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永霞
摘 要:小說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之一。和其他的課文相比,初中的學生更喜歡看小說,如何能抓住學生的興趣所在,讓他們更高效地學習小說呢?從激發(fā)閱讀興趣、分析小說要素、情感體驗幾方面進行分析,以更好地進行小說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小說教學;高效閱讀
初中課本里安排的小說一般都是小說中的名篇,這些小說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小說類的課文在小學課本中也接觸過,只是學習的側重點不一樣。中學生除了理解小說的內(nèi)容以外,還要分析小說的寫作方法。但是教師即使背負著一定的教學任務,還是要想辦法讓學生以一種欣賞的態(tài)度去閱讀小說。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
興趣是一股積極的力量,在興趣的推動下學生會主動地學習新知,完成任務。學生對于小說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興趣基礎,但是如何把他們對于小說的興趣發(fā)揮到該有的高度,是需要語文教師花一些心思的。小說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不少。如設疑法、以舊入新法、故事引入法、情景創(chuàng)設法等。
以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心聲》一課為例,這一課講的是一個叫李京京的小男孩,在一堂語文公開課上動情地朗讀《萬卡》這一篇課文的故事,教師在激發(fā)學生讀書興趣的時候,可以用設疑法??梢韵仍诤诎迳习鍟n題,然后讓學生說一說,看到這個題目,你有哪些疑問呢?許多學生都會提出自己的問題:這篇小說寫的是誰的心聲;他的心聲是什么;什么情況下,產(chǎn)生這種心聲的;最后實現(xiàn)了嗎?學生有了這些疑問之后,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深入讀課文:看大家的這些疑問在小說里能找到答案嗎?請同學們認真地讀一讀課文。
再以九年級語文下冊《變色龍》為例,這是契訶夫小說中的名篇。講了俄國舊時的一個警官,在處理狗傷人這一事件時,隨著猜測的狗主人的變換而對狗的處理態(tài)度不斷變化的事情。學生在小學的時候也學過一篇題為《變色龍》的課文,那篇課文介紹了變色龍這種動物的特點:皮膚的顏色會隨著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這時就可以采用以舊入新法來導入課文。當老師把“變色龍”三個字寫上去之后,引導學生:以前學過的變色龍是什么樣的動物?學生會自然想到它的特點。那是一種動物,而本篇小說卻是指一個人。再讓學生想一想小說的主人公和變色龍有什么相似之處。以此來閱讀課文。
二、分析小說要素
學生要想讀懂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就要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在學生讀完整篇小說的文字時候,教師就要指導學生拎出小說最主要的三部分。這樣,一篇小說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大半。接下來再讀小說時就像是在欣賞由同名小說拍成的電視劇一樣。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從這三點去分析之后,小說的內(nèi)容就一目了然了。首先是人物這一塊,學生都能找到并理清主要人物關系。主要人物有菲利普、菲利普夫人、若瑟夫、于勒,作者把這四個人物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勢利,主要通過對于勒不同境況的前后不同的態(tài)度來體現(xiàn)。在沒有親眼見到于勒以前,聽人說于勒發(fā)了財,都想著盼著見于勒。甚至期待于勒能來一封信也是好的。就這樣,夫婦倆抱著期待的心理盼了好多年,希望于勒能夠早日回來,好沾光。但終于有一天,他們見到于勒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于勒的實際境況跟傳言中的大相徑庭的時候,他們又避之不及,唯恐于勒來拖累他們。從他們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們的嫌貧愛富,不顧親情,這是他們勢利的一面。另外他們的虛榮心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游船上看到兩位紳士請他們的太太吃牡蠣的情景,頓時,也想擺闊,要請全家人吃牡蠣,最后又找各種理由說不能吃,只給女兒和女婿買了牡蠣,這讓人不由得想起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
小說的情節(jié)按照時間發(fā)展的順序可以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束。剛開始,菲利普全家盼望于勒早日回來,希望于勒能給他們一筆錢。從而,生活就可以得到極大的改善。故事的發(fā)展,是他們在游船上發(fā)現(xiàn)了窮困潦倒的很像于勒的一個人。他們的臉色變得很難看,生怕那就是于勒。在高潮部分,菲利普夫婦從船員口中證實那就是于勒,頓時,他們的美夢徹底破碎,由最初的“盼”變成“恨”。最后,小說的結尾,菲利普夫婦做出了果斷的決定,就是趕快遠離于勒,以免再受拖累。這篇小說完整的情節(jié)一經(jīng)理清,整個故事的內(nèi)容就一清二楚了。
環(huán)境的描寫,作者也是非常用心安排的,在菲利普夫婦生活非常拮據(jù)的情況下,假裝富人一樣去旅游,在對周圍環(huán)海水的描寫時,作了用心的鋪墊。首先是碧綠的海水非常平靜,然后寫好像出現(xiàn)了紫色的陰影,這就暗示了落魄的于勒的出現(xiàn)給夫婦二人帶來的不快。
這些都分析完畢之后,學生就可以輕松地欣賞朗讀課文內(nèi)容了。
三、建立情感體驗
在小說閱讀的時候,由于作者的語言很有感染力,讀者很容易在情感上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因此,在小說的閱讀課上,在一遍一遍讀完課文以后,就要體驗小說要傳達的情感了。
以《孔乙己》一課為例,作者刻畫了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的一個代表,孔乙己迂腐而又令人同情的形象已經(jīng)深入人心。雖然孔乙己也有令人生氣的地方,但學生讀完之后,更多的是對他的同情。如果孔乙己生活在當代,境況也許就會大不一樣了吧。
待以上任務學生都完成以后,再回來欣賞小說就會感覺是一種享受了。
綜上所述,學生對于小說的學習,應該在讀通的基礎上,理解小說內(nèi)容,然后感悟其中蘊含的情感。閱讀前期雖然是辛苦一些,但是讀通之后,就是一種欣賞的體驗了。
參考文獻:
[1]王浩.小說的導讀[J].黑河教育,2009(5).
[2]金志男.自主學習在小說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語文,2006(1).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