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是一門理論性強的自然學科,許多初學者都對其望而生畏。學生存在抗拒、恐懼心理的原因在于無法突破物理難點,真正走進物理。而為了突破初中物理教學難點,使學生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本文研究了引橋教學法。
關鍵詞:初中;物理;引橋教學法;突破難點
引橋教學法是指在學習新知之前呈現(xiàn)給學生的準備性、過渡性知識,用以降低學習難度,輔助學生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從而使學生能夠利用原有經驗、認知結構對新知識進行高效的學習和理解,突破知識難點的一種教學方法。因而,教師完全可以采用引橋法教學,幫助學生搭建學習物理知識的橋梁,突破教學障礙,掌握物理的本質和規(guī)律。那么,該如何使用引橋教學法呢?接下來,我進行了詳細分析。
一、 借助問題情境搭建引橋
有時候物理難點出現(xiàn)的原因非常簡單,即學生對知識意義、目的不明。也就是說,在教學某一物理知識時,學生囫圇吞棗、被動接受,并沒有探究、理解知識的本質,這就導致了難點知識的出現(xiàn)。針對此,教師可以在學習新知之前設計問題情境,搭建新知探究的引橋,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經歷知識產生過程,從而深刻理解知識,突破學習障礙,提高物理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內能”時,為了輔助學生正確理解內能的概念,突破這一知識難點,我采用了問題情境搭建引橋的方法。首先,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建立學習目標,激發(fā)探究欲望。即,當神舟八號發(fā)射時,為什么要攜帶大量的燃料?火箭利用哪種能量做動力升空呢?內能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能量呢?其次,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共同探究內能的概念,建構新知。探究過程如下:
(一) 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圖片并提問:什么是動能、勢能、機械能?之后,引導學生組內討論、回答,為內能概念的建構做鋪墊。
(二) 出示一組圖片,說明分子有“分子動能”“分子勢能”,引導小組交流,建立內能的概念,認識內能包含的兩種形式。
(三) 提出問題:內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相關,內能與機械能有什么不同?之后,組內討論,進一步理解內能。
而通過問題情境的探究,學生經歷了內能產生的過程,克服了困難,掌握了內能概念。可見,借助問題情境搭建引橋,可以突破知識難點。
二、 借助直觀手段搭建引橋
感性材料不足,思維水平達不到也是出現(xiàn)知識難點的一大原因。為此,教師可以借助直觀手段搭建引橋,即利用信息技術、列舉生活中有代表性事例、實驗以及觀察等多種手段補充學生感性認識基礎,降低知識難度,突破難點。
例如:在教學“密度”時,密度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是教學難點,而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能夠運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我借助直觀手段搭建了引橋,即組織實驗探究,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系,解決實際問題。首先,組織實驗。即取體積為10立方厘米的鐵塊和鋁塊各三塊,用天平分別稱出它們的質量;其次,提出問題。即:1. 同種物質同體積時質量相同嗎?2. 不同種物質同體積時質量相同嗎?3. 同種物質,不同體積時質量會相同嗎?再次,分析實驗數(shù)據,回答問題。在整個過程中,通過直觀的實驗,學生抽象出了密度的知識,如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種類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不同物質、體積相同時,它們的質量不等;等等,從而提升了實際密度問題解決能力。可見,借助直觀手段搭建引橋,可以突破難點。
三、 借助認知沖突搭建引橋
存在物理知識難點的一大誘因是錯誤概念影響,即學生認知上存在偏差,繼而一錯再錯,形成了知識障礙。為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認知沖突搭建引橋,即從錯誤思維、概念入手,制造出與學生認知、觀點沖突的問題,從而激發(fā)認知矛盾,使其錯誤的舊認識發(fā)生動搖,再通過補正措施形成正確認知,從而解決問題,突破障礙。
例如:在教學“浮力”時,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我就借助了認知沖突搭建引橋。因為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者思維定式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關于浮力的模糊觀念,如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所以,我就借助了學生的錯誤思維定式制造認知沖突。如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而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顯然科學實驗和學生的認知存在沖突。此時,學生就會勾起好奇心,主動探究浮力沉浮條件。而在反復的演示實驗、討論和分析中,學生糾正了錯誤觀念,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得出了物體浮沉條件??梢?,借助認知沖突搭建引橋,可以突破物理難點。
四、 借助比喻類比搭建引橋
物理存在難點的又一原因是知識抽象、難以理解。針對此,教師可以借助比喻、類比搭建引橋,將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嫁到類似的形象具體的知識上輔助學生理解,以此突破難點,提高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能量的轉化和守恒”時,為了輔助學生回答“停止用力,秋千會越擺越低;掉在地上的彈性小球會跳起,但是越跳越低。機械能是否守恒?是否丟失了能量?減少的機械能到哪去了?”這一問題,突破知識難點,我采用了比喻類比搭建引橋的方法,讓學生找到機械能不守恒的原因,幫助學生理解能量守恒。具體如下:乒乓球在空氣中運動會變熱。就像流星的產生,流星是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塊闖入地球大氣圈同大氣摩擦燃燒產生的光跡。而學生通過對流星形成的理解,知道了乒乓球在空氣中運動和空氣摩擦生熱,消耗了部分機械能??梢?,借助比喻、類比搭建引橋,可以促使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突破難點障礙,提高物理學習質量。
綜上所述,引橋法是突破物理難點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學生剛入門的初中物理階段,教師要積極采用引橋法輔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培養(yǎng)物理興趣,夯實物理基礎,為更加抽象、難懂的高中物理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勇,宗康.初中物理引橋課課程開發(fā)的實踐和思考[N].物理通報,2014(5).
[2]新寧.淺析引橋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新課程·中旬,2016(12).
作者簡介:
李長柏,甘肅省慶陽市,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qū)后官寨鎮(zhèn)后官寨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