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秋
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教學理念也在不斷地趨時更新。特別是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讓教育改革進入了“3.0時代”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為了廣大教師的共識。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其中,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
一、為什么要重視“時空觀念”素養(yǎng)
1.時空觀念是橋梁
在講時空觀念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歷史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歷史學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而英國史學家卡爾是這樣回答的:“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xù)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就是現(xiàn)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簡言之,歷史是現(xiàn)在與過去的對話。這個“過去”,是有著特定的存在時間與存在空間的。所以,如果沒有時空觀念作為橋梁,這種對話將無法順利展開。
2.時空觀念是基礎
就歷史學科而言,它是一門“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guī)律性的科學”,“舉凡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和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歷史,從遠古到現(xiàn)代都可作綜合的、分期的、斷代的或分類的研究?!?所以,無論是從學科本質還是從學科研究對象來看,歷史的研究和學習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時空觀念之上。沒有時空觀念的支撐,將無法架構起完整的歷史認識,更無法探究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歷史學科的其他素養(yǎng)也就無從說起。
近年的高考題,特別是全國卷中的論述題,很好地體現(xiàn)出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
二、李杰老師的課例評析
1.整體時空觀念的建構與歷史概念之理解
整體時空觀念的建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一些重要的歷史概念。
在人教版必修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單元里,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而這一概念又是學生最難理解的。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對這一概念進行解釋,即使自我感覺講解得很清楚了,學生做題的時候還是經常會混淆。
英國學者布羅頓曾提到“地圖是一種圖像表達,幫助人們以空間方式理解人類世界中的事物、概念、狀況、過程或事件?!?我們以往的歷史課堂大多是在時間的維度上展開的,而李杰老師的這節(jié)課是從空間的角度切入的。他適當?shù)剡x取了從漢到元的部分歷史地圖,從政治的空間和空間的政治兩個角度,引導學生擺脫對教材中歷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機械記憶,從會說話的地圖這樣一個窗口來看制度的變遷,看古代中央集權的過程。使課堂不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親切的立體的敘事,讓學生更為直觀、也更為系統(tǒng)地去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 的內涵。
2.時空觀念的建構與歷史解釋之理解
時空觀念的建構,有助于學生理解他人的歷史解釋,甚至學生可以得出自己的歷史解釋。
對于漢初為什么要推行郡國并行制,可能我們大部分老師經常會用“漢承秦制”一詞簡單帶過。而李老師則是引導學生回到歷史現(xiàn)場,回到那時那地那人。從“楚人劉邦之困惑:楚制?秦制?”談起,引導學生思考“劉邦為何未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先是從《史記》的材料“始皇帝死而地分”出發(fā),分析了保留封國的文化心理因素;然后借助秦末十八路諸侯圖分析楚漢之爭時,劉邦“據(jù)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戰(zhàn)勝了項羽的政治、地理因素;最后結合陳蘇鎮(zhèn)的文章片段,分析漢初郡國并行有著“尊重東方社會之習俗”的深層次原因。這樣引導學生“在時間中思考;設身處地的思考” 之后,學生也就不難理解劉邦立國之后選擇郡國并行這樣一種折中方式的動機了。從而可以體會秦漢時期的政治、地理、文化、社會等眾多因素對于漢初地方行政制度帶來的影響,也就是李老師所說的“政治的空間:空間體現(xiàn)政治現(xiàn)實”。
其后,李老師進一步梳理了漢文帝到漢武帝為解決郡國并行制遺留問題而采取的舉措,讓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整個郡國并行制的來龍去脈。最后,當李老師展示鶴間和幸對秦漢帝王的評價來總結秦漢中央與地方關系時,對于鶴間和幸的這一歷史解釋,學生也就不難理解了。
3. 時空觀念的建構與歷史現(xiàn)象之理解
徐藍教授認為,“脫離了特定時空條件,就難以理解任何歷史現(xiàn)象,也就難以理解和認識歷史對我們今天以致未來的影響?!?時空觀念的建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現(xiàn)象。
李老師在“空間的政治:行政區(qū)劃”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利用歷史地圖厘清了唐中后期的方鎮(zhèn)州縣三級制,到宋朝的路州縣“虛”三級制,再到元朝行省制的演變脈絡,引導學生通過行政區(qū)劃的演變來認識中央和地方關系的演變。其中,特別以陜西行省地形圖與四川盆地的地形圖為例,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到元朝時,會將漢中盆地這樣一塊歷來屬于四川這樣一個“形勝之區(qū),四塞之國”的地盤劃到陜西行省。借此讓學生思考元朝實行行省制的原因。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元朝行省制的劃界原則——打破了傳統(tǒng)的“山川形便”原則,采取了“犬牙相入”的做法。通過地圖理解了這一層意思,那么學生對于周振鶴書中所描述的“陜西行省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至于江浙行省,乃從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這一歷史現(xiàn)象所反映的中央集權的本質,也就不難理解了。理解了這一現(xiàn)象反映的本質,學生在遇到下面這樣看似很復雜的題目時,也就不難作答了。
三、“以廣闊的空間視野開展歷史教學”立意的源泉——廣泛而深刻的閱讀
很多前輩老師經常掛在嘴上用來形容教育的一句話:“要想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闭\然,要想講好一門課程,僅僅依靠教材、教輔是遠遠不夠的。
就高中歷史課而言,“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其前提條件是歷史教師應具備一定水準的史學素養(yǎng)”?!耙允穼W閱讀為載體,提高歷史教師的史學素養(yǎng)”
李杰老師的這節(jié)課,可以說是他一年以來史學閱讀的成果展示 。
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今天,高中歷史老師應如何在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特別是時空觀念素養(yǎng);如何提升自身的教學、教研能力。李杰老師的這節(jié)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參考文獻】
[1]趙婀娜:《今天,為何要提“核心素養(yǎng)”(深聚焦)》,《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3日20 版.