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課程體系的構建,既是課程理論的組合創(chuàng)新,又是課程實踐的開拓發(fā)展?!叭壵n程”之一的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效補充與完善,也是一所學校特色文化的核心競爭力量。我校校本課程《儒學書包》,立足素質教育和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在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凸顯“書包文化”體系構建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原創(chuàng)性。
關鍵詞:校本課程;體系構建;理論研究;實踐探索;《儒學書包》
一、問題的提出
在課程改革潮流日益成為教育推動力的今天,學校的競爭生命力,在于具有豐富內涵的學校文化。將學校文化核心的構建作為校本課程的重要途徑,無疑可以促進“素質教育為全面發(fā)展學生個性”的張揚。我校以校本課程《儒學書包》為例,在構建學校課程文化體系方面,取得了一些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成果。我們覺得,衡量一所學校是否有鮮明的辦學個性,是否有厚實的文化底蘊,越來越看重學校的課程文化。而課程文化的個性,主要體現(xiàn)在學校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上,以及這種課程開發(fā)所產生的效應中。我校始終以《儒學書包》“論語元素”為底色,把“立德立人、志學成才、德才兼?zhèn)洹弊鳛檗k學目標。
中辦國辦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薄皥猿忠陨鐣髁x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不斷增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被谏羁痰奈幕瘒檎J識,我們按照新課程“三維目標”理念和我校實際,構建了學?!皶n程文化體系”。現(xiàn)與大家分享我們的做法。
二、校本課程體系構建的理論思考
“現(xiàn)代學校課程文化,集中表現(xiàn)為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課程文化觀和課程活動觀,并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三個層面上展示其主要內涵及特點。”我校在實施好國家義務教育課程的同時,結合地方課程要求和校本特色,我們參閱劉萬福老師的觀點:“講求平衡、協(xié)調、相互作用的儒家課程智慧,探求堅守自然主義的超驗精神狀態(tài)的道家課程哲學,致力于領悟心性以揭示內在自然、符號的佛家課程智慧”,組建了我們的“國學書包文化”系列:
(1)“儒釋道三大書包文化”系列:以“《論語》元素”為主題的《儒學書包》;以《道德經》為主題的《道學書包》和以《心經》等為主旨的《佛學書包》等。(2)“中國故事書包”系列:《童話故事書包》《神話故事書包》《寓言故事書包》《傳奇故事書包》《成語故事書包》等。(3)“中國詩詞歌賦書包”系列:《樂府故事書包》《唐詩故事書包》《宋詞故事書包》《民歌故事書包》《戲曲故事書包》等。(4)“中國百家百科故事書包”系列:《歷史故事書包》《地理故事書包》《天文歷法故事書包》《醫(yī)學故事書包》《科技故事書包》《書畫故事書包》《對聯(lián)楹聯(lián)故事書包》《茶酒陶瓷故事書包》《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書包》等。(5)“國史黨史書包”系列:《國史演義書包》《紅軍故事書包》《黨史知識書包》《中國英烈功勛譜書包》等。(6)“新時代最美故事書包”系列:《最美少年故事書包》《最美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故事書包》《最美鄉(xiāng)村教師故事書包》《最美大學生村官故事書包》《最美航天英雄故事書包》《最美極地科考故事書包》《最美探海勇士故事書包》《最美登山勇士故事書包》《最美體育健兒故事書包》等。(7)“CCTV影視教育書包”系列:《漢字聽寫大會書包》《詩詞大會書包》《改革先鋒風采書包》《黃河長江故事書包》等。我們的校本課程,開發(fā)無限,分門別類,按需分配,有效利用。
在王德如老師看來,扎根文化本土的自覺之路主要有三條:傳統(tǒng)課程文化尋根;國際課程文化理解;本土課程文化生成。我們循著這樣的思考,走自己的校本課程開發(fā)之路。我們就是想讓“《儒學書包》系列校本課程”沿著“最民族、最本土、最特色”的道路與時俱進。我們不能“刻舟求劍”,而要注視天下,緊跟時代。
(一)“書包”是“教育化”的代名詞
背什么書包、讀什么書,是關系到培養(yǎng)什么人的大問題。我們可以把“三級課程”轉化為講“書包故事”的辦法,既講科學故事又講人文故事,如我們可以把數(shù)學學科講成“祖沖之圓周率的故事”,也可以講成“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我們可以把地理學講成“郭守敬環(huán)形山”的故事或“南仁東星”的故事,等等。這樣,每一門學科都是有“故事”可講的。我們以“書包故事”的形式建構課程體系,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以人為本,化難為易,化冰冷說教為有熱度的人文關懷,施教于樂。
(二)“書包”是“課程化”的代名詞
書包里裝什么書、裝多少書,關系著背包者的年齡特點、年級認知規(guī)律、學習負擔和學習成效的大問題。我們在開發(fā)、研制課程的時候,既要序列化(知識結構、整體印象)又要梯度化(自由選擇、自然生成),既要理性(敬畏、陶冶、靈魂、自由等)又要感性(愛心、理解、尊重、信任等),表現(xiàn)為,在“國家課程的學科核心不動搖,地方課程的學科要求不降低,校本課程的特色不減弱”的前提下,按年齡、年級講“書包系列故事”。因為“故事”是有溫度的。無論講故事,還是聽故事,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三)“書包”是“兒童化”的代名詞
