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義
摘 要:小學一年級學生正處于幼小銜接期,基于其自身特點,他們在課堂上容易發(fā)生與課堂行為規(guī)范和教學要求不一致并影響正常課堂秩序及教學效率的課堂行為。從家庭、學生、教師三方面對其原因進行分析,認為該階段的學生在課堂問題行為上表現(xiàn)出諸如多樣性、突發(fā)性、頻發(fā)性、延續(xù)性等特殊性,并從建立規(guī)范有效的課堂行為準則、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和強化良好行為、及時終止問題行為等四方面提出解決策略。
關鍵詞:一年級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特殊性;原因;策略
課堂問題行為,指發(fā)生在課堂上與課堂行為規(guī)范和教學要求不一致并影響正常課堂秩序及教學效率的課堂行為。課堂問題行為不僅擾亂了教學秩序、破壞了課堂教學效果,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小學一年級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特殊性分析
小學一年級學生正處于幼小銜接期,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好奇心強,模仿力強,注意范圍狹窄,注意持久性差。他們的課堂問題行為常表現(xiàn)出以下特殊性:
(一)多樣性。一年級學生在課堂中會表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如不專心聽講、做小動作、吃零食、擅自離開座位、尖叫……
(二)突發(fā)性。在一年級的課堂上,會不時出現(xiàn)一些突發(fā)性問題行為,如課堂上的爭吵、哭泣、上廁所……
(三)頻發(fā)性。同一個孩子身上的同一個問題行為會在一堂課上多次發(fā)生,有的還“屢教不改”,例如高頻率的“插嘴”現(xiàn)象。
(四)延續(xù)性。一年級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對后續(xù)的小學學習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教師若處理不當,將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尤其是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甚至會影響到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小學一年級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學生人生的第一位導師,家庭教育的方式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例如溺愛式的家教方式會養(yǎng)成學生自私、目空一切的品行,反映在課堂上即為自我中心,大聲喧嘩等一系列表現(xiàn);極端嚴厲式的家教會使學生的身心長期受到壓抑,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厭煩情緒、焦慮心理或沖動型處事方式。
(二)學生因素
1.學生消極的自我概念。有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長期被人評價為學困生,久而久之就覺得自己不行,形成了一種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學生會逐漸變得消極,自己也認同了“學困生的標簽”,那么上課不聽講、隨便講話等行為便隨之而來。
2.學生的個人期望受挫。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與關心,尤其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十分渴望老師的關注,他們課堂上的破壞行為有時只是一種尋求關愛、關注和存在感的表現(xiàn)。當老師不能及時了解后,這種為了尋求存在感而引起的問題行為甚至會迅速擴大。
3.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矛盾沖突。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接受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那些認知能力較差的學生因為聽不懂就會以做小動作等方式來“反抗”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
(三)教師因素
1.教師對課堂紀律的要求不科學。過于寬松的課堂會使學生的身心放松產(chǎn)生麻痹思想,這樣課堂紀律必然渙散,導致學生放縱,無視規(guī)章制度。而要求過嚴格的課堂會令學生思維緊繃,產(chǎn)生壓抑心理導致師生互動的不和諧,有些學生就必然會產(chǎn)生較嚴重的問題行為。
2.教師的教學未吸引學生興趣。當老師出現(xiàn)備課不充分、課堂提問沒有關注全體學生、教學內(nèi)容枯燥沒新意、教學方法機械、課堂組織能力欠缺、課堂調(diào)控不成熟等問題時,就會導致學生容易分心,將注意力轉(zhuǎn)向教學以外的事情,那么問題行為也逐漸突出。
三、小學一年級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應對策略
(一)建立規(guī)范有效的課堂行為準則
過于寬松或過于嚴格的課堂紀律要求都不能避免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因此,教師要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及接納程度,并結合班級學生的興趣特點等,與教學內(nèi)容相融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準則并將它納入常規(guī)進行嚴格監(jiān)督。這套準則應該綜合考慮教師的教學需要、管理班級的需要、學生的成長需求等,并融入恰當?shù)莫剟钆c懲罰,或許能有效地控制和解決問題行為。
(二)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睂W生對于自己敬愛的老師不會做出過于失當?shù)恼n堂破壞行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抑制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所以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以教育愛的理念去實施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去包容所有學生,去公平對待所有學生,既要真心關愛每一個學生,又要嚴格要求學生,不縱容他們的失范行為。當師生關系和諧至此,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中的感受都是愉悅的,那么問題行為的發(fā)生也會逐漸減少。
(三)鼓勵和強化良好行為
心理學上的“強化”概念給了老師很好的啟發(fā),即以良好行為去控制問題行為。給學生提供某種具體的良好的行為范例,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模仿,當學生出現(xiàn)教師所期望的行為時,教師可以通過言語、手勢和面部表情給予表揚和肯定。學生從老師那兒得到一個微笑、輕拍或一句溫暖的話,學習就會更加認真,那么這種好的行為就會固定下來。在批改作業(yè)或進行評定時,教師用一些小紅花、五角星、本子、鋼筆等作為鼓勵,強化良好的行為。最關鍵的是老師應當找到學生的興趣點,經(jīng)常出現(xiàn)問題行為的學生也有其興趣點,當學生表現(xiàn)出良好行為時,教師應及時地樹立榜樣,給予強化,并內(nèi)化到學生內(nèi)心深處。
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只要教師細致地觀察和分析,正確地對其進行歸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一年級學生課堂問題行為會得到控制與減少。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