統(tǒng)原理牽引出來。在任務中創(chuàng)設問題,以解決問題為契機,從操作系統(tǒng)的角度來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以及出現這些問題如何運用操作系統(tǒng)的知識來解釋。
(2)數據結構部分。在算法舉例方面,將數據結構與現實中趣味案例相結合,變抽象為形象激發(fā)學員的學習動力。在算法實現方面,引入了圖形化平臺Raptor、BYOB等軟件,幫助學員繞過編程語言來實現算法,使學員更容易理解算法的設計流程,對算法設計產生興趣,培養(yǎng)了學員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數據庫。采用案例式教學方法,由學生選課管理系統(tǒng)引入,講解三個世界的概念,逐步構建實體——聯系模型、關系模型,由關系代數完成對數據庫的操作需求。通過這一典型案例,使學員了解數據庫的基本概念,分析、建立數據庫的基本過程,操縱數據庫的語言代碼。
(4)軟件工程。以數據庫中的學生選課系統(tǒng)開發(fā)為案例講解軟件開發(fā)一般過程,使學員在案例中體會軟件開發(fā)流程,并以論文報告的形式提交作業(yè)。
在網絡化普及的今天,知識傳遞的方式多種多樣。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引入了思維導圖、Raptor軟件、BYOB軟件、一起APP平臺等手段,不但增強了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教給了學員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學習方式。
2.2.1 思維導圖——輔助思維工具
思維導圖是心理學家東尼·博贊發(fā)明的一種思維工具,它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各知識點用顏色線條建立起記憶鏈接[1-2]。
在本課程預習、講授、拓展、總結、復習等過程中都應用了思維導圖。用思維導圖替代傳統(tǒng)板書,使知識更容易識記和掌握。在拓展的、由學員自主學習的內容中,應用思維導圖利于講者思路更加清晰的展示知識點,使聽者的思維緊跟講者;在總結和復習階段,應用思維導圖利于學員整合形成知識結構,最終提高學習效果。圖1是在本課程復習階段,由學員繪制的本課程的復習思維導圖。
圖1 學員作品《大學計算機基礎》總復習思維導圖
學員作品體現了對本課程的深入理解后形成的記憶知識點,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建構了本課程完整的知識體系,有效呈現了思考過程及知識的關聯。
2.2.2 Raptor——可視化流程圖
由于學員沒有編程基礎,使用編程語言來實現算法是很困難的事,課程組商議使用一種可視化程序設計的軟件環(huán)境Raptor。Raptor是一種基于流程圖的可視化程序設計環(huán)境,為程序和算法設計的基礎課程的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實驗環(huán)境[2-3]。圖2為在Raptor平臺下實現冒泡排序的片斷。
圖2 raptor實現冒泡排序算法
Raptor為程序和算法的初學者鋪就了一條平緩、自然的學習平臺,為了進一步增加課程的游戲性和趣味性,課程組又引入了創(chuàng)意編程軟件BYOB。
2.2.3 BYOB——圖形化編程
BYOB(Build Your Own Blocks)是MIT開發(fā)的圖形化編程工具,它提供了八大模塊功能,用戶可以選擇需要的模塊功能,然后像兒童搭積木那樣將它們搭起來就完成了編程[4]。圖3為冒泡算法在BYOB中的實現。
圖3 BYOB實現冒泡排序算法
另外,BYOB便于學員課下拓展新實驗,例如學員完成了飛機大戰(zhàn)、尋寶、貪吃蛇等游戲,在興趣的驅動下制作出了許多小游戲,很有成就感。BYOB環(huán)境豐富了課程內容,提升了對知識的理解,加強了學員對所學內容的綜合應用。
2.2.4 在線APP平臺——多樣化實時交互
教員安裝各類在線APP軟件,通過“一起”平臺,可以實現在線的作業(yè)提交、作業(yè)的實時互評;通過“出題優(yōu)教師版(學生版)”平臺,組織課前調查問卷、課中的小測驗、結課時的教員與學員的教學總結與反思等。
教員在“一起”APP網絡平臺,建立“2017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班。學員需要在自己的手機上安裝“一起”APP、“全能掃描王”APP,進入課程班,可以完成提交作業(yè)、作業(yè)互評、提出問題等功能。實現了優(yōu)秀資源及時分享、疑難問題及時解決,教員及時了解學員的內容掌握程度、提高了課程反饋的效率。教員通過“出題優(yōu)教師版”可實現上傳課程資源、階段考核、問卷調查、考勤統(tǒng)計等功能;學員通過“出題優(yōu)學生版”可完成作業(yè)提交、討論交流、課程反思等。
為了避免一卷定結果的現象,課程組商議加大平時考核力度,將平時成績加大為50%,考試成績占50%。平時分數50分的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考核(平時分)改革具體實現
通過量化平時分,使學員更加注重課程平時的學習(自主完成作業(yè)、主動查閱相關資料、上機編程、討論交流),而不僅僅靠考前突擊就能輕松過關。
課程組秉承培養(yǎng)學員建立計算思維、靈活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理念,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核方式三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隨著教育學、心理學、網絡課堂的發(fā)展,新的教學模式會不斷涌現[2]。教師應不斷更新本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將知識在有限學時中更好地傳授給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