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慶
摘 要:彝族漆器作為眾多民族工藝品的獨特魅力之一,以其精美的造型、流暢的裝飾、絢麗的色彩,反映了彝族的現(xiàn)實需要和審美情懷,與彝族服飾、銀飾一起,形成了彝族三大獨特的工藝文化。對彝族漆器藝術的分析與研究,有助于了解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歷史、文化和審美心理,從而實現(xiàn)彝族漆器民族化的產(chǎn)物——彝族漆器的傳承和現(xiàn)代應用,使這一民族藝術真正走向民族化,得到繼承和延伸。主要論述彝族美術校本課程的現(xiàn)狀及彝族漆器在初中美術課堂上的開發(fā)與應用。
關鍵詞:初中美術;課程開發(fā);彝族漆器
四川涼山彝族以木、皮、角為基質,以黑、紅、黃為象征色,由于圖案來源于自然和生活,所以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彝漆器”,填補了彝族歷史上的空白。中國少數(shù)民族漆藝,成為中國漆器藝術的奇葩,國家藝術寶庫的瑰寶。它對于促進涼山彝族人民的進步、文化藝術的傳播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現(xiàn)狀
教材涵蓋了學生藝術知識的各個方面,因此每堂課都有許多重點和難點需要完成。在有限的時間內,教師很難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沒有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往往興趣高的學生沒有時間練習,然后課就結束了;不感興趣的學生甚至興趣更低。課后,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完成作業(yè),課堂效果也不好。以往對美術課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對學生作業(yè)效果的評價,從作業(yè)效果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及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這種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行為主體和課程評價主體的地位,忽視了課程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意義。因此,可以鼓勵少數(shù)學生去體驗成功,而大多數(shù)學生并沒有意識到學習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因此,它不僅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還阻礙了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
許多老師把校本美術課當作學生的第二課堂,內容簡單,缺乏系統(tǒng)性。面對教材和參考資料,教師是被動的執(zhí)行者,缺乏創(chuàng)造性教學。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在教學中變得惰性,很少考慮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有的教師專業(yè)課程好,但教學方法陳舊;有的教師教學好,但專業(yè)能力薄弱。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能力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教師的能力不符合標準,他們就不能與學生溝通,也就不能很好地溝通課程理念。教師并沒有完全意識到校本教材的發(fā)展。
二、以彝族漆器為例開展初中美術校本課程
1.教案的設計
對象:初中學生
內容:觀察樣品和紀錄片欣賞
目標:了解學生對美術課堂的喜愛情況、對美術教學方式的喜愛情況、對彝族漆器的了解情況以及如果對彝族漆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給老師的建議等等。
方法:通過實樣觀察和視頻欣賞法進行本次課程,這樣既讓學生明晰了我們的主要目的,又能讓學生愉快地接受。
教學重、難點:了解彝族的歷史文化、了解彝族文化,認識彝族漆器的文化意義,了解彝族漆器深刻含義。
2.教學模塊的設置
模塊化教學是以能力與素質的教育為主題,強調知識與能力在教學方法中的整合,強調知識與行為在學習方法上的一致性,注重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步整合。實踐經(jīng)驗、操作技能和活動、方法和方案,以實現(xiàn)特定的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目標的教學模式。模塊的內容應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興趣愛好來設置。各模塊應突出其特點,分類應簡明、清晰,內容應從淺入深,由易到難。這是我設計的一個藝術教學模塊,僅舉了幾個例子:了解彝族漆器的選材特點;彝族漆器的配色特點;彝族漆器的個人欣賞。在理解彝族漆器時,從最簡單的觀察入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內容的選擇以視頻和素材的形式呈現(xiàn),了解彝族漆器,了解彝族漆器的歷史,為后續(xù)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內容設計既具有縱向的組織性,又具有邏輯性和心理性。從欣賞中帶出自身的情感是欣賞過程中的情感教育。這種情感教育包括自然對生命的熱愛和責任、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參與、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等多個方面。教師在尋找焦點時,應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滲透。
3.思維的不斷創(chuàng)新
隨著知識的不斷學習和積累,已經(jīng)學過的內容以新的形式出現(xiàn),進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欲望。教師可以提出探索方案,大家可以嘗試去模仿一下彝族漆器。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搜集資料,只要他們動腦筋后提出任何計劃,就應該制作。在探索新材料、新技術的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實踐,讓學生體驗探索的喜悅和成功的喜悅。教師不僅要注意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還要注意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而不是被動學習。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相輔相成,教學方法包括學習方法,學習方法體現(xiàn)教學方法,兩者共同完成了整個教學過程。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形成熟練的技能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未來的生活中學習、應用和創(chuàng)新,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義。
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把文化遺產(chǎn)與學生的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學習和接受這些古老的文明,對于傳承這些文化遺產(chǎn),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都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彝族漆器本身在造型和制作工藝上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知識。此外,今天的美術教育不僅是簡單的美術知識的灌輸和教育,更是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和熏陶,也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傳播。
參考文獻:
[1]李鮮.新課改以來烏魯木齊地區(qū)初中美術校本課程開發(fā)與現(xiàn)狀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6.
[2]葉宏,邱尼姑.涼山彝族漆器色彩與紋飾的文化溯源[J].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18,10(3):95-10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