全世界孩子都有自己的書包和課本。我們在給我們的孩子“量身定做”“有用書包”的時候,既考慮了“中國特色”,是“中國式書包”,裝的是“中國故事”書,傳授的是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又考慮了國際視野,讓世界兒童能聽得懂“中國故事”“中國精神”“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我們既要培育會講“中國故事”的世界公民素質,又要培育代表中國、懂得“全球通識”的“地球村村民”。無論我們走到哪兒,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會說中國話,能講好中國故事,是龍的傳人。走向全球的“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孔子講座”就是這樣的例子。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fā)展需要中國。
(四)“書包”是學校文化的“大攬包”
我們構建的包括“三級課程”在內的“一攬子課程標準”,既要站在“立德樹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等方面的高度上,下工夫培養(yǎng)可靠人才這個根本任務;又要破解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培養(yǎng)“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懂農業(yè)、愛農村、愛農民”的鄉(xiāng)土人才這個時代命題。我們是鄉(xiāng)村學校,在“周末講堂”《三篇做不完的文章》課題里關于“三農”(農業(yè)·農村·農民)與“三家”(家庭·家園·家鄉(xiāng))系列的校本課程教育,使孩子們知情了解鄉(xiāng)土文化的昨天、今天以及對明天的美好期待。我們就這樣為基礎教育、素質教育、國民教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努力謀劃著、竭誠服務著。
三、校本課程文化體系構建的實踐探索
我們認識到,在課程文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失去了理論的支撐,課程將淪為純機械化教學過程。失去了實踐的耕作,課程理論研究出的一切成果將成為紙上談兵。有鑒于此,我們校本課程研發(fā)組與教學實驗組反復磨合,從課程目標、主題思想、問題導向等諸方面研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破了說透了,解開了明白了,大家就達成了教育教學效果的預期。我們都是“孔夫子門前站過的人”,儒學是我們的本宗,腳下的路——我們就從校本課程《論語方圓》和《儒學書包》的實驗教學開始。
(一)教室課堂是教學主陣地。主講老師夾著講義本,走進各級實驗班的綜合實踐課堂,一節(jié)課一個專題,周日不變,三年五年,久久為功。
(二)圖書閱覽室是閱讀者的天堂。圖書管理員是閱讀輔導老師。任務型閱讀(如校本課程)由“野菊花讀書會”會員來完成。
(三)語文、歷史和道德與法制等課上,也有校本課程文化的一席之地。任科教師課前或課后,總是打開《儒學書包》,“論語方圓”一會兒。
(四)空堂、自習和早、晚讀時間,都有“好之者”與“樂之者”??倳选疤烊撕弦弧薄爸泻弦弧薄皩W用合一”做到極致。
(五)家庭閱讀是最后一堂課。同學們把《儒學書包》系列課程背到了家里,和親人同讀共享。農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這是何等的溫馨,書香溢滿了校園、家園和心田。
我們感到,校本課程就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連環(huán)畫本”,是一所學校、一個地域的名片和亮點,更是學校文化的門面和軟實力。我們想方設法從理論上構架校本課程體系,千方百計從實踐上多渠道組織落實,層層把關。但這還不夠,我們把綜合評估和評價機制也引入到課程管理當中,以確保課程學習不走樣、不偏離、不落空。
(一)以學生演講競賽的形式,表彰優(yōu)勝者,以觀其效。
(二)以主講老師的說課形式(包括口頭和書面),反映效果。
(三)以詢問班級代表的形式,抽查學情。
(四)以訪問家長的形式,聽取結果。
(五)以定期考試的形式,評估成效。
(六)以聘請專業(yè)機構人員的形式,評價成果。我們通過定性與定量、內部與外部、全員與全面相結合的評論與反饋,達到了“更上一層樓”的目的。
我們構建校本課程文化的眼光,既是站在明天看今天,又是站在今天看昨天,也是站在國際看自己。中國5000年文明就在那兒,我們只需“拿來主義”;世界文明就在那兒,我們只需“拿來主義”;地域課程資源就在這兒,我們只需“拿來主義”;課程校本文化就在這兒,我們只需“拿來主義”。實踐證明,課程文化只有民族化、地域化、校本化,才能彰顯特色、個性和張力,才能走入“生命靈魂”、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參考文獻:
[1]余清臣,盧元鍇.學校文化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3.
[2]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91.
[3]李守成.論語方圓[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06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校本課程體系構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S[2017]GHB004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宋福君(1961.3—),男,甘肅省會寧縣土門峴鎮(zhèn),漢族,大專文化,二級教師。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