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麗興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鼓勵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地調動起來,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探討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對于小學生而言,語文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為學習其他科目奠定一定的基礎,幫助小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但目前我國課堂的教學模式,仍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去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是教師占據(jù)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學生被當作知識輸入的容器,無論學生的感受如何,都強行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位置。教師要求學生認真聽講、做筆記并完成作業(yè)等,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使本應該活力滿滿的課堂變得毫無生氣。另外,由于應試教育的限制,教師盲目地要求學生取得更高的分數(shù),從而對學生進行優(yōu)差的衡量。教師為了可以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成績,在課堂的教學中使用講解的教學模式,而不管學生的接受能力如何,這種灌輸式教學,并不符合現(xiàn)代化的教學需求,限制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導致無法實現(xiàn)教學目標,更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采用新鮮有趣的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新課標下,對教師的要求就是要重視課堂的導入,上課開始時能否將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與課堂的導入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需要采用吸引學生注意以及新穎、有趣的方式來進行課堂導入,以便學生能在一個相對輕松、活躍的氣氛里學習和掌握相應的知識,并且可以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學生寫作文的時候,以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就是給學生一個題目以及相應的要求,讓學生自己去完成、自己去發(fā)現(xiàn)以及利用相關的寫作技巧,這就會導致學生寫作非常困難,學生也會對寫作失去興趣,一些學生甚至不知道相關的寫作要求,就開始著手寫作文,整篇文章就是簡單的敘述,更不用說運用一定的寫作技巧了。若教師在課前采用一些吸引學生注意的導入方法,就會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前為學生播放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小視頻,在視頻觀看結束以后,讓學生根據(jù)相應的視頻寫一篇作文。教師可以運用小學生都比較喜愛影視作品的特點,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這樣能夠有效地調動課堂氣氛,極大地激發(fā)小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而確保更好的教學效果。
2.開拓思維,讓學生互動學習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敢于向教師提問,并勇敢地提出不同意見。另外,教師也應該在課堂上提問,讓學生認真思考問題,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每個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讓學生進行辯論。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使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學習相應的知識,這也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能力,并在討論中獲得知識。
3.劃分學習小組,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向學生灌輸知識。教師會在課堂上講解教材上的知識,而學生只能被動地聽,這種教學模式不能滿足新課程標準的需要。因此,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搭建小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潛能,促使學生從傳統(tǒng)的被動聽轉變?yōu)榉e極主動學習,充分發(fā)揮其學習主體的作用,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體驗學習的樂趣。
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學習,這可以使課堂氣氛和諧、愉快。教師要根據(jù)班級的實際人數(shù)進行小組劃分,同時教師也要結合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人際關系、語文成績以及個性特征進行分組,確保每個小組的搭配都是科學、合理的。在分組完成后,教師還要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明確分工,使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都要充分發(fā)揮出來。
總之,隨著新課程的改革,不僅要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還要加強教師自身素質,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確保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魏九彪.淺析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132.
[2]蔡菊娥.借力新課標 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8(42):47.
[3]蘭俊英.探析如何有效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8(22):143-147.